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中的生命闪光
序二
守廷是我的老乡,也是我的师弟。唐山大地震以后,我和他曾一起在老家的一所中学里读书,参加工作以后也有来往。读守廷的文章,让我们重新回到难忘的抗震岁月。
我也是唐山地震幸存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1976年,唐山、丰南一带发生的大地震,凤凰折翅,山崩地裂,房倒屋塌。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一座百年工业城市毁于一旦。鲜花叠映着鲜血,大地叠映着瓦砾,阳光叠映着黑暗,雨水叠映着泪滴。唐山人含着眼泪说:“唐山平啦!”外国人说:“唐山从地球上消失了!”从此,唐山,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也成为全国人民的牵挂。
面对灾难,党中央、毛主席,全国各族人民展开了一场无私的大救援。“援助唐山,挽救每一个生命!”这个在救灾中最响亮的旋律,让我们唐山人哭了。唐山人最难忘记的,是那些可敬的解放军,是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是那些不怕辛苦的建筑工人,以及所有向唐山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同胞们。
生命是一场劫难中最该留下的东西,生命是度过黑夜的最终依靠,生命是奇迹和祈盼的源头,值得我们义无反顾地去维护。经历了唐山大地震,我们更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我们不用苦难来纪念苦难,不用眼泪来纪念眼泪,面对废墟,唐山人带着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勇敢地站立了起来。
40年过去了,一个崭新的唐山丰南屹立在世界东方。唐山丰南因经历了毁灭,才更加珍惜拥有;因目睹了死亡,才更加热爱生命;因感受到了大爱,才更加懂得感恩。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刹那间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江河倒流,几万人的生命瞬间消失,数以万计的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来不及落泪,来不及悲伤,灾区人民舍己救人,拼自己的性命去救人,绽放出无比灿烂的人性光芒!灾区的干部群众不离不弃,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却仍在全力拯救别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让人肃然起敬!党中央、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举全国之力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这场战役。绿色军人,红色救援队,白衣天使,青春志愿者,冒着危险,顶着风雨,追赶着时间,沿着危机四伏的山路,奔向地震灾区。“抢救生命!”声声呼唤传来,急切,紧迫,带着体温,带着热量,带着心跳,驱散阴冷和黑暗,抵御死亡的威胁,点燃永不放弃的信念。
生命总是精彩的。经历过唐山地震的丰南人不仅引发深深的悲痛,而且在悲痛中爱心奔涌,怀着不愿回首的悲壮支援汶川。天若有情,天亦感动。守廷在文章中讲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丰南人民的爱心和善举,不仅需要善良,需要力量,更需要巨大的勇气。感恩与回报是丰南人在灾难中孕育出的一朵洁白朴素的人性之花,比世间所有的花都娇嫩珍贵,至真至纯,令人动情。因此说,丰南人除了感恩、博爱,还有流传不息的燕赵侠风,以及中国人同心赴难的民族美德。
人类的历史进程永远伴随灾难的侵袭。不论唐山大地震还是汶川大地震,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为我们抗灾、减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所以说,我们有无尽的感慨、无尽的思考、无尽的追问。守廷的文字带我们走进汶川……
当时,我就听说守廷带队去汶川救灾,他在那里经历了很多,而且每一天都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了主要的行程。今天我们通过他真实、饱满、质朴又充满真情的文字,看到了故乡人民对汶川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看到丰南人慷慨支援汶川的壮举,这是非常值得记录的闪光文字。2008年5月和8月,守廷带队两次入川,在灾区腹地开展救援,在极其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冲锋陷阵,舍生忘死,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无不令人动容。这种生命历险,要具有怎样的人生勇气啊!
就作品而言,守廷的文字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他把唐山、汶川两场灾难联系在一起,视角独特,在跨越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守廷自己也感慨地说:“本书所记述的这些人物和他们的经历,是一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壮举。尽管他们出身卑微,事迹平凡,也没有多大的社会影响。但我认为,与那些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人相比,与那些麻木不仁、视而不见的人相比,与那些见死不救、明哲保身的人相比,与那些贪生怕死、避之不及的人相比,这些人要显得高大、伟岸得多。这些人,在单位可能就是普通的职工,在家庭也就是个平凡的父母、爱人和儿女,在社会上就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却素不相识的人。总之,他们就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平时混杂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毫不为奇,但是,当他们挺身而出、捐款献血、奔赴灾区、救治伤员、安抚灾民的时候,我们仍然感到震撼,受到鼓舞,心情长久地平静不下来。”这段文字情真意切,更是意义的开掘和主题的建构。
空洞的手,抓不住流逝的岁月,守廷的文字,却贮下了可供珍藏的生命记忆。读过全文,我感受到守廷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善于捕捉救灾中的小事和细节,在细节描述中娓娓道来,透达出他对生活质朴而博大的爱。他善心独得,秀笔独运,立意超拔,使人在心头一热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洗涤与精神的升华。
守廷的文字质朴却感人落泪,他的描写深刻而有洞察力,具有探索、追问和温暖心灵的力量。这是很多专业作家也很难达到的境界。
中国故事孕育着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文艺的灵魂。守廷的文章抒写、重塑了这种庄严而伟大的精神。一朵朵爱之花,在天地之间绽放。在心灵的一次次颤动中,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守廷是丰南区的领导,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和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他有着许多人难以想象的生命体验。爱是不能替代的,更是不能忘记的。他在唐山地震40周年、汶川地震8周年的历史节点,经过沉淀和打磨,创作出了这部感人至深的纪实文学——《血脉》,并由光明日报出版社隆重推出,可喜可贺。我相信,这部作品的出版发行,会让世人更加了解唐山丰南,更加领悟唐山和四川人民之间的感情,山川同在,血脉相连,并从中受到启迪,得到鼓舞,引领生活,净化心灵,进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我也是唐山地震幸存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1976年,唐山、丰南一带发生的大地震,凤凰折翅,山崩地裂,房倒屋塌。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一座百年工业城市毁于一旦。鲜花叠映着鲜血,大地叠映着瓦砾,阳光叠映着黑暗,雨水叠映着泪滴。唐山人含着眼泪说:“唐山平啦!”外国人说:“唐山从地球上消失了!”从此,唐山,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也成为全国人民的牵挂。
面对灾难,党中央、毛主席,全国各族人民展开了一场无私的大救援。“援助唐山,挽救每一个生命!”这个在救灾中最响亮的旋律,让我们唐山人哭了。唐山人最难忘记的,是那些可敬的解放军,是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是那些不怕辛苦的建筑工人,以及所有向唐山人伸出援助之手的同胞们。
生命是一场劫难中最该留下的东西,生命是度过黑夜的最终依靠,生命是奇迹和祈盼的源头,值得我们义无反顾地去维护。经历了唐山大地震,我们更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我们不用苦难来纪念苦难,不用眼泪来纪念眼泪,面对废墟,唐山人带着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勇敢地站立了起来。
40年过去了,一个崭新的唐山丰南屹立在世界东方。唐山丰南因经历了毁灭,才更加珍惜拥有;因目睹了死亡,才更加热爱生命;因感受到了大爱,才更加懂得感恩。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刹那间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江河倒流,几万人的生命瞬间消失,数以万计的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来不及落泪,来不及悲伤,灾区人民舍己救人,拼自己的性命去救人,绽放出无比灿烂的人性光芒!灾区的干部群众不离不弃,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却仍在全力拯救别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让人肃然起敬!党中央、国务院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举全国之力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这场战役。绿色军人,红色救援队,白衣天使,青春志愿者,冒着危险,顶着风雨,追赶着时间,沿着危机四伏的山路,奔向地震灾区。“抢救生命!”声声呼唤传来,急切,紧迫,带着体温,带着热量,带着心跳,驱散阴冷和黑暗,抵御死亡的威胁,点燃永不放弃的信念。
生命总是精彩的。经历过唐山地震的丰南人不仅引发深深的悲痛,而且在悲痛中爱心奔涌,怀着不愿回首的悲壮支援汶川。天若有情,天亦感动。守廷在文章中讲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丰南人民的爱心和善举,不仅需要善良,需要力量,更需要巨大的勇气。感恩与回报是丰南人在灾难中孕育出的一朵洁白朴素的人性之花,比世间所有的花都娇嫩珍贵,至真至纯,令人动情。因此说,丰南人除了感恩、博爱,还有流传不息的燕赵侠风,以及中国人同心赴难的民族美德。
人类的历史进程永远伴随灾难的侵袭。不论唐山大地震还是汶川大地震,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为我们抗灾、减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所以说,我们有无尽的感慨、无尽的思考、无尽的追问。守廷的文字带我们走进汶川……
当时,我就听说守廷带队去汶川救灾,他在那里经历了很多,而且每一天都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了主要的行程。今天我们通过他真实、饱满、质朴又充满真情的文字,看到了故乡人民对汶川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看到丰南人慷慨支援汶川的壮举,这是非常值得记录的闪光文字。2008年5月和8月,守廷带队两次入川,在灾区腹地开展救援,在极其恶劣和危险的条件下,冲锋陷阵,舍生忘死,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无不令人动容。这种生命历险,要具有怎样的人生勇气啊!
就作品而言,守廷的文字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他把唐山、汶川两场灾难联系在一起,视角独特,在跨越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守廷自己也感慨地说:“本书所记述的这些人物和他们的经历,是一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壮举。尽管他们出身卑微,事迹平凡,也没有多大的社会影响。但我认为,与那些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人相比,与那些麻木不仁、视而不见的人相比,与那些见死不救、明哲保身的人相比,与那些贪生怕死、避之不及的人相比,这些人要显得高大、伟岸得多。这些人,在单位可能就是普通的职工,在家庭也就是个平凡的父母、爱人和儿女,在社会上就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却素不相识的人。总之,他们就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平时混杂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毫不为奇,但是,当他们挺身而出、捐款献血、奔赴灾区、救治伤员、安抚灾民的时候,我们仍然感到震撼,受到鼓舞,心情长久地平静不下来。”这段文字情真意切,更是意义的开掘和主题的建构。
空洞的手,抓不住流逝的岁月,守廷的文字,却贮下了可供珍藏的生命记忆。读过全文,我感受到守廷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善于捕捉救灾中的小事和细节,在细节描述中娓娓道来,透达出他对生活质朴而博大的爱。他善心独得,秀笔独运,立意超拔,使人在心头一热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洗涤与精神的升华。
守廷的文字质朴却感人落泪,他的描写深刻而有洞察力,具有探索、追问和温暖心灵的力量。这是很多专业作家也很难达到的境界。
中国故事孕育着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文艺的灵魂。守廷的文章抒写、重塑了这种庄严而伟大的精神。一朵朵爱之花,在天地之间绽放。在心灵的一次次颤动中,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守廷是丰南区的领导,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和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他有着许多人难以想象的生命体验。爱是不能替代的,更是不能忘记的。他在唐山地震40周年、汶川地震8周年的历史节点,经过沉淀和打磨,创作出了这部感人至深的纪实文学——《血脉》,并由光明日报出版社隆重推出,可喜可贺。我相信,这部作品的出版发行,会让世人更加了解唐山丰南,更加领悟唐山和四川人民之间的感情,山川同在,血脉相连,并从中受到启迪,得到鼓舞,引领生活,净化心灵,进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关仁山
2015年10月15日于北京
2015年10月1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