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鱼
凿 鱼
 
           “小雪封河,大雪封地”,这是一句俗语。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后边还有半句,“小雪封河不封河,大雪封地准封地”,这个是不会差的。
           到了季节,仿佛一夜之间坑塘壕沟就冻上了。冰不厚,镜子面儿似的,人跑在上面咔吧咔吧山响,裂开一道道横七竖八的口子,眼瞅着往下塌,但绝不会沉下去,人一跑开,立即反弹上来,别害怕,结实着呢,我们土话里管它叫“哈哧儿冰”。“宁跑封河一寸,不走开河一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孩子们把各种各样的冰车、爬犁搬出来,撒丫子整吧,玩儿的就是心跳。这还不算最好玩儿的,最有意思的,还得说是“凿鱼”。
水浅的地方,冰薄水清,阳光底下看得一清二楚。人在冰上走,鱼在下面游,不要着急,瞪大眼睛盯着,瞅准了那鱼扎在哪团水草底下不动了,这才举起手里的家伙,照准了,使劲一敲,那鱼就被震蒙了,然后一刻不歇地把冰面凿开一个窟窿,挽起袖子,伸手去掏,十拿九稳。这个动作的要领是,先重后快,十分连贯,否则时间一长,那鱼缓过来就跑了,因此最好是两人合作,轮换着来。凿上来的鱼多为杨树叶大的黄鳞瓜子(鲫鱼),太大的震不住,太小了不值得,都是满肚子的籽,一卤盐儿腌好了,拿锅一煎,连骨头都是酥的,好吃得不得了。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追着鱼跑的时候要小心冰上凿的窟窿(也叫凌眼),有别人凿的,也有自己凿的,要是一不留神,没准儿就会漏下去,直接卡到棉裤的大腿根儿。挨冻是小事儿,回家没换的,光着屁股蛋子围着棉被在炕头瑟缩着,花插着(偶尔)来俩串门儿的打听咋回事,面子上挂不住。
             我家有一个特别应手的家具——桑木榔头,大小轻重正好,既结实,又不震手,可惜后来让公社工作组的李老师借走了,一直也没送回来,说是丢了。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