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宏和尚
涵宏和尚名来秀、号涵宏。于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1年)二月十八日去世。他的遗体俗称“干瘪和尚”。
他究竟是哪里人士?说法不一,有说是云贵人,有的说是河北人。这个人很有才学,是明末进土,至于他的姓氏,也无人知晓。
清军入关后,因为他怀念已灭亡的大明故国,发誓不再作官。他的同学,朋友大部分都投降了清室,有的还做了官,他们都推若涵宏也出来做官,当地的州官,县官多次寻访他,并以官相许,可是都被他拒绝了,一些势力小人都嘲笑他给官不做,真是太愚蠢了。他为了保持民族气节,远离家乡,逃到了丰南县付庄子决心“脱离红尘”出家当了和尚。
后来;他的妻子听说他已经削发为僧,就带着他的儿子,走遍了许多山林古刹,但都没有打听到下落。最后终于有一天,找到了付庄子的药王庙。和尚知道妻儿要来找这他,使徒弟们紧闭寺门,不许出入。妻儿在门前苦苦哀求进见,但涵宏和尚仍然执意不肯。为使哥民不再纠缠,以全“怀宗救国”之志,遂将过去所穿的衣履和一束头发命人掷出墙外,以表断绝夫妻、父子之情。妻儿无奈,绕寺痛哭三天而去。”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有人在寺中查看过他遗留的书箱子,内装他著的《法华经》、《涅繁经》的解释和一些诗偈等手稿。人们为敬其名节,赞其意志,为他立了一碑(碑文见第七章第五节)并有不少文人,学者都写过赞颂他的诗文。
陶誉相
陶誉相,字梦圃,先生会稽人。蚤孤,随母来自宋家营,依舅氏读书遂籍焉。生而英敏,能文章,尤长于古诗,年十八应童子试,宗师吴稷堂器之,拔置前茅。嗣因家贫为掾,往来江渐皖豫诸省。虽风尘鞅掌而歌不辍。朱树堂《苔紫诗略》称其为姚武功。孟溧水一海人。奈才丰运蹇,以州佐终。著有《梦圃诗草》八卷。
董榕
董榕,字恒岩,董各庄人。乾隆丙辰拨贡生,延试第一。以知县用,任河南济邑令;有政声。继迁新野令,适雨,灾民乏食。鬻产捐资施粥数月,民赖以苏。移夏邑令,勘辨水灾,蒙恩蠲赈,逐户计口,按月分给。恐不足,复捐俸买谷继之,全活甚众。戊辰擢郑州收,庚干恭逢翠华中巡,承办三十七处大差,恩赐貂缎荷包等物,升许州直隶州。自郑之许,父老妇需攀辕者塞路。值许有水决之患,巡行查勘,详细规画,恤患拯灾。辛未晋金华府知府,婺俗多不举女,为严禁之令,生女者以闻与谷三石。继调九江,捐资创修濂溪书院。复攉升吉南赣宁道,赣俗亦多溺女事,因刊广生绿禁薄俗事八条,谕示劝化。违者入莠民册,浇风顿易。所属上游县数十村被水冲没田庐,为之开河引水入江,居民安堵。后丁太失人艰去官,士民感德立祠肖像祀之。公自丁艰后哀毁过度,欲以身狗。扶榇返里,至腾王阁下维舟受唁,大吏亲来抚慰,观者无不谓董公真孝子。次早方欲解缆,忽家僮等惊觅观察不得,急报守土官沿江打捞,俱无综迹。经一昼夜尸竟逆流至丰城县沙岸上,验视之,白衣麻带,面目如生,乃具殓送至舟中。月余公旧仆某偶至下游县,见土人为公立庙,欣然至庙中拜瞻神像,俨然生时。询立像之日,与公堕水之夕吻合。噫亦奇矣。著有《周子全书》、《芝龛记》、《庚洋集》、《浭阳篇集》、《繁露楼诗》等书。
旧《丰润县志》卷二
董馥彤
董馥彤,字清远,邑诸生,宋家营镇人。学间深邃,尤精书法,著有《四书寻存真集》行世。
赵大勋
赵大勋,字寅囊,四间房人,道光辛卯科副贡。隐居不仕,教授生徒,前后二百余人。一时知名士多出其门,著有《四书讲义》。
么静夫
么静夫字象山,贡生,胥各庄人。博闻强记,教授生徒,循循善诱。获售者前后不下百人。著有《忠义传》、《善行见闻录》。年八十五卒。
(据《丰润县志》民国十年)卷二
孙凤鸣
孙风鸣号岐山,艺名“东发亮”绰号孙瞎子(1880-1942)河北丰南县薄港人。
孙凤鸣自幼喜欢莲花落,十几岁入乐亭县崔八班学艺。他专工丑行,因其表演诙谐,肚囊较宽得“东发亮”之艺名。
孙风鸣带领三弟孙凤岗(艺名东发红)四弟孙凤岭(艺名开花炮),活动演出于冀东农村及唐山、天津、东北营口等地。培养了拆出最时期著名演员“开花炮”他二十一岁曾与成兆才等人,进津演出莲花落拆出戏。1912年(32岁)前后在天津授徒花莲舫、李金顺白玉霜,后均成为著名评戏名旦。1917年由天津南下至山东济南,青岛等地演出,1921年到东北大连成立“岐山剧社”以社养科班。他办班前后有四十余年,培养了三期学员六十余人,如李金顺、筱桂花、小麻红、喜彩春、芙蓉花、金灵芝、白玉霜等。
为评戏的兴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孙家班有自己的剧目,如:《盗金砖》、《二县令》、《绿珠坠楼》、《黄氏女游阴》、《劝爱宝》、《悍妇传法》、《白玉楼画画》等戏,并两渡日本为荣利、宝利唱片公司灌制《黄氏女游阴》、《金钗细》、《二县令》等戏唱片。
1942年在逆境中创业的孙凤鸣,摆脱不摔暗无天日的困境,终因营业不佳,忧郁成疾,逝世于兴城。终年六十三岁。
孙凤岗
艺名东发红,绰号三架子,1883年生于河北丰南薄港,逝世于1969年8月,终年86岁。
孙凤岗是冀东早期莲花落艺人。他经历了秧歌、莲花落对口、拆出、各时期的演变和唐山落子(评戏)的形式与发展全部过程,堪称评剧创始者之一。
他12岁入乐亭崔入班学艺。18岁便以他那粗矿浑厚、高亢的大口落子著称,是著名“南孙班”的台柱。他创造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非富和发展了评戏唱腔“大悲调”“小悲调”、“哭迷子”。表达人物感情真实细腻。以青衣彩旦著称于世。他塑造的《王二姐思夫》中的王二姐,《秦雪梅吊孝》中的商太太、《夜审周子芹》中的官太太艺术形象百看不厌,为评剧界教学中的典范,传流后世。他是评剧界威望较高的老前辈。他一生为培养女演员,做出了重大贡献。评剧四大名旦,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筱桂花等,都受到他的亲传,从而名震剧坛。他在青年和中年时期,奔走在东三省、山东上海、西安,天津、北京、晚年回到唐山。1954年河北省举办第一届观摩演出,他演出了自己的代表作《王二姐思夫》一剧,虽年近七句高龄,但气力充沛,身段灵悄,唱腔韵味浓郁,表达了少女盼夫的细腻感情,被评为荣誉奖。1958年调唐山戏校任教,并连续被选为市人民委员。年已吉稀的老人在教学中尽职尽责,为培养评戏接班人倾注满腔心血,受到后辈的爱戴和尊敬。因在“文革中”积病医治无效,于1969年逝世于家乡薄港。
孙凤岭
艺名东发白、绰号开花炮。约生于(1885-?)河北省丰南县薄港村人。最先由兄长孙凤呜带领活动演出于冀东农村。唐山、天津、东北营口等地。1919年与我国近代杰出的戏剧家和评剧家创始人之一成兆才一起搭班唱戏。他是当时“莲花落”拆出时期最著名的演员之一,由此得绰号——“开花炮”。他一生热衷于戏剧事业,先后奔波于唐山、天津、东北三省等地,为我国评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裴文中
裴文中字明华,一九O四年一月十九日生于丰南县西纪各庄(原属滦县管辖),一九八二年九月十八日逝于北京,终年十九岁。裴文中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素享盛名。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级研究员。
裴文中在青少年时代,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曾参与组织了滦州师范学校(现滦县师范学校)的罢课斗争。一九二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一九三五年赴法留学,师从著名考古学家步日耶(H·Breujl)专攻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一九三七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周口店办事处主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并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解放后,裴文中是全国政协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副理教事长。他还曾任河北省人民代表,华北人民腔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博物馆处处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人类室主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等职。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日,在裴文中主持下,在北京房山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中由国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一震动全世界学术界唐的发现,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近五十多年中,裴文中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青海、广西、四川等地进行广时泛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调查发掘开工作,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报告,论文和论著。裴文中晚年致力于中国猿人石器和广西柳城巨猿动物群的综合研究工作。
裴文中的最大功绩是开始把周口店的工作,由古生物的发掘,改变为考古学研究的方法。据初步统计,他的著作单行本有二十四种,论文达五十余篇(著作目录可参照《裴文中先生传略》载《考古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国外授予裴文中的荣誉称号有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57年)、国际史前学与原史学协会名誉常务理事(1979年)和国际第四际联合会名誉会员(1982年)等。
李义亭
李义亭是我国评剧界老艺人,一九O五年十一月四日诞生于河北省丰南县西葛村,幼年家贫,靠其父佣工、打草度日。
他六岁时跟着伯父李春盛学戏。十一岁拜师郑和,学唱河北梆子。十三岁已会唱《桑园会》、《男起解》等几出戏。十七岁入他伯父李春盛组织领导的“警世戏社,二班,改唱评戏。以后奔走于天津、东北、山东、山西等地演出。二十六岁到北京与李银顺搭班,后又为金玲芝、马玉亭、刘翠霞等女角配戏。三十七岁起在“莲刷团”与评刷名演员喜彩连配演,连续八年之久。李义亭是继小生唱座创始人倪俊生之后而起的著名演员,他们使评剧小生艺术初步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李义亭当时是有名的评剧小生演员。
李义亭于一九四九年八月八日加入“再雯社”(后改为中国评剧院)演老生戏。一九五二年他曾随中国评剧团到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演出。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退休,返回原籍。一九七五年四月因病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李义亭初演评剧小生后改工评剧老生戏。在现代戏《小女婿》中饰杨发。在和评剧著名演员小白玉霜配演的传统剧目《秦香莲》中饰王延龄。一九五五年此戏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排成电影,是我国第一部评剧舞台艺片。李义亭一生在评剧舞台上和把评剧艺术搬到电影银幕上,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安靖
安靖原名王毓秀,共产党员。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五日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县王家河村。四岁随其父到北平(京)扶轮小学读书后入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学涵画、雕塑。一九三六年毕业后到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做练习生,搞地理模型制造工作。
安靖一九三六年起参加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一九三七年底到柳树瞿阝小学代课。一九三九年夏到胥各庄商业职业中学教书。并建立了北京参加革命的学生去解放区的交通站。
安靖于一九四二年参加晋察冀第十三军分区“尖兵剧社”。一九四四年到盘山,编辑冀热辽画报和印刷边区货币。后又兼任据影训练队长。训练出许多有成就的记者。
安靖从日本投降至一九四九年解放战争时期在沈阳东北画报社,先后任记著,名辑、副总编、记者科长、印刷厂长等职务。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到北京新闻摄影局,负责摄影处工作。
一九五一年,安靖任人民美术出版社付总编辑。一九七八年任文化部美术处编辑室主任。一九七九年到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工作,一九八一年到现在历任中国展览公司付经理、经理。
安靖工油画、摄影和雕望,曾受周总理委托去印度尼西亚编辑、拍摄出版了六集苏加诺总统藏画集。
安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委员会委员。
白薇
白薇,原名王毓芬。丰南县王家河人一九二八年生,为安靖胞妹。白薇一九四四年参加革命工作,一九四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北京市崇文区政协副秘书长。
白薇一九四四年在丰、玉宁联合县宣传队工作。
一九四五年一月到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大学习,学习结束后到教二旅宣传队。他随这支队伍一路搞着宣传到了延安,曾参加过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等战役。西安解放以后,白薇被调到六军文工团任分队长,一直随军解放兰州,和平解放哈密、乌鲁木齐等地。后来因病转业到新疆分局干校文工团任副团长。一九五一年调西北空军文工团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北京市,在中央文化部党委做监查工作。一九五八年以来,先后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崇文区委文化部、崇文
区文化馆,文化科等单位工作。
董辰生
董辰生,西落庄孟家庄人。一九二九年店。他的父亲和哥哥都以画面为生,所以,他从小就爱画面。由于家境贫寒,中三岁失了学,开始给父亲打下手。有时也画些《钟馗提鬼》、《麻姑献寿》之类的小画,卖钱以补家用。十四岁时,董辰生开始临菜刘汉宗的山水、人物、花卉,水平大有长进。
一九四八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董辰生的家乡驻上了解放军。从此他发现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成了东北野战军某部的一名汽车兵。不久,部队领导发现了他的特长,便把他调到了师宣传科,当上了见习宣传干事,后来历任《四野后勤报》、广州军区《战友报》和《解放军报》的美术编辑。一九七九年他又被调到解放军画报社工作,并且兼任《美术》编辑部的编辑,他是中国美术家理事。
董辰生的画风独特,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尤其是他的插图,人物丰满、构图紧凑,气势磅礴,很受读者喜爱。从五十年代起,他就有多幅作品获奖,并因此立过功。但是,他从不满足,总是勤奋地耕耘于画坛,即使在十年动乱中。他也没有因为“追求名利”、“单纯业务观点”、“白专”等接连飞来的帽子而停下画笔。打倒“四人
帮”以后,董辰生同志手中的画笔挥动得更加有力了,一九八一年全国连环画评选中。他的《黄继光》获二等奖。此外,他的《地道战》、《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作品。在群众中亦都颇有影响。
现在董辰生同志正在精心绘制一幅历史题材的长十米、高二米的《赤壁之战》的国画,其场面之宏大,人物之繁多,都不多见。
原载《唐山劳动日报》1984年10月9日,有改动
马嘶
马嘶,原名马守仪,中共党员。1934年12月生于丰南县传子庄一村,父亲为地方名中医。1949年在本村小学毕业后,考入浭阳县立初级中学简师班。
1950年春,考入河北昌黎高级农业学校,同年夏退学,考入河北芦台中学高中,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57年北大毕业后,任保定工业管理学校语文教师,1962年调到剧团任编剧,创作室创作员。1972年回本县工作,先后在文教局、文化馆做文艺创作工作。1980年夏,调唐山地区文化局,任创作科副科长,《冀东文学》副主编。1983年9月,任唐山市文联副生席,《冀东文学》主编。
马嘶自幼喜读书,热爱大自然。幼年时代曾收集、抄录动植物名数千种,并采集昆虫和植物标本。初小时喜欢武侠小说,高小后接触新文学作品,遂迷恋上了文学,阅读了大量现代小说、散文和古典诗词。曾抄各家散文和诗词多册,许多皆能背诵。并从头确定了从事文学创作的理想。
1949年10月20日,在《唐山劳动日报》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你放心吧,鲁迅先生》(诗)。高中时代,开始发表散文、小说作品,并搜集民歌和民间故事。进北大后,以诗歌创作为主,1954年春,始用马嘶的笔名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和评论多篇。其中,抒情诗《信》(1954)被译成朝鲜文。在北大学习期间,曾任北大诗社和《北大诗刊》负责人,《北大文艺》副主编,《红楼》文学期刊编辑。
1962年后,创作、改编戏剧本多部,其中,1962年创作的哈哈腔现代小戏《接闺女》被中央台和河北台多次播放,并于1963年秋进京,在中国戏曲研究院组织座谈。改编的传统戏《皂袍记》于1963年秋由北京电视台录制映播。1965年改编的河北椰子现代戏《教女》参加河北省会演,获得好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各地我刊发表大量小说、散文、文学理论批评文章。出版了散文集《芦面集》、《燕山漫步》(写别人合集)。文学理论文章《当代文学中的流派问题》获河北省首届文学振兴奖,荣立三等功。《也谈敦煌文艺流派》获甘肃敦煌文艺流派奖。小说主要有《元宵》、《长城离泪》、《云深不知处》等,文学理论批评文章主要有《乡土文学论》、《谈河北小说创作的现状和前景》、《论当代散文文体》等。
1979年5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理事、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唐山市文学学会副会长、杂文学会副会长,唐山市社科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河北省美学学会会员。
李助新
李助新,1934年生。丰南县尖字沽乡蒲台河村人。自幼随父母给地主看泊,至解放前两年才搬回村庄,1948年开始断断续续地
上学,1954年到古冶机务段工作,1960年调到《内蒙古铁道报》任副刊助理编辑,编辑。从1965年起又调回古冶车辆段工作。
李助新从小就爱听故事,讲故事,从学生时代就想写小说。参加工作以后,家乡的自然风光,曲折动听的故事,时刻撞击着他的心扉,这些较为丰富的生活素材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欲,经过他多次回乡走访,几易其稿等艰苦的劳动,长篇小说《血书》的第一部《鱼草淀的孩子》于1983年9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