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文化
第一章文化艺术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一章文化艺术
第一节 管理机构
县 文 化 馆
1947年初,国民党浭阳县政府设民众教育馆,有馆长1人,主任2人,干事3人,教员2人,助理馆员2人,该馆负责教育和文化管理工作。1948年12月,随着浭阳县政府瓦解,该馆关闭。1949 年4月丰南县人民政府接收了原浭阳县民众教育馆财产,在县城胥各庄东兴街建立文化馆。设馆长1人,工作人员4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写板报、出画展、印制宣传品、组织群众收听广播等。1950年,文化馆迁至河沿街,工作人员增至8人,有图书4000册。至1965 年前,县文化馆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组织指导全县业余剧团的工作;发掘民间艺术素材;整理重点村、家史,并以连环画形式进行巡回展出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文化馆被迫停止工作。1978年以后,馆内工作逐步走向正轨,至1983年,工作人员增至21名,分为创作、群艺、美术、文物四个组,分管对口业务工作,并负责指导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室的文化活动。翌年,县文化馆大楼建成,建筑面积1490平方米。
乡(镇)文化站
1953年稻地镇建立文化站,这是本县最早建立的文化站。有站长1人,工作人员1人,开设图书室、阅览室各1间。1958年,全县各人民公社普遍建立了文化站。“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文化站相继解散。1978年10月,本县以西河乡文化站为示范,推广建站经验,该站有站长1人,专职图书管理员1人。开设图书室1间(图书1200册),阅览室3间,露天舞台1个,占地240平方米,广场占地825平方米,场内设灯光球场,附设游艺室1间,配电视机1台。此外,该站还兼管业余评剧团、皮影队和电影队,并常年举办业余美术、科技培训班。至1985年,全县29个乡(镇)相继建立了文化站,各站设站长1人,工作人员2人,全县文化站共计有电视放映室17个,游艺室29 个,业余文艺演唱队l7个,管理人员63人。
文化室(俱乐部)
早在民国21年(1932年)4月,国民党滦县政府在稻地镇开办民众阅报所,设阅报室3间,办公室、卫生室各l间,备有报纸杂志等。1954年本县开始建立农村俱乐部,至1955年,全县共建立农村俱乐部410个,占519个行政村总数的79%。1957年农村俱乐部发展到804个(含丰润),俱乐部均设有图书室和流动图书箱,宣庄地区各村俱乐部办的活跃,1958年唐山地区曾在此召开过现场会。“文化大革命”中把传统的农村文艺活动说成是“封、资、修”的黑货予以否定,各俱乐部停止活动。1978年以后,农村文艺活动开始复兴,至1982年,全县成立农村文化室374个,占自然村总数的75%。同时,建立厂矿、企业游艺室16个,机关游艺室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