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清末教育概况
         我国是具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
         西周的学校教育,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城的学
         校叫国学,是供大贵族子弟入学读书的,各地方设有乡学,是一般贵族子弟上学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主要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置了最高学府一太学,成绩优秀者授以官职。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加强对文人、学士的控制,设立了专门管理官学的机构国子监。这时各种专业学校也开始出现。宋元继承唐制。到了明代,教育更加完备,除中央官学外,各地方都办有普通和专科学校。
         古代除政府办的官学外,还有民间私人办的私学。相传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清朝的教育主要沿袭明代,设有太学、府学、州学、县学、义学。自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古老的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十九世纪,商人、地主和官僚中已有不少人办起新式工业,科举取士已明显地成为发展生产的障碍。随之产生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废科举”,“办新学”的主张。当时洋务派的代表张之洞就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教育思想,在全国各地颇有影响。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全县(原丰润县)各地相继办起了初小、高等小学和中学堂,所办各类学校,“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但也渗入自然科学的内容。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