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血脉》长精气神
读《血脉》长精气神
宋玉珍
 
            我今年77岁,有一个忘年交,不嫌弃我笨拙,不嫌弃我科盲,常常耐心教我看短信,发短信,教我玩微信。有好文章、好书介绍给我,让我的晚年生活变得生动,丰富多彩。有这样一个忘年朋友,让我的夕阳红似火,晚霞更璀璨。
            这天,忘年交送过来一本书——《血脉》,副标题是“赴川抗震救灾手记”。我喜欢看书,但是喜欢看小说、故事或杂文之类,对这类纪实文学好像不太感兴趣。听朋友说,这是他们的领导,丰南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区直机关党工委书记孙守廷的大作。好奇心驱使我很想看个究竟,因为以往看书多是名著、大家,诸如国内的鲁迅、冰心、老舍、巴金等,外国的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高尔基和雨果等等,而这本书不但能看见文字且作者近在咫尺,所以我把书接过来,连夜一口气读了小半本。不读不知道,读了吓一跳。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人肺腑的小故事,常让我热泪盈眶,泪水打湿在书页上。我用了三天时间粗读一遍,又细细品味一番。朋友让我说说感想,我想我已老迈年高,跟不上形势步伐,只用我笨拙的手和笔,和朋友谈谈我的感受,算作是与朋友聊天自娱吧!
            一、我觉得这本书的主题鲜明、正道,很有正能量。作者很勇敢,敢于写小人物、写普通人,就在这极为普通的一群人身上,却表现了他们的大公无私、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的伟大精神,也再现了灾区人民顽强不屈、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抗震情怀,彰显了唐山丰南人民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伟大情愫。这正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像“爱情”一样永恒,永不褪色,永远激励着人们走正道、爱自己更爱他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传承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美德。
            二、这本书从结构上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按时间顺序写,但不单调、不平淡。作者把唐山大地震同汶川大地震交叉在一起写,而且上下文联系自然,不突兀。比如:“出征”中(第23页)“电视和网上传来更多的消息,灾情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交通中断,通讯中断,伤亡远远大于预想”。下面用“脑子里噼叭山响,32年前血泪交加的情形,咕嘟咕嘟不停地冒出来。”把上下文巧妙串联起来,从眼前很自然流畅地过渡到唐山大地震。接着,用五个场景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的惨烈。
(一)大哥背着没过门已断了气的嫂子,白花花的身子闪着瘆人的光亮。(二)砸得血肉模糊的、憋得浑身青紫的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死了,不足千人口的小村有186人罹难。(三)正在学校值班的班主任死了。(四)去县城寻找姐姐的大哥带回来噩耗:“姐姐没有了。”我家的天塌了。(五)村里村外到处冒着黑水,喷着沙浆……再现了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横尸街头、流血哀号、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令人伤心欲绝的悲惨画面,让人惨不忍睹,给去汶川、去救援下定了决心。
            三、真实,感动人。书中每个小故事都让人眼含热泪。看完本书有一个感觉,就是作者是一个生活中极为有心的人。他所记叙的每一个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细节都没有半点虚构和作秀,感觉完全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站在你的眼前,是那样感人肺腑。我记得,当我看到樊立伟和他的儿子,开着液压剪在北川中学救人时,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孩子们,我们来晚了!”樊立伟大喊一声,号啕大哭。我们想象不出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这些正在读书的孩子,他们是怎样的惊恐躲避,在屋顶坠落的一刹那,他们是怎样惊骇地呼喊;在被成百上千吨的废墟重重地压在下面的时候,他们是怎样充满期待地等着救援,又是怎样在剧痛和绝望中,慢慢地停止了呼吸……第二天,三台大型推土机,轰鸣着,扬起巨型大铲,把这些教室埋了个严严实实,堆起了一座公墓。数百名家长长跪在地,抱头痛哭,呼天抢地,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景,像无数把锋利的尖刀,切割着每一个人的心。看到这里,我双眼噙满泪水,泣不成声。
            四、语言朴实、生动也不乏幽默。整本书十几万字,没有刻意地描写风花雪月,都是用老百姓朴素掉渣的语言,带着十足的泥土味儿,向人们介绍一个个鲜活的普通人,读着让人感觉亲切、生动。
            作者亲身经历了唐山、汶川两次大地震,感触极为深刻,所以“一提起这事就像神灵附体,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人们讲述。要是被人打断,就像上大号办了一半儿,忒不得劲儿”。话说得实在,朴素也很幽默。书中像以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里不一一赘述。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它让我们记住了唐山、汶川两次大地震中,全国的老百姓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和灾区人民互相救助、自力更生的坚强勇敢。更让我们终生难忘的是,在灾难面前,伟大的党,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还有特别能战斗的人民解放军,是他们给了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们在一片片废墟和瓦砾上重建起美好家园。读了这本书,特让我们长精气神。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