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学 创 作
本县文学创作历史悠久,明、清两代,就有一些进士、举人、贡生等创作了一些诗词、小说、散文等,并在民间有手抄本流传。清代乾隆年间董各庄董榕著作甚多,诗集有《浭阳诗集>、《繁露楼诗》。他写的传奇《芝龛记》,描写了明代女将秦良玉,抗击外敌的动人事迹,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女士曾对该著作予以高度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裴文中于1925年,写了充满爱国激情的小说《戎马声中》,被鲁迅先生编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鲁迅在该书序言中评论这篇作品:“记下了游学青年,为了炮火下的故乡和父母而惊魂未定的时感”。本县杜林村李解民,青年时代即投身评剧编导事业,抗日战争时期,他编写了《挖沟叹》等20余个新剧目,演出后,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
建国后,本县的文学创作进一步发展,一些艺人创作了许多说唱文学范畴的剧本和评书脚本,一些业余青年作者写了不少反映新时代特点的诗歌、小说、小戏,繁荣了本县的文艺事业。1972 年,县文化馆创办《根治海河十周年》专集,其中的几十篇优秀作品曾被省、市报刊转载。1976年以后,业余作者从多方面反映丰南人民抗震救灾斗争的大量文学作品,被《人民文学》、《河北文艺》、《雨花》杂志登载。1972年《丰南文艺》复刊后,每年暑期开一次笔会,扩大了业余创作队伍。该刊发表的诗歌、小说、绘画、摄影等作品,受到本县及外地读者好评,有广泛的影响。80年代以来,涌现出了一批搞文艺创作的新秀,从1980年以来,仅在全国性的文艺刊物上发表的文艺作品就达三十余篇,有的还出版了作品专集,比较出名的有王正宇、刘宝池、关仁山。仅就此次修志中,所掌握的建国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主要文学作品和出版的作品专集附录如下:
李助新:长篇小说《鱼草淀的孩子》
马嘶:小说《元宵》、《云深不知处》,散文集《芦笛集》
刘宝池:小说《生活的陀螺》、《验收》
安静芬:小说《热烈的掌声》
郭春喜:山东快书《枕边风》
王正宇:小说《雨丝清凉》
孙兰英:杂谈《舞蹈创作点滴谈》
翟荣焕:歌曲《城南庄小唱》
宋元平:歌曲《接牛犊》
佟凤瑞:小说《赶集》、《-年四季》、《自留地》,散文《陡河下稍》
朱继经:小说《对谁负责》、《标准兵的话》、《海岸上》、《白山黑水三百里》,民间传说:《乾隆一怒搬倒井》
郑克功:散文《家乡巨变》
佟昌顺:鼓词《卖小猪》,诗歌《睡醒的娃娃唤声娘》,小说《上擂台》
王俊忠:剧本《杨柳湾》
关仁山:长篇小说《胭脂稻传奇》、《灵魂变奏曲》
戏剧、曲艺
一.戏剧
评剧:
清代,本县民间就出现了评剧班社。光绪元年(1875年),魏家庄的赵寿辰、侯天泰、李春盛、任连惠等20人,组成评剧班社,称“赵家班”。起初在赵家庙搭台唱戏,后来到津、唐演出。剧目有《刘金定观星》、《王汉岐做贼》、《双吊孝》、《后娘打子》等,成兆才也在这个班学过戏。
1894年薄港孙氏三兄弟孙凤刚、孙凤岭、孙凤鸣,吸收了几个堂兄弟和村里好乐者建立“孙家班”。每到农闲季节在本村邻村演唱“单口”“对口”小段。剧目有《借髢髢》、《小姑贤》、《十枝梅》、《小借年》等。曾到天津、东北等地演出,成兆才担任编剧。以后“孙家班”扩展为三个班社,在长春、哈尔滨、丹东、沈阳等地演出,对平腔梆子(唐山落子)发展到奉天落子起了重要作用。“孙家班”培养了大量人才,筱桂花、喜彩莲、金灵芝、白玉霜等曾蜚声剧坛,闻名遐迩。
“警世戏社”建于1923年,西葛人李春盛在唐山组建,活动在津、唐、沈等地。演员有孟月珠、李义亭、芙蓉花、柴桂芬、花云舫等。
1943年秋,由中共滦卢县委在本县杜林村组建了一支新型的评剧专业剧团,称“真理剧社”。初建有演员20人,至日降前发展到30余人。生、旦、末、丑行当(包括鼓师、琴师、编导等)齐全。由中共党员武文华任社长,李解民为编导,配合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演出了许多新戏,内容有揭露敌人罪恶、激发群众抗日情绪的《挖沟叹》;有瓦解伪军使其弃暗投明的《洞房劝夫》;有破除迷信的《劝佛教》;有反映母送子、妻送郎参军的《民主家庭》;还有反映日军烧杀抢掠罪行、动员群众奋起抗日的《菜刀杀鬼》等。群众通过观看“真理剧社”的演出,明白了抗日救国求解放的真理。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过这样动人的场面,当“真理剧社”演出结束后,不少青年涌上戏台,找武文华要求参加八路军。“真理剧社”不仅对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通过几年的演出,涌现了一批著名评剧界艺人,如筱桂芳、花玉兰、李俊和等。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占领路南一带,抢走了剧社的道具,剧社被迫解散,演员大部分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7年10月,丰南县评剧团成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动员下,一些著名民间艺人纷纷加入该团行列,如花月霞、金玉英、夏恩楼等。演出剧目有《送夫参军》、《血泪仇》等。同时,加强了对民间剧团的扶植和领导。如,西河乡评剧团在中共党员毕志轩、毕任山的领导下,曾演出《小二黑结婚》、《小姑贤》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剧目。建国后至1965年,县评剧团演出剧目增加至50余个,并产生了一些乡(镇)业余评剧团。除西河乡评剧团外,还有王兰庄镇评剧团、张庄子评剧团较有名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些传统剧目被说成是“才子佳人戏”遭禁演,道具被毁,剧团解散,由县“革命委员会”文艺宣传队演唱派性节目。1978年,县文艺宣传队始排古装评剧。1983年改称丰南县评剧团。由于演员青黄不接,本县评剧仍未恢复历史最好水平。
皮影戏:
皮影戏是本县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戏种,人人爱看。许多老年人对皮影戏剧目的一些情节和唱段至今传颂不衰。明、清时期,县境就有驴皮影戏演出。民国时期,县境较大村镇均有群众自发组织的皮影班社,并涌现出一批演唱技艺较高的皮影艺人。民国11年(1922年),董各庄董四敏唱腔圆润、宏亮,几里之外可清晰听到其唱腔和道白,在县内颇有声望。由于劳累过度,30岁吐血夭亡。1943年,丰南县皮影社成立,有演员13人,除演唱《五锋会》、《薄命图》、《镇元塔》、《天河配》等传统剧目外,还自编了《送夫参军》、《顽固反省》、《地主恶》、《大地雷刺妖刺敌》等新影卷;又把《白毛女》、《平狗坟》、《血泪仇》、《全家进步》等评剧剧本改编成皮影。至1957 年,本县相继成立了钱营、黑沿子、宋家营等皮影班社57个,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近年来,由于电影、电视等事业的飞速发展,本县皮影班社越来越少,至1985年,只有五里屯、钱营、爽坨、辉坨等几个班社。
二.曲艺
乐亭大鼓自清代就流传本县,在一些富裕人家喜庆日子的堂会上演唱。内容是历史故事、稗官野史、小说片断,宣扬“忠孝节义”、“除暴安良”、“儿女爱情”等,以后逐渐在街头演唱。
1935年,稻地鼓书艺人姚玉科的徒弟胡少兰在唐山开“饮香书馆”,教其养女胡玉芹说唱,另有鼓书艺人郑庆先、赵子申、张广福、孙万廷演唱,曲目有《施公案》、《大西厢》、《闹天宫》等。演唱形式是借助鼓槌、钢板,靠手、眼、身的动态表情表演节目内容。使单纯的说唱发展到演唱结合。
1945年以后,解放区大新庄、钱营一带鼓书艺人赵子申、孙万廷等结合抗日战争形势,自编了《排王赞》、《开辟战场》、《火烧潘家峪》等脚本,鼓舞了群众斗争的情绪。
1954年成立县曲艺联合会,有会员70人。1962年初,建县曲艺队,有队长1人,队员80人,并组成38个组到各地演出乐亭大鼓、评书。演出的脚本有《瓦岗寨》、《杨家将》、《渔民复仇》、《火烧忠家滩》、《听窗板》、《渔家女》等。“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本县停止了曲艺活动。1978年,重新组建县曲艺队,有成员40人。1981年以后,改建为县曲艺团,有演员30人,伴奏员22人,分为22个小组进行巡回演出,年演出3000余场次。优秀演员李继亮被选为中国曲艺协会河北省分会会员,省乐亭大鼓研究会理事。
此外,50年代,有条件的农村、工厂、机关、学校普遍成立了业余文艺队。1957年,全县有文艺演唱队119个,这些文艺队演出节目题材广泛,有戏剧,也有曲艺;有音乐,也有舞蹈,很受群众欢迎。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
附: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
1958年4月,中央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央杂技团等单位的干部300人,下放到唐坊地区进行劳动锻炼,他们在劳动之余,在群众中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很受群众欢迎。在社员的积极要求下,于1958年9月6日正式成立了“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团员118名(女38、男80),团长贾俊柱,还有国家文化部下放干部卜明、唐荣梅、周惠芬等11人。
百花歌舞团成立后,在南孙庄进行基本训练,节目内容根据当时的形势自编自演,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使农村观众为之耳目一新。团长贾俊柱并于9月下旬赴北京参加国庆九周年大典。
同年,百花歌舞团在北京中南海礼堂作了汇报演出,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外长接待了全体演员。以后在清华大学、矿冶学院等单位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1958年10月《人民日报》以《丰润县唐坊人民公社业余百花歌舞团放出了卫星》为题作了报道。另有八种刊物以八种文字向世界报道,一时蜚声中外。1959年,董淑琴代表百花歌舞团参加了全国青年积极分子表彰大会。1964年秋,中国文联副主席周扬来唐山市,专接该团在西山口俱乐部演出《洪湖赤卫队》、《白毛女》。
百花歌舞团在滦县、唐山市、东矿区等地作了演出,对广大农村有广泛影响。《庆丰收》、《渔民号子》等深受观众欢迎。
百花歌舞团经费由自己解决,唐坊工委调拨闲散土地120亩,由团员耕种,收获解决经费问题,后因经费不足,于1965年4月解散。
音乐、民间花会和舞蹈
一.音乐
民国时期,本县较普遍的民间乐器有笙、箫、唢呐、二胡及锣、钹、鼓等打击乐器。较大村镇有自发组织的乐队,乐队5~15人不等。乐队在春节、庙会等盛大节日里演奏,还随时为人们的婚、丧等事服务。这些乐队以唢呐演奏最为出色,被誉为“唢呐之乡”的宋家营村,曾出现过不少唢呐艺人,解放初期,徐景春以吹奏“百鸟朝凤”闻名乡里。
建国后,全县多数村镇建立了业余音乐演唱队,以各种演奏、演唱形式表达人们翻身当家做主的喜悦。1958年县文化馆开设了音乐骨干培训班,当年培训音乐骨干300余人。并有3个歌唱乡,150个歌咏队。但歌唱和演奏的内容多为宣传所谓的“三面红旗”(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服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多为语录歌、样板戏。音乐、歌曲单调、枯燥。1979年以后,本县音乐演唱有了新的起色,至1985年,相继成立了专职音乐队2个,业余音乐队30余个。其中,丰南县职工轻音乐队在1984年“河北音乐之春”演唱比赛中,有4首曲子分别获省、市创作奖和演出奖。近年来,乐器种类也有新的发展,除过去的传统乐器外,许多乐队添置了铜管乐器和大、小提琴、电子琴等。有些单位还购置了钢琴等高档乐器。
二.民间花会
民国年间,本县群众传统花会有秧歌、腰鼓舞、灯会和高跷舞。高跷舞不同于秧歌舞的地方只是演员要安装0.8米高的木腿,在打击乐、吹奏乐伴奏下演出舞剧。主要传统剧目有:《打头棒》、《柴夫》、《铁弓缘》等。建国后至今,群众对秧歌舞和高跷舞百看不厌。1957年,全县有秧歌队150个,高跷队35个。近年来,每年农历腊月和正月,较大村镇仍有群众业余秧歌舞队和高跷舞队在街头演出,演出节目也有所创新,如:《小放牛》表现了男女少年青梅竹马、天真无邪、一派活泼逗人的情趣;《回娘家》表现了解放后男女平等和夫妻欢快之情;《摆象》以叠罗汉形式表现农村五谷丰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全县的高跷舞队中,以王兰庄高跷队历史悠久,且演技较高,该队于1983年8月,被省电视台录了像。
三.舞蹈
1954年“交谊舞”传入本县,至1959年,共青团、妇联和工会等组织,曾多次组织交谊舞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普遍要求跳“忠”字舞。近年来,“迪斯科”等一些海外流行舞蹈相继传入本县。此外,童舞很受群众欢迎。1978年以后,县文化馆每年举办童舞汇演,其中,《勤劳的人》、《小淘气》获市创作奖和表演奖。1979年至1985年,文化馆组建的“馆友文艺队”经常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节目。
美术、书法、摄影
一、美术
本县美术事业,始于民间剪纸和刺绣,兼有少数画匠承做庙宇和富户建筑装饰的画工。清光绪年间,唐坊地区马家画坊开业,除经营年画,还传授画像裱糊、装帧、洗古画等技艺。同时,在上层人士中也出现了少数能书善画的名流,多集中在稻地,著名的有:田凯亭,善水墨写意,后因书画得志,充任贵胄学堂教习;李捷三,专攻山水画,被当时乡绅尊为“人中麟凤”。民国初年,稻地二村李沂,以工笔画名噪一时,中年,客居北平时曾开画展得同行好评,后因画瘦马于“文革”中被打成黑画家(1982年平反),1976年地震全家罹难。此外还有:小北柳河的孙晓舟,以画《红楼梦》人物见长,他是祖传艺,至民国已传三世,称为“绘画世家”。王毓秀,化名安靖,东王家河人,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曾在河头商职学校任美术教师,擅长大型山水油画和人体肖像。
建国后,绘画新秀辈出,著名的有:董辰生,原籍西葛庄乡孟庄人,曾先后在解放军报社、解放军画报社任美术编辑。1981年北京朝华出版社出版了《董辰生人物画集》,董辰生的人物画生动简练活泼流畅,寥寥数笔却能产生出迷人的艺术魅力,他善画人物也善画连环画,先后画了《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朱总司令的故事》等十几部连环画集。这位善于速写的画家因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享有盛誉。董健生,宣庄镇人.其作品风格朴实,精于构图、善于刻划,富于想象,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版画展,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展览公司以及瑞典、日本等国家珍藏,现为河北省画院专职画家,其简历已被编入大型美术辞书《美术辞林》。孟欲晓(女),王兰庄横沽三村人,以陶瓷美术见长,作品曾于70年代在美、日、法、德、加拿大等国展出,1983 年获全国建筑图案设计最佳奖。县文化馆美术干部李印启,原在昆明军区从事美术工作,以版画见长,为全国版画协会会员,其作品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300余幅,并多次参加全国、全军画展。1979年曾获全国一等奖、三等奖。同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全国二十余家报纸和香港《文汇报》都刊登了他作画立功受奖的消息。1984年以后,文化馆干部杨永家、张敏杰、左德福等人又推出一批新作在省级刊物发表或参加画展。
此外,本县胥各庄六街的铁画、大佟庄和黄各庄的刺绣、爽坨、刘唐保的玉雕(见工业志:工艺美术业)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二、书法
本县书法艺术源于乡间私塾。清代各地塾馆把练字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尤其注重书法的基本功练习。民国时期学校仍将书法做为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建国后,县文化馆每年举办书法大赛。1983年10月成立书法研究会,练习书法蔚然成风,延续至今,并涌现出一批书法名人新秀。
王芸阁:小集镇李家沙坨人,清代举人,曾任浙江省知县,死于任,行书绝似颜鲁公《争座位帖》,手书有唐人诗句,已失。
董大勋:宋家营人,清贡生,楷书学欧阳洵,行草学王羲之《圣教序帖》,曾有手书扇面,已失传。
舒乃藩:稻地望马台人,民国北京警官学校毕业,曾任天津市特别二区主任,擅长学魏碑,曾有作品见于报刊。
田博亭:小集镇人,清末商人,书法学清何绍基,很有名望。
张阁勋:小集镇北田庄人,清秀才,书学柳公权很成功。
田仲琳:字子真,稻地镇人,攻行草,尤善劈窠大字,他的匾额融苏黄为一炉,自成一家,笔锋遒劲似有千斤,悬而观之更觉雄健如龙飞舞。
宋秀峰:稻地人,新中国成立后,任县政协委员,自幼即擅书法,常为人书写匾额楹联,书法柳骨赵面、风格潇洒,为全国农民书法协会理事。
韩旭楼:小集镇人,河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毕业,是本县最早的共产党员,天资聪颖,书法学魏碑《郑文公》帖。
曹枫衣:善长汉隶、魏碑,书法古朴苍劲,在研究古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作品曾在省、市刊物多次发表。
张玉民:以硬笔书法著称,专攻行草,行笔圆转自如,流利畅快,形成自己独特书风,作品曾在全国及省、市展出,并多次获奖。
刘振邦:初学颜真卿、兼学行草,以魏碑见长,书法方圆结合,刚柔兼备,其作品曾在省、市级展出。
冬鼎勋:受大书法家米芾的影响,行草功底深厚,纵逸豪放,潇洒自如,有龙腾凤舞之态,并经常在北京参加书法比赛,多次获奖。
王树天:离休军人,有颜、魏功底,擅长行草,其风格丰腴雄伟,气势凌人,给人以粗犷、豪放之感。
季士存:擅长楷、隶,其书法博采众长,遒劲而不质直,以气势和神韵著称。
董天柱:书法新秀,擅长楷、隶,尤以楷书为佳,作品曾多次在省、市级展出。
张兴文:以颜体笔法书写行书别具一格,其作品曾在国家级展览会上展出,为中国当代农民书法协会理事。
三、摄影
本县摄影始于民国初年,由胥各庄侯稷臣、侯天华兄弟在河头桥北街首创同生照相馆,最初多为工作应用照片,兼有少数富贾绅商的生活爱好 照片,日伪时期因使用“证明书”(即良民证)之需,才把摄影推广到乡村。作为艺术,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但仅限于县文化馆少数专业人员从事拍照。1979年以后,逐步扩大到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村摄影专业户,发展了一批摄影爱好者,至1985年,在宣传橱窗共展出业余摄影作品7000余幅,其中部份作品参加了省、市展览。
民 间 文 学
一、民歌、歌谣
1958年,本县开展“万诗乡”活动,兰高庄乡最为活跃,1960年,丰润县文化馆出版《兰高庄诗选》其内容多为反映所谓“三面红旗”(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政治口号。1984年本县文化馆对反映现实生活的民歌和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名人轶事、地名传说、笑话等进行搜集整理。1985年,县成立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领导小组。翌年,出版综合性民间文学集,名《民间文学集成》。共搜集民歌民谣民间故事214篇。
附:民歌、民谣选
1.民歌
※叫声老大娘
唱:叫声老大娘听我把话讲
日本鬼了来到咱家乡
我说大娘啊!
白:到女,来到咱家乡干啥?
唱:来到咱家乡,烧杀又抢粮
烧了这村又烧那庄
我说大娘啊!
白:烧了村庄咋办?
唱:烧了村庄,无处把身藏,
手拉手儿前去逃荒,
我说大娘啊!
白:逃荒逃到儿时了呢?
唱:流浪一天是一天,
这样的日了真可怜,
我说大娘啊!
白:那咱得想个办法呀!
唱:想办法,不费难,
白由参加去抗战,
我说大娘啊!
白:抗战得参加白卫队呀?
唱:参加白卫队,站岗又放哨,
赶走日本鬼,才能保家乡
我说大娘啊!
※妇女也抗战
男了们去当兵,
妇女们去春耕,
齐心合力打退日本兵,
男了们上前线,
妇女们也抗战,
参加了妇救会,
站岗拿汉奸。
男了们上战场,
妇女们生产忙,
多打粮食不吃糠,
支援前方保家乡。
※劝儿参军
正月里来正月正,
妈妈劝儿去当兵,
参加八路去打日本,
保护同胞得安宁,
赶走了鬼了才太平。
※五星红旗
四个星星小,
一个星星大,
血染的土地开金花。
你爱她,
我爱她,
大家都爱她。
※妈妈好糊涂
中华民国
大改组,
时兴的闺女,
想丈夫,
如今婚姻要白主,
妈妈娘你好糊涂。
※小白菜
小白菜呀,心里黄啊,
三岁没了我的娘。
有心跟着爹爹过呀,
又怕爹爹娶后娘。
娶了后娘三年整啊,
生了弟弟比我强。
弟弟穿的是绩罗缎哪,
我却穿的粗布衫。
弟弟吃面我喝汤,
端起饭碗泪汪汪。
妈妈想我一溜风啊,
我想妈妈在梦中。
2、民谣
※放风筝
正月里来正月正,
姐妹二人去逛青,
捎带着放风筝
捎带着放风筝。
※绣门帘
姐儿在房中不耐烦,
拿起菱花镜照照容颜,
伤心我又把爹娘怨,
耽误了奴家今年二十三。
※二十四忙
正月里的姑娘忙了个忙,
穿红挂绿都要强,
过了破五人客到
老姑爷、少姑娘、七大姑、八大娘
只听前后闹嚷嚷。
※巧姑娘
正月里的姑娘标了个标,
绣双花鞋绣得更高,
上绣凤凰双展翅,
荷花枪水上漂,
绣翠鸟落树梢,
鞋底了粘的仙人过桥。
※懒姑娘
姑娘,
你咋不梳头?
我没有桂花油!你咋不洗脸?
没有胰了和水碱!
你咋不叠被呀?
我明天还得睡呀!
※推碌请
一更里鼓儿多,
度日生活指着这个,
叫奴家推碌礴,
一推一个太阳落。
※瞧亲家
乡里的妈妈她瞧瞧亲家,
心思了一会没有什么拿,
一碟了干扁豆,
两个老楼瓜,
葫芦瓢了儿篮了里挎。
※创业难
创业难,创业难,创成家业如登山。
五更起,半夜眠,冲风冒雪为家园。
买房产,置庄田,唯恐儿孙后来难。
直到老,不肯闲,心力使碎无怨言。
成才之了常保守,败家之了枉徒然。
不读书,不种田,不图事业只好闲。
无益朋友朝朝乐,茶坊酒铺恋杯盘。
嫌布衣,喜绸缎,奢华太甚日用繁。
有妻妾,反憎嫌,寻花问柳不惜钱。
撒鹰犬,弄丝弦,博奕场中爱赌玩。
如此这般无底止,入不抵出太也难。
先典物,后卖田,遍地窟窿还不完。
无其奈,串房檐,拖欠房钱月支年。
冬无衣,夏无烟,妻了冻饿饥又寒。
求亲访友不见面,要做生意没本钱。
为人到此方醒悟,守业哪晓创业难。
大道劝人三件事,戒酒除花莫赌钱。
※怨地歌
一、黄楷悖悖度灾荒
流传地区:(老土庄)
九河下梢,
盐碱不毛。
十年九涝,
种一葫芦打一瓢。
糠菜半年粮,
黄楷悖悖度灾荒。
二、沙河套
流传地区:(钱营)
沙河套,
有啥好,
大粒沙,
毛毛草,
棘黎狗了专扎脚!
三、沙河滩
流传地区(钱营)
沙河滩,
沙河滩,
晴天刮风不见天。
想走儿里路,
汗水流半天,
感谢共产党,
油路通唐山。
※小小子
小小了儿有意思儿,
货郎来了买蓖了儿,
刮虱了儿勒蛆了儿,
梳上个大辫娶媳妇儿,
娶多高,娶房高,
养活个儿了叫栓了儿。
栓了妈起床吧,
场里的谷了也该掐,
地里的棉花白花花。
※十二月菜
一月菠菜刚发青,
二月出土羊角葱,
三月芹菜出了土,
四月韭菜嫩青青,
五月黄瓜上街卖,
六月茄了紫莹莹,
七月葫芦弯似弓,
八月辣椒满枝红,
九月楼瓜面又甜,
十月萝卜紫丁丁,
十一月白菜家家有,
十二月蒜苗水灵灵。
※睡得着
拍拍盖
睡得快;
拍拍顶,
睡得醒;
拍拍后脑勺
睡得着。
渔家老头儿
尝够了海咸味儿,
逃离了海滩儿,
扔下鱼船儿,
收起鱼网儿,
回到干岸儿,
在家养老儿。
春天看青儿,
夏天歇凉儿,
秋天玩月儿,
冬天赏雪儿,
买儿石粗米糙粮儿,
酿儿缸美酒儿,
煮儿尾鲜鱼儿,
谈今儿,
论古儿,
得意了唱曲儿。
到晚上点灯儿,
身边睡着娇妻儿,
怀里抱着小孩儿,
古往今来的英雄好汉儿,
不如我无拘无束的,
渔家老头儿。
(清末民初流传在
县内沿海一带)
渔翁乐
渔翁乐陶然,
驾小船。
身上蓑衣穿
手执钓鱼竿,船头站,
捉鱼在竹篮,
金色鲤鱼对对鲜。
河内波浪蛟龙翻,
两岸垂杨柳,
柳含烟。
人唱夕阳残,
长街卖鱼闲,
沽一杯美酒,
好把鱼来煎,
夜晚宿在芦苇边,
酒醉后,
歌一曲,
明月照满船,
渔翁乐—陶然。
(清末民初流传在
陡河沿岸,原有
曲调,已失传)
二.民间传说
韩昌和韩昌墓
辽时,小集韩家庄韩昌,身体魁梧,膀阔腰圆,容貌狰狞,心高志大,喜武,尤善使大叉,重八十斤。为报国先投宋,中武状元,因赴琼林宴受赐插金花礼,将娘娘吓昏,皇上以不祥物将韩昌逐出。韩昌气恼遂改投北国,回老家韩家庄起事,与宋为敌,屡建战功,成为北国英雄,招为驸马,并赠斩妖剑、避水珠二宝护身。南北停战后,韩昌解甲归田,得享天年,死后其后裔在沙
河套外为他点穴造墓,将斩妖剑、避水珠和大叉殉葬,做为镇地之宝。葬后,每夜子时,坟头开放莲花一朵,相传是韩昌显灵。
某年,从南方来一云游道人,以算卦相面为职业,在柳河庙内寄居三年,每天必到韩昌墓周围探视,开始人们不解其意,年长日久,遂习以为常,终于一天深夜,趁坟头莲花开放,将斩妖剑和避水珠盗走,顷刻,莲花凋谢,大水汹涌而来,将韩昌墓沉入水底,至今找不到确切遗迹,那把大叉也不知去向。据传当时曾有一来路不明的渔人泛舟至此,捞取韩昌葬品遗物,不久,在一海边渔村大庙里,发现了这把大叉,已用做顶门杠,韩昌后裔听说后索回,特建一座碑楼珍藏,供人膜拜。后燕王扫北至此,看韩家庄村小人稀,没有扫掉,繁衍至今,那大叉从此下落不明。
神 力 将 军
清乾隆时,台湾总兵董果,在去台湾赴任途中,因天热口渴,到附近一寺院歇脚喝水,当他见一十几岁的小和尚蹲在殿脚明柱前用手指捏劈竹竿烧茶,轻松自如,应手而碎,不由一惊“这小和尚的手指竞有此等功夫,其臂力一定更是超人!”便想暗中较量一番,遂趁小和尚不备,弯腰将殿脚明柱挟在肋下,用力提起一缝,把小和尚的后衣襟压在柱脚下,复又悄悄归座观察动静。水烧开后,小和尚起身,因后衣襟被压摔倒,惊叫师父相救,老僧见状,料是董果所为,便合掌施礼,询问缘故。董果说:“我是一介武夫,渴求高师教诲,方才见小师傅以指劈竹,应手而碎,想必是武功造诣很深,故作较量,望高僧恕罪!”老僧笑道:“施主有所不知,此处盛产毛竹,世世代代,以此为柴。自幼练习劈竹,已成习惯,并非有甚武功,而施主力大无穷,可谓神力将军啊!”
董果听罢离座,随手提起明柱,小和尚才得挣脱,董果赴任去后,神力将军美称,遂名传后世。
干 瘪 和 尚
明末进士来秀,因清军入关,矢志不仕,便隐遁到富家庄药王庙出家,法号涵宏,他的妻儿寻遍山林古刹,终于找到此地。他得知后,命徒弟紧闭寺门,拒不接见,并将以前所穿衣履及剃发一束,命人从墙上掷与她,以表断绝尘缘的决心。妻儿睹物思人,求之不得,绕寺痛哭三日方去。从此,涵宏陪伴青灯古佛度过一生。康熙三十九年二月十八日圆寂。
圆寂前嘱托寺僧在趺坐处设置神龛,如见尸体冒火,即可用予先备好的清水泼身,火熄后,可脱胎换骨。一日深夜,果见尸体先自口鼻冒火,接着就燃遍全身,光焰照彻殿宇,众僧速以清水泼尸惊救,可惜清水用完,仍有一条腿还在冒火,寺僧急中生智,便从廊下泔水桶里舀脏水泼灭,这时,涵宏尸体成金,眼靛青莲,面如满月,唯独那泼上泔水的腿却仍是肉质,寺僧们为了完成他生前修炼全身的遗愿,天天为他念经、化缘、布施,希望那条肉腿也变成金的。
这事早惊动了富家庄一带的善男信女,每年庙会来这里进香的人,都向他的咀里投掷铜钱相助,谁知那铜钱发出一阵怪响之后,又从涵宏屁股底下漏出,那铜钱虽越积越多,但那条腿仍没有变成金的,相反,逐渐向全身蔓延感染,使整个尸体都慢慢抽巴干瘪起来,于是人民就送了他一个俗号———干瘪和尚。
李 镐 建 桥
清乾隆时,宣庄人李镐,因精通土木工程,被封为修职郎,承揽了皇上钦命监修宣庄大桥的重任,他精心设计,用料考究,身临现场指挥,经常废寝忘食,竣工期限将近,偏遇大桥中梁不能上稳的难题,影响如期竣工,恐皇上怪罪,昼思夜想,千方百计,试用了许多个上稳桥梁的方案都未成功。
一日晚,正灯下苦思,朦胧中忽有一白胡老人,手拿一块木楔,问他“是何木?”李镐接过细瞧,回答“杜木!”,老人笑道:“既知木质,何不悉用途!”李镐恍然,老人已去,李镐急呼:“师傅留名,也好日后求教。”只听远处传来回音:“我乃鲁班……”李镐寻声追去,至建桥工地,被拌惊醒,原是一梦。随即命人准备杜木楔子,连夜赶到工地,召集工匠,反复试验,终于把中梁稳住,大桥落成。这时,大家才发现,李镐鬓发皆白,其实年仅48岁,后人为纪念他,就将此桥定名中梁桥。
智 除 赵 稗 子
清康熙年间有位段县令,上任后所接状纸,都是告钱营打弓庄赵应臻的。
赵应臻外号赵稗子,因错把稗草当鲜花养在花园成笑柄得名。有年秋天,康熙到永平府视察,驻跸钱家营,赏识岳各庄尼姑庵一位接驾殷勤的年轻尼姑,带进京城封入皇姑庵修行。因这女尼曾与赵私通,暗约入京私会时,被皇后发现,凭他巧言令色的本领,诡称兄妹久别不能骨肉团聚,才有此举。感动皇后,不但未加罪,反因祸得福,认作干儿,加封他受不死之荣:没有杀赵应臻的刀;没有斩赵应臻的剑;又恩赐毛驴一头,日行千里,送他衣锦还乡。自此,赵稗子更加霸道,依仗皇家权势,横行乡里,凡是新来县令,上任后必先宴请他作护官符,对他的罪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很多百姓蒙受冤屈。每年,赵稗子为逛四月二十八岳各庄庙会,带的从人车马,长蛇阵似的,竟踩出了一条大道,取名“好汉道”。路上如遇貌美女子,不问姓氏出身,命人抢来云雨一番,连他亲姑表妹也未能幸免,他姑母告到县衙,正好段县令受理此案。
段县令对赵的罪行早已了如指掌,看罢状纸,伏案沉思良久,然后更衣,扮做算命先生模样,出衙来到“好汉道”上私访,正遇赵稗子闲逛。赵命从人招呼到跟前为自己算卦,不问吉凶祸福,单问交否桃花运,见那先生慢慢坐在一块上马石上,拨弄三弦,尚未启齿动问,只听嘣的一声弦断,忙起身惊走,赵命人拦住问故,先生说:“您这命硬犯克,但谁都不能克你,就怕姓段的,看,三弦断了不是?”说着,收起三弦,背起搭肩,蹒跚而去。从人要追,赵阻止说:“罢了,瞎人瞎扯,皇上都说没有杀我的刀,凭他这一断弦,就把金口玉言破喽!”
两天以后,县衙差人来赵府下请帖说:“新任县令请赵老爷光临赴宴”。赵稗子带上从人,骑上御赐毛驴,大摇大摆来到衙前,见县令和众衙役在门前列队迎候,心中越发得意,把缰绳递给随从,走上台阶,刚一进门,忽听一声断喝“拿下!”赵稗子一惊,还未明白过来,早被捆绑在地,所带随从也被一齐拿下。只有御赐毛驴乘人不备,奋蹄逃走。赵稗子大喊大叫:“你们想干啥?我是赵应臻!”“逮的就是你”!段县令一声冷笑:“睁开你的狗眼看我是谁?”赵稗子定睛一看:这不是前两天那位为自己算卦的先生吗,怎么成了县令,这才后悔上当,悔之晚矣!段县令当即升堂,宣布他抢掠民财,抢男霸女,欺压百姓等罪状。赵稗子大吼:“看你们能把我怎样?皇上说咧,没有杀我的刀、斩我的剑!”段县令喝道:“杀鸡焉用牛刀?押下去处死!”
皇上皇后见御赐干儿的毛驴逃回京城,星夜派人到县地查问,方知是干儿赵应臻出事,遂连下三道圣旨,重申:没有杀赵应臻的刀和剑,只要活的,不要死的。可惜圣旨未到,赵稗子早被段县令用毛草纸糊死。皇上命差官到县衙质问:“皇上早有御旨,没有杀他的刀斩他的剑,为何违旨将他处死?”段县令沉着回答:“下官一不用刀,二不用剑,为民除害,理所当然,不用刀剑杀人怎说违旨?”那差官被驳得哑口无言。
送甲营与望海寺
据传本县古时原是大海,唐贞观年间,尉迟敬德奉旨东征到此,找到一块陆地扎营,屯兵打造盔甲、兵器,运送给从征队伍,起名送甲营。一日,尉迟敬德巡营至海边,正遇“龙取水”,一时天昏海暗,怒涛滚滚如山压来,尉迟敬德毫无惧色,站稳脚跟,扎起胡髭,瞪圆双眼,向着大海连声喝斥,使海涛倒卷,退却,将一片海滩赤裸裸显现了出来,成为今日丰南境内的大草泊。后来,逐渐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立庄,至今许多村庄都带一个泊字———么家泊、于家泊、鸿鸭泊、望马泊、杨家泊、李家泊……
泊上人家知大海怕尉迟敬德,就用他的名字在送甲营建造了一座寺院,取名望海寺,以求镇海平涛,不让它再来吞没这一片既得的土地。
燕 王 射 海
燕王扫北时屯兵海边,因练兵需要场地,就去请求龙王让海退出一点陆地作练兵场。龙王问:“但不知练兵场能占地多少?”燕王答:“不多,一箭之地!”龙王心想,一箭之地不过百步,就答应说:“可以,不过要以箭落之处为界。”燕王点头,弯弓搭箭,向东南方向射去,谁知一箭射出九十里尚未落地,龙王大惊:如不拦住箭头,任其飞射,大海难保!急命虾兵蟹将架桥拦截,但因忙中出错,架桥方向误差,没能拦住箭头,只拦了一下箭杆儿,使箭头转向正南,龙王又命改为筑坝拦截,才将箭头拦住,那落箭之处,就成为如今的海边,而龙王筑坝取土成河,就成为箭(涧)河。涧河北面不远处那栏箭杆的桥,就称栏杆桥,涧河西北百里左右的教军场村,就是当年燕王求龙王退海还田的地方。
变 牛 掘 河
传说古时本县境内没有河,没有井,也没有一眼泉水,遇年大旱,土地龟裂,庄稼枯焦,人畜奄奄一息。
燕山脚下有兄弟九人,名字按排行单称一个“牛”字,气壮如牛,力大似牛,为救活庄稼和百姓,费尽千辛万苦去找水源,先走了九百九十里路,到海边挑来九担十八桶水,自己虽渴也舍不得喝一口。待挑回来大家一尝,才知又苦又咸,不能用。后又改变方向进山,爬了九十九道山峰,终于在一座山洞里发现九眼泉水,他们在白胡子道人指导下,不惜牺性自己,变成九头牤牛,用犄角顶出一条深深的沟,把泉水引出山洞,随着日月的流逝,渐渐变成一条大河,它用甘甜的河水,滋润着两岸的人民,灌溉这一带沃土良田,后人为纪念这变牛挖河的九兄弟,就把这条河起名牤牛河,但古代有龙怕牛顶的忌讳,又因河岸陡峭、弯曲,就改名为陡河了。
国 宝 越 支 盐
传说很早以前,人们不知吃盐,也不懂盐是何物。不知那朝那帝,忽一人来京进宝,此宝既无精致盒子包装,也无绵缎裹衬,只是一拳头大小的草纸包儿,上有一“宝”字,献给门官后即匆匆离去。门官轻视,不以为宝,打开一看,原是白花花透明晶体颗粒,疑是骗子所为,恐有碍朝廷威望,没有上呈,随手交给御膳房厨师处理。厨师也怕担欺君罪名不敢进上,又随手掖在房梁上。日复一日,无人问津。忽一日,皇上用膳觉菜味美,便将厨师招来询问原故,厨师回奏:万岁,奴才和平常一样做法,并未加任何佐料!”次日皇上亲到御膳房查看,果见厨师炒菜同往日一样,并无异样之处。但当揭锅向器皿里盛菜时,发现房梁上往下滴水,正滴入炒锅,命人顺水滴搜索,从房梁上拿出一湿漉漉草纸包儿,打开一看是些晶体颗粒,有的已经融化,正往外浸水,皇上用手沾了后一舔,点头向厨师等人问:“这是谁干的?”厨师连忙下跪,把门官接待来进宝事说了一遍,然后磕头:“奴才该死,奴才有罪!”皇上噗哧一笑:“你侍朕有功,何罪之有?”说着托着那个草纸包儿夸赞“此乃国宝!”遂传旨寻找此宝和进宝人,找到海边,发现有个小村,村里人正在用海水晒盐,与进宝者所献一样,遂下诏不许私人任意贩卖,统由国家掌握,这村由皇上每月支给钱粮为生,名为越(月)支,从此越支盐成为国宝。
董三爷与《假金牌》
董各庄人董居正,人称董三爷,受李自成举旗反对明末朱氏王朝的影响,也暗中招兵屯粮,联合京东各县县官,在董家宅院,私设宫殿,安置文武官员谋反,口号是:“天下者乃人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现今天下国乱民困,昏君贪臣当道,民不聊生,有志之士当奋起救民水火,无论谁敢言我不应吊民伐罪者,杀无赦,董姓人在其内。”当时,丰、玉、遵、滦等县,均已归服于他。
谁料,宋家营有个盐三府经略官与董三爷有怨,知他谋反朝廷,便假意拜董三爷殿下称臣,乘机将地下宫殿、文臣武将等事调查清楚,尔后火速进京,面奏当朝皇上。崇祯大怒,将董三爷抄家问罪。
明末清初,时兴编演新戏。后人便将此事编成戏本,名《假金牌》。董氏家族为重振家声,不惜重金将剧本买下,改董三爷为张三爷。从此,子传孙,孙传子,有敢言董三爷者,以忤逆不道论处,若有戏班来唱戏,从不点《假金牌》。
剖 腹 验 花
光绪三十三年,老铺人李连溪中举,派任河南济源县知县。该县有两户官宦大家:一家是文举,有一男孩;另一家是武举,有一女孩。两家门当户对,从小就订了亲,及至长大成人,女方身体逐渐发胖,小腹鼓胀,日甚一日。男方得知后,疑她行为不轨怀孕,要求退婚,女方不允,酿成诉讼。男方告到济源县衙请求明断。李连溪受理此案后,升堂传讯被告,细观女子形体似有孕,但无法直言审问,只好退堂。回到后堂与夫人共商对策,商定:当晚由夫人到武举府与女子共宿枕席,以手探摸其腹,果觉腹中有硬块,颇有临产之状,次日回禀老爷,李连溪确信无疑。
女方兄长以此为耻,怒问妹妹可有私通失节之事?妹妹有口难诉,哭说“小妹深闺绣阁,从不接触男子,只是身子这样奇形,又无法说清,但请哥哥放心,我虽一死,也情愿当堂剖腹,验明我的清白,不污咱家门楣……”
次日升堂,李知县判准退婚,那女子早把袖藏尖刀,直插自己胸口,兄恐妹手怯,又向前踹一脚,膛腹顿裂,五脏溢出,血染大堂。经检验腹中并无胎儿,只有一圆圆肉瘤,原告文举无言以对。武举当堂质问:“怎样了结?”李知县以“次日再判”为借口退堂,星夜丢官携带家眷逃回家乡。
后人就此事编出《剖腹验花》戏本,河北梆子和评剧都曾上演。其背景就是李连溪错断退婚案的基本情节。
德 胜 镖 局
清同治年间,董各庄肖家子弟,曾拜少林十三世和尚玄修为师习武。出师后在吉林船厂开设德胜镖局,为官家往南押送十万两白银,由肖老大长子十七岁的肖玉春押镖。行至山东地界遇强人劫镖,见押镖者是一小孩儿,遂行轻敌之念,经通名交手,却败在玉春手下,强人羞愧难当,只好重新练功三年。三年后,背一狗皮褥子做行李,又来德胜镖局较量挽回败名。当时肖老二正对桌吃饭,就命来人将行李放在桌上。肖老二伸出食指按往行李让他背,那人用尽平生之力也未背起,只好认输,只见桌上按出一个指印,印窝里还有一撮狗毛。从此,德胜镖局声威大振。时有小集人“天罡队”首领宋景堂,素与德胜镖局肖家兄弟为友,因他与黑旗军首领宋景诗有交获罪,受朝廷通缉祸及肖家。一日,肖老三媳妇正在灶前洗碗,忽闯进一群官兵,声称要搜宋景堂,刚一交手,官兵首领就被她拿住,如提包袱置于门外。众官兵包围德胜镖局,声称如不交出宋景堂就放火烧局,肖老三大怒,提刀由窗蹿出院内与官兵对打,使出“地膛刀”绝技,将官兵震慑,后因踩冰滑倒失误被拿,宋景堂知道后曾设法营救,不慎在常备庄被官兵捕获,宋深明大义,在大堂一口咬定他与德胜镖局无任何瓜葛,官府只得宣布肖家无罪,但肖家武功已大伤元气,德胜镖局后继无人,从此失传。
裴 文 中 回 乡
点 饭
1958年,裴文中以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身份,回到阔别四十余年的故乡。乡亲们喜出望外,争先操办丰盛的筵席款待,纷纷预约时间为他接风洗尘,请他挨门逐户吃饭,裴文中盛情难却,又不愿给乡亲泼冷水,就说:“乡亲们别争,我有个条件,不知当说不当说?”乡亲们问:“但不知什么条件?”裴文中说:“先由我点饭,谁家能做出我最爱吃的饭菜,我就先到谁家去做客。”乡亲们齐声表示:“你只管说,点什么饭菜都行,现在生活好了,肉山酒海咱不趁,细米白面总还有。”裴文中问:“一言为定?”乡亲们答:“说话算数!”裴文中笑笑:“那好,我点:秫米干饭熬豆芽,这可是我最爱吃的呀!”乡亲们一听都愣了神,你看我,我看你,瞠目结舌,因为这秫米饭熬豆芽,是当地庄稼人最普通的饭菜,只好取消宴请。
送 礼
裴文中回家期间,乡亲们见面就问:“明华,你出门四十年,回来也不给家乡带点礼物?”裴文中说:“不知家乡都需要什么东西。”乡亲们说:“咱家乡沙滩沙窝沙岗遍地是,虽有风水不养人,你就不兴教个养人术!”裴文中沉思片刻:“这好说,养人树倒有,等过几天送给你们。”于是,裴文中乘探亲访友的机会,走遍了家乡的沙滩沙窝沙岗,饱赏了沙河沿岸的流水园田,晚上坐在灯下写写画画直到天明,乡亲们都纳闷:不知究竟要送些什么。谁料,临行那天,趁乡亲们送行时,见裴文中却从提包里拿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白纸,说:“乡亲们,我要回去了,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一养人树(术)。”众人忙接过,打开一看,却原来是一幅家乡田园绿化规划图。
泼 冷 水
裴文中回家时,家乡人正在“大跃进”号召下大搞技术革新,为解决抽水排水工具的落后和不足,有人提出要研制一台“永动机”,特向裴文中求教。裴文中问:“怎么能叫永动机?”乡亲们说:“就是永不停止运动!”裴文中又问:“靠什么动力?”乡亲们说:“不用任何动力。”裴文中说:“不用动力怎能转动!”乡亲们默然,但有一人关心似的提醒“你不怕批你泼冷水?”裴文中说:“热情不能代替科学,要实事求是,就得适当泼一点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