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些进步人士,和地主士绅捐产投资,已兴办了私立小学,仅据民国二十六年统计原全县有13处私立小学。下面分述几例:
周氏私立小学
据调查:黄各庄乡东城坨,周庚庆,系雇农出身,十五岁就给本村地主家扛活,后被生活所迫,只身流浪东北和南方各省,充当建筑工人,最后成了资本家,在南京自酬周氏裕庆建筑公司,并任总经理。
过去东西城坨文化落后,两村只有一个私塾,绝大多数孩子,渴望求学而不能实现。1929年年底,周氏回家过春节,耳闻目睹乡里儿童求学难的状况,回忆起自己幼年失学的痛苦,於是决心给家乡的孩子造福,慨解义囊,创建学校。于1930年春,花高价在东西城坨两村之间购地三亩,作为校址,又献银元三千块,建校舍10间,男女厕所各一,二门内修有花池,此外院墙、大门、操场应有尽有,颇具规格,於当年秋正式开学,聘请校长教员共3人,校二役一人,学生免费入学。教薪、办公费和其它杂用,每年共需约1500块银元,均由周氏裕庆建筑公司汇款。
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南侵,1937年12月,南京陷落,裕庆公司迁至云南省昆明市,因此、汇款断绝,周氏又拿出耕地二百亩,作为校田出租,以解决学校经费的开支。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由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立小学。
附:周氏私立小学历届师、生数
周氏私立小学
据调查:黄各庄乡东城坨,周庚庆,系雇农出身,十五岁就给本村地主家扛活,后被生活所迫,只身流浪东北和南方各省,充当建筑工人,最后成了资本家,在南京自酬周氏裕庆建筑公司,并任总经理。
过去东西城坨文化落后,两村只有一个私塾,绝大多数孩子,渴望求学而不能实现。1929年年底,周氏回家过春节,耳闻目睹乡里儿童求学难的状况,回忆起自己幼年失学的痛苦,於是决心给家乡的孩子造福,慨解义囊,创建学校。于1930年春,花高价在东西城坨两村之间购地三亩,作为校址,又献银元三千块,建校舍10间,男女厕所各一,二门内修有花池,此外院墙、大门、操场应有尽有,颇具规格,於当年秋正式开学,聘请校长教员共3人,校二役一人,学生免费入学。教薪、办公费和其它杂用,每年共需约1500块银元,均由周氏裕庆建筑公司汇款。
后来,日本帝国主义南侵,1937年12月,南京陷落,裕庆公司迁至云南省昆明市,因此、汇款断绝,周氏又拿出耕地二百亩,作为校田出租,以解决学校经费的开支。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由人民政府接管,改为公立小学。
附:周氏私立小学历届师、生数
时间 | 教员数 | 班数 | 学生数 | 备考 |
1930年 | 3 | 2 | 80 | 1950年以后的数系改为公立小学后的数字。 |
1942年 | 4 | 3 | 120 | |
1944年 | 3 | 2 | 100 | |
1950年 | 7 | 6 | 220 | |
1958年 | 9 | 7 | 300 | |
1976年 | 10 | 9 | 370 | |
1979年 | 10 | 10 | 380 |
赵永平办的义学
丰南县大张各庄赵永平,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的地方办学教育家。赵永平讲学主张:办学与讲授都应符合时代潮流,力争进步不能一味遵守古代方法,一丝不变,在讲述尊老爱幼等伦理方面道德,则主张要除掉那些封建的糟粕的东西,建立新的老幼伦理关系,因而深受群众和学生的尊敬。所以大家都亲热地称他为“平先生”。
他创办义学所需的桌凳,都是自己筹办的,不收学生分文学费,所以贫困家庭的青年子弟都能来此求学,就是左右邻村的青少年,闻风而至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尤其每当风雨天,赵永平则想方设法抢留学生在他家食宿,对学生们常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何况我们还是同乡共土呢!”使之成为当时县首创民众教育的先声。
裴廷楹创办补习学社
丰南县西纪各庄裴廷楹,于民国元年任开平高等小学堂校长。当时清王朝虽已垮台,但广大劳动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仍未改变,尤其是文化上更未得到翻身,他目睹此状况,於民国十二年毅然辞去校长职务,返回乡里,创办了补习学社,并动员妇女参加学习,深受广大劳苦人民的欢迎,在校就读的男生竟达百人之多,女生亦有20余人。这在封建思想还很严重的乡村,平民妇女上学实为全县之首创。
在教授上,裴廷楹积极传授文化知识,还积极宣传反封建、反列强和爱祖国的进步思想。他不仅不要分文薪金,还馨自己的家产,为学校购买图书,添置设备。
骨各庄王氏义校的兴衰
光绪二十年(1894年)间,科举制盛行。胥各庄首户王小台之父,人称“王三爷”的。捐建义校一所,校址现骨各庄七街大队址。据胥各庄六街八旬老人冬鼎勋介绍:王氏义校名日“宗正书院”。义校分大、中、小三个班,每班二十余人。小班为幼儿启蒙班,中班学生较大,是准备考秀才的,大班学生全是秀才,是准备考举人的。教师有五、六名。全是王家聘请,有知名人士李章久、张文一等人。李章久刘家过道人,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举人。课程除“五经”、“四书”外,还设有英语、日语。英语教师是从河北束鹿辛集聘请来的,日语教师是由留日的亲属聘请的日本人“田友”。大、中班学生教师学费、食宿、工资完全由王家支付。小班学生则走读。因王氏办学有功,光绪皇帝曾下旨赏王三爷为县知事头衔。清朝末年,康梁变法期间,掀起了“废科举,兴学堂”的运动。这时王家经济衰落,学制也不适应社会发展,因而义校停办。
稻地李氏私立小学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稻地有位李氏乡绅,受当时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和推动,首先在稻地河南置房十数间,辟为私立小学一所。名为“稻地李氏小学校”。聘李作斌为校长,东纪各庄裴廷楹为教师。启蒙读物是石印国文。以后还增加了操衣、靴子、铜鼓、洋号以及地球仪等教学新设施。在校就读学生,每期不下百余人,成为当时“废科举、兴学
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典范。全镇学生家长,念其献资办学的功德,曾以“济公好善”的匾额悬挂李氏门帽;又捐钱在东纪各庄为裴廷楹树碑,以褒奖这位前辈热心教育的光荣。今在水利部工作的孟少舟,就是在这个小学接受的启蒙教育。
民国三年,稻地东西关,建立了两所公办小学,但办的都不如李氏小学。有所谓并驾而不齐驱。
稻地高小班的建立
民国九年,稻地名士田凯亭自行筹办稻地第一个高小班。附设在西关三关庙小学内。适值直奉交战,吴佩孚军队进占学校,高小班不得不两迁校址,几经颠簸后,逐至天折。直到民国十三年,又经王喜之、耿廷吉等热心教育人士,多方努力。这一高小班才又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