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南县有“七月十五请麻姑”的风习。旧时,每年农历的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煮肉、蒸馍馍,被称为“麻姑节”。
关于这个风俗的形成,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起源于秦朝。传说,秦始皇有个女儿,因脸上长得满是麻子,大家都叫她“麻姑”。麻姑虽其貌不扬,可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在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派了大批的士兵做监工,谁要是干得慢,就用皮鞭狠命抽打。这还不算,残暴的秦始皇还用棍子把日头支上,不让它落下,三天当一天。他又命女儿麻姑到工地去宣读他的圣旨,让苦工们三天吃一顿饭。善良的麻姑不肯这么干,她就跪下来向秦始皇求情,说民工们很苦很累,一个个累得精疲力尽,饿得皮包骨头,希望父王开恩,放民工回去与家人团聚,至少也应放松对他们的监督,减轻他们的劳累。秦始皇一听,马上火冒三丈,大声吼叫道,“你这不忠不孝的逆女,连我的话也敢不听,留你何用?来人哪,把她推出去斩首!”随着贼声,拥来几个刀斧手,把麻姑推出了皇宫。这一天正好是七月十五。当地的成子万民工和老百处,听说了这件事,无不感到心如刀绞。以后,就在每年七月十五,举行仪式,纪念被害的麻姑。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个习惯。
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说麻姑是唐代人,她出身微贱,但从小聪明绝顶,心灵事巧,成人后知书能文,嫁给了一个唱戏的伶人为妻,后来。丈夫被一个姓李的刺史害死,麻姑就沧为李的小妾。因遭李的大老婆妒忌,在这一年的七月十五被暗杀。当时天上下着绵绵细雨,那情景是极为凄凉的。“七月十五麻姑节”的成因,是由于人们同情这位无辜被害的麻姑,她的悲惨身世令人泪下。民间纪念她,实际上是寄托了人民群众对受侮辱、受损害的弱女子的深挚同情。由于历史的长期演变和语音的关系,麻姑节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被人们误认为是“麻谷节”,然后加以附会。为了祭奠死去的亲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后,找一棵麻,当马,(“麻”“马”音相近),一棵谷子当鞭子,一棵高梁当人(二者形似),然后把亲戚朋友都请来举行仪式,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并寄托自己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