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知了
老家那个地方,说“蝉”是没有人听得懂的,即使解释明白了,人家也会笑你“臭拽(上声)”。蝉是书面叫法,也是统称,在我们当地分得很细,个体最大的叫“马集(音)”,叫声单调,“吱——”,从早到晚不带喘气的;个体中等的叫“几溜儿”,叫起来类似“几溜儿,几溜儿——”,很多书上写为“知了”,其实是不对的,至少说得不准确;个体最小的叫“伏天儿”,叫声悠扬起伏,“伏天儿,伏天儿——”;还有一种半大不小的,叫“小热儿”,比较少见,叫起来断断续续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家伙,有会叫的,也有不会叫的,我们把不会叫的就叫作“傻子”。
小时候,我最喜欢在夏日的午后去捉知了,最常用的办法是“套”。先从生产队的饲养处弄一根马尾儿(yǐr),再从谁家的篱笆上顺手拔一棵高粱秸,将马尾儿绑在稍细的一端,轻轻地挽一个套儿,另一端稳稳地握在手里。在树下循声望去,找到目标,蹑手蹑脚地走近了,扬手把马尾儿套贴在它的前面,慢慢往后拉,触到它的身体,它就会本能地伸出爪子去抓,看准了,抽冷子一甩,撂到地上,手到擒来,屡试不爽。
后来去大姨家玩儿,表哥他们又教了我一个新招儿:“粘”。把小麦用水泡软了,放在嘴里反复咀嚼,然后放入清水中,洗去麸皮和面粉,只留下黏黏的面筋,团起来放在竹竿的头儿上,瞄准了树上的目标,轻轻一碰,就粘住了。但是,这个法儿挺费事,粘不结实就跑了,粘得太结实又容易把翅膀挣坏,糟蹋粮食不说,还只能当天使用。所以,趁着新鲜玩儿了一回,也就放弃了。
现在的孩子们不玩儿这个了,倒是一些大人晚上出来,打着手电捉“知了猴儿”。“知了猴儿”是蝉的幼虫,将要羽化的时候,一般在黄昏或晚上从土里钻出来,爬到树上蜕皮羽化。有人趁机捉了,或油炸了吃,或卖到饭店,价格不菲,收益颇丰。惠丰湖边上大树多,岔河的一个黑脸汉每到夏天,天天过来捉。今年没看见,问湖边的保安,说是眼瞎了,来不了了。这个保安和他是连襟,应当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