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即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为什么叫作中秋节呢?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说法,七、八、九三个月为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正中,“三秋恰半”,所以谓之中秋节。“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月色皎洁,丹桂飘香,成为四时佳景之一。
中秋节是汉民族三大节日(春节、端五中秋)之一。其来源很古远,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古时天子有“春朝日,秋夕月”的礼制,是一种祭天的仪式。《周礼》上记载:仲秋时分,天气渐凉,月下“迎寒”,击鼓吹龠(一种乐器,似笛,三孔。音读作yue)。唐代则留下了唐明皇游月宫的佳话。唐宋经,济繁荣时期,中秋节更为人们所重视。北宋的文学家苏东坡写过不少赏月佳篇,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俗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便是古今句。
中秋吃月饼,正如端午吃标子一样,是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明人著作《熙朝乐事》中记载:月饼乃中秋节令食品,民间以相馈,取团圆之意。过去有一种说法:中秋吃月饼始于元代,当时人们为了反抗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共同起义,采用相赠月饼的方式,在月饼中夹字条传递信息,此后出现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这种说法虽不确切,但从中可以看出,在元代民间节日馈送月饼已很普遍了。
中秋节,是庆丰收的节日。农民春天撒下的种子,经过夏季的耕锄耪等辛勤的田间管理,到了中秋节,五谷杂粮相继成熟,举目一片金黄。为了喜庆丰收,家家都要改善生活,饮酒赏月。
中秋节有好多习惯,反映了人们的民俗心理。如过去走娘家的妇女,此日必须回婆家“团圆”。外出办事和远离家乡的人,也都要赶回家中团聚。这是因为这一天月最亮最圆。家中一般“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中秋所祭月饼必须是圆的,不许说“瓜分”、“分梨(离)”的话。分瓜必定花切,犬牙交错切出莲花瓣来,以取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