第一章 药王庙为何选在付庄子村
第一章 药王庙为何选在付庄子村
 
          付庄子村,隶属于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乡,东距丰南城区22公里,西至天津市宁河区16公里,现有442户,人口1550人,在册耕地3708亩,在当地算是规模较大的村。
          按照民俗习惯,先民们建庄的时候,都是有讲究的:有的源于地势,比如高处叫岗叫坨,低处叫淀叫沽;有的出自历史典故,比如教军场、新军屯;有的借助山水之利,比如靠山屯、河沿庄,但以祖先姓氏为主的更多一些,比如刘庄子、李各庄、郑家村等等。仅以东田庄乡为例,27个村之中,只有两个村(南元庄和新集)的村名与姓氏无关。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从而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采取了“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移民政策,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各地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规模和影响在中国历史和世界移民史上前所未有,对当时及以后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的功过是非姑且不论。当时这些挈妇将雏、流离失所的人们,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荒蛮之地,一是为了在占据的地盘上,宣示自己的主权,二是在信息不畅的条件下,为了便于宗族根脉之间的联系,遂在落脚之地取名时,多冠以建庄人的姓氏。原来的稻地镇(现已划归唐山市路南区)有一个付庄村(分前街、中街、腰街和北街四个行政村),就是付姓先祖立庄,至今姓付的仍是大户人家。
          最初到访付庄子的时候,曾经再三询问,村里有无姓付,或读音相同(相近)的人家,得到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村中有张、翟、刘、康、王、艾、陈、吴、唐、李、樊、石、季、胡、崔、郭、徐、杨、左、郝、董等20余姓,但并无付姓。
          就在准备放弃调查的时候,有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2014年春,村民刘凤来带领族人填平刘氏祖坟东面的大坑时,曾在祖坟的西南角挖出一块一尺半长的青砖,上面刻有“傅氏”字样,其他模糊不清,无法辨认。按照习俗,若是傅姓后人为先祖埋设的“青砖墓”,上边应当镌刻“六氏祖傅某某”(六系排序,并非准定)的字样,而并不是标注“傅氏”。此砖现埋于后期改挖的鱼池土埝下面。经村中老人回忆,青砖出土的位置是原高姓祖坟的遗址。由此有人推测,这或为当初傅氏女子嫁入高家死后的坟冢,或为高姓族人为傅氏女子埋葬的招魂砖。但这一说法与当地民俗不相吻合,且傅氏是否系本村嫁入高门,尚不能确定。
          在进一步的寻访中,又得到了另一个新的线索:村西原来有一片老坟地,过去人们都叫它“傅家坟”。
          按图索骥,经与村中的年长者深入座谈,得到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傅家坟原有石碑、石桌等物,早年因农田改造深埋于地下,具体位置在今翟家祖坟西南角,村民称之为“张玉芝地”的东北侧。那么,会不会傅家后人有举家迁出,或是灭门绝户的可能呢?
          经过再三梳理,付庄子村清末民初灭门绝户的有一家(赵姓),举家迁出的有高、熊、朱、马等诸姓,而傅家恰好在举家迁出之列,迁往的目的地是胥各庄南的铁匠庄。顺藤摸瓜,继续对铁匠庄进行走访,村中确有傅姓人家,年长者均知悉其祖辈从付庄子搬迁而来。至此可以确定,付庄子的前身就是“傅家庄”,当初是由傅姓人家所建。
          也有一些史料,将付庄子写做“付家庄”或“富家庄”。现在看,有两种可能:一是在文化尚不普及的年代,常有简写或笔误的发生;二是“富”字的寓意很好,人们有意为之。
          1986年1月23日,国务院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1996年的6月18日,民政部制定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据此,原丰南市民政局正式公布的乡村名单,将其规范为“付庄子村”,依法而立,一锤定音。
          那么,四百多年前,人们为何将药王庙建在付庄子呢?
          明清时期,沟通关里关外的有一北一南两条官道:北线是北京、蓟县、玉田、丰润、卢龙、山海关,南线是天津、芦台、稻地、开平、滦州、山海关。当时人们行走的路线,是穿村过镇,彼此相连,付庄子正好位于天津北去的交通要道。这一地带属渤海淤积平原,也称退海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在距此不远的刘大官村发现了储量不小的牡蛎壳矿,以及鲸鱼遗骨和独木舟的残骸。洋务运动之初,唐山的原煤也是通过这里用骡马牛车拉到塘沽(大沽口)装船外运的,只是后来人们修路的时候,为了缩短距离,保障安全,往往选择避开村庄,尽量取直。翻开唐山的交通史,北线的102国道(京抚公路,即北京东城区连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抚远市的国道)和南线的205国道(津榆公路,即天津通往山海关直至东北地区的国道),都是由原来的官道演变而来的。
          具体来讲,自药王庙前的大道穿过付庄子北街,一直向东北延伸至翟庄子、刁庄子方向,正是几百年间天津通往东北的官道。付庄子北街中央曾有翟姓人家开设的大车店遗址,多年以前,村民翟作宇翻盖老房时,曾挖出过祖上遗存的青砖墙基。村中老人回忆,大车店的最后一代经营者叫翟朝栋,五十年代因公私合营和村南205国道建成通车而关闭。六十年代初,原付庄子大队在国道北侧建了一家集体的大车店,因翟朝栋有经营大车店的经验,大队还请他负责管理了多年。翟朝栋的妻子“老栋奶奶”,是个远近闻名的传奇人物,双耳严重失聪,连打雷也听不见,但在给人“看大仙”时,却能正常交流,连小声说话也听得见,通今达古,无不灵验,可一旦看完立马恢复聋态。不幸的是,夫妻二人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双双殒命。
          在过去,凡设有大车店的地方,都是交通要道。迁客商贾、兵情役差、行镖押解、落难逃荒,多途经于此,打尖吃饭,喂马歇脚,或留宿盘桓,流动人口较多,经济相对繁华,这是周边诸村不可比拟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明朝末年,付庄子人口在二百左右,但却拥有20多个姓氏(据说史上更多),多姓杂居,和睦相处,迁徙频繁,聚集性强,知名度高,折射出当年的非同寻常。这应该是药王庙坐落于此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去有人写过,说是付庄子村紧挨着205国道,在这里建药王庙,便于十方信众烧香还愿。这就有几分调侃的味道了,您想,药王庙几百年了,而205国道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支援朝鲜战争和加强东北华北之间的联系,1950年才开始修建北段(沈阳至秦皇岛)。1956年通车后,为了配合南方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军事防御,又延伸到了广州。在当年逶迤南下的路线上,付庄子只是需要放大无数倍才能可见的一个坐标点。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付庄子是祖,药王庙是父,205国道是子,每一代都间隔了数百年。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