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货
洋货
 
               那几年,塘沽的洋货市场特别有名。礼拜天,我们和几个同事结伴去逛。
               正是冬天,我们几个摸黑儿跑到火车站,买了票,到站台上等着。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先是耳朵根子冻得生疼,然后是脚冻木了,俩手猫咬的一般。好不容易车来了,大家一哄而上,挤了进去,别说座位,过道里都插满了人,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老张也去了,我在车厢连接的部位给她找了个宽绰点儿的地方,告诉她不要乱动,临下车了我来找她,然后蜷缩着蹲在厕所门口。好在只有几站地,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我们一边问路,一边朝着洋货市场奔去。
               提起塘沽的洋货市场,可谓远近闻名,有北方“沙头角”之称。在天津港靠泊的船员,从日本、韩国等地捎带一些录音机、录像机,摆在这里售卖。后来又扩大到电视机、摩托车和服装。我们的口袋比较瘪,对这些东西不敢问津,充其量看看打火机,还舍不得买。我们关注的是服装,确切地说,是旧服装。
               我们到那儿的时候,商贩们刚刚摆摊。这些衣服都是坐了轮船漂洋过海来的,从哪里来的不知道,什么人穿过也不知道。虽说是旧的,但经过商贩们的打理,见棱见角,平平展展,看上去和新的也差不多。料子和做工都不错,连纽扣和我们平时见过的也不一样,价格便宜,买多了还好商量。我是急性子,逛了没有三分钟,就给老张选了一件浅灰的毛呢大衣、一件驼色的毛衣,讨价还价后收入囊中。同事们见我下了手,也开始买了,外罩、上衣、裤子,样子老旧的不要,忒古怪的也不要,这件给你,那件给我,还有这两件给孩子,大点儿就大点儿,过两年正好穿。我不顾老张的阻拦,又花了三十五块钱买了两块劳力士,当然是假的。
               到了中午,我们每个人都背着大包小包的在街上走,也不冷了,也忘了饿,其实早上都没吃饭。不敢耽搁,我们走回车站,看好点儿,买了票,这才找地方吃东西。兜里的钱花得差不多了,有个卖饺子的饭摊儿,正好背风向阳,一人一盘子,趁热吃,吃完了赶紧背着东西回车站。
               下午四点多的车,到了家里,已经是摸门黑了,顾不得生火做饭,把所有衣服又重新试了一遍。美中不足的是,给老张买的那个毛衣,脖领子后边有个窟窿,当时没发现,可是花了十八块钱呢!那两块劳力士,想必是累了,怎么抖落,就是不走。
               写到这里的时候,日历就翻到了九十年代。从那之后,日子慢慢好起来,我也真正告别了老家,在县城,开始了另外一种生活。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