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的三十六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为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但由于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走的又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在前进的征途中难免遇到曲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总的方面看,全县教育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解放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接管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旧学校,从而教育大权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按照教育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成的奴化的、封建主义的、法西斯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改造。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的光荣传统,结合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发动群众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兴办人民教育事业。
1949年2月,县教育科在稻地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教师和在乡知识分子(包括已脱离教育岗位的老教师)联席会议,历时二十天。座谈会主要是针对一般知识分子,对目前形势认识模糊,对土改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了解,对新民主义教育方向认识不清等召开的。
会后,有853名教师被分配到教育岗位去工作,于是全县新老区所属各村均于3月25日开学上课。根据党的政策,执行为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放宽了中小学生入学年龄的限制,并开办夜校。广大群众特别是男女青壮年都踊跃地来到小学或夜校读书,扭秧歌、演新戏,农村中出现了书声朗朗、歌声阵阵的动人景象。当时的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是:县设有教育科,各区配有教育助理一人,为加强领导,全县以完小为单位划分为五十个教育行政区,并指定完小校长在业务上负责推动,检查,布置和汇报工作。为使教育得到顺利发展,村校
联合组成教育委员会,其任务是:保证经费及时供给,动员儿童入学,开展宣传工作,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办学的其它问题。同时注意了加强对教师的思思改造和业务培训,从而提高了广大教职工的觉悟,不少来自旧社会的教师和新参加教育工作的同志,后来加入了党、团组织。有的还到高等院校去深造,成了教育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本年度全县发生了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的六、九、十区受灾尤重,1946年9月21日省教育厅发出《灾区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动员群众、开展灾区教育的七条措施。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积极响应省厅的号召,发扬了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洪水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当时,教员薪水不能及时发放,因交通中断,粮食供应困难,有的教师有时饿着肚子去上课,但在党的领导下,轻灾区教师一致提出:“节衣缩食支援重灾区,解决重灾区教员生活。”仅11月份一个月,就支援小米11238斤。这就更坚定了重灾区教师和群众同甘共苦,度荒抗灾,搞好灾区教育的决心。1950年全县各校又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如治鱼割草,研制土农药等,既增加了学生家庭的收入,也补充了学校经费的不足。就在这个时候美帝侵朝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全县各校师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捐献和写慰问信活动。当时河头实验小学曾收到宋庆龄付主席的鼓励信,全校师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1950年3月,为培养小学教师,县在稻地地主大院建立了“丰南稻地师范学校。”
1954年春,县抽调部分有经验的校长、教师,组成“小学整改工作队”,深入各区校进行整改工作,其目的主要是:克服校内外混乱现象。为密切村校关系,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等铺平了道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教育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在教学上,普遍组织中小学教师学习叶希波夫,岗察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建立了一套新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成绩考核制度。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人民对提高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使教育事业适应这一情况,县在原有稻地胥各庄两所中学的基础上,于1956年在唐坊、黄各庄、钱营、柳树O,大新庄、小集等六处完小,各附设两个初中班,名为“小学戴帽”,其行政管理归所在完小负责,同年又在宣庄,大岭子,西河,大新庄办起四所农中,这对解决高小毕业生升学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
概言之,在建国后的这一阶段里,即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教育秩序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绩显著,整个教育战线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二)1958年毛主席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号召;全县各学校在上级领导下,开始探索创造具有我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走自己的办学道路。这一阶段,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来看,应当一分为二。“大跃进”期间,全县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同时贯彻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1958年5月刘少奇同志倡导两种教育制度,提出要有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各种形式业余学校的意见,为青少年开辟了学习道路,满足了青少年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上,开始实行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三结合。各校都筹办了校办工厂、农场,为教学提供实验实习基地和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当然在这一段时间里,全县的教育也出现过不少“左”的错误。如一方面是在1958年4月份,在开展“整风反右”的运动中,由于执行了“左”的路线,扩大了打击面,使全县将近半数的教师和领导遭到批判,中小学教师被打成右派的就有415名,使全县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其次是在这一阶段各校偏重生产劳动师生劳动任务多,强度大。如师生动手大炼钢铁,开展勤工俭学大办三厂,大力支援农业等等。再者是在“大跃进”的号角声中,教育事业发展过快,脱离了客观实际,如稻中和胥中均改为完中,开始招收高中新生,并在稻地成立了“丰润师范学院”,“唐山地区体育学院”,在唐坊成立了“唐坊农大”,又创办了“丰润区艺术学校”,还试搞了小学寄宿制。这些学校除两所完中外,其他学校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办了一年就下了马。1959年又搞了“反右倾”,“拔白旗”。总之在这一阶段,由于“左”的路线干扰,许多教师受打击,事业发展过快,师生过多地参加了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以致造成教育质量下降。
在三年困难时期,为适应当时情况,1961年和1962年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县在教育布署和规模上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撤销了胥各庄师范学校,缩小了中学教育规模,由1960年的102个班,减少到76个班。1962年又进行了压缩精简教职工工作,全县各类学校共精简教职工754人,中等学校压缩在校生489人,减少了吃商品粮的人数,充实了农村劳力。1962年小学进行了体制改革,全县有281个班由国办改为民办或民办公助。为了压缩吃商品粮的人数,县在老铺公社韩家O,西葛公社李各庄,尖字沽公社雁翎庄等大队搞体制改革试点,这次改革分全改(即教师工资和口粮均由大队负担),半改(即教师由国家发工资吃农业粮)。全县全改的教师30多人,半改的教师有120多人。在调整的基础上,总结了教育如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学贯彻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小学贯彻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4年和1965年全县推行了两种教育制度,县在唐坊建立了半农半读农业技校,在钱营林场建立了半农半读林业技校,农业中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办了一些耕读小学班,这时全县教育工作又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县教师的进修和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与五十年代相比,均有显著提高,教育质量也不断上升。特别是学习了黑山县和景山学校经验后,县确定了“小宝塔”学校,并将摸索的经验推广全县。更使全县教育事业大有起色。单就入学率来看,到1965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2%以上。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全县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和挫折。在运动中,有235名教师被戴帽,批斗或开除押送回家,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多数中小学师生停课闹革命,到各地进行大串联,全县中、小学停止招生,学校停课达三年之久。1968年8月,工、贫宣队进驻学校,主宰学校大权,直到1977年才撤出学校。1969年开始复课闹革命,执行了“侯王建议”,把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办,结果教学秩序紊乱,甚至有的教室也被其他单位占用。1970年,响应上级普及中学的号召,有条件的小学都搞七年一贯制,到1974年要求300户以上的大村建9年制学校,每个公社都要办高中,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上普及了高中教育。这时期教育事业的产展,超越了客观现实条件和可能,不顾实际,盲目发展,造成虚肿。1971年“四人帮”抛出《全教会纪要》炮制了所谓“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74年“四人帮”又掀起“反回潮”逆流,制造“马、张、黄”事件,鼓吹“闹而优则仕”,宣扬“白卷英雄”,树立“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典型。大批所谓“智育第一”“师道尊严”。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大搞“开门办学”,“以干代学”,打乱了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使教育质量惊人下降。就是1974年度,全县文教系统、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大会的“倡议书”都曾向全县中、小学教师发出这样的号召:我们要以工农兵为榜样,和革命小将一道“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敢于“反潮流”,狠批十七年的文艺黑线和修教路线,肃清其流毒和影响……要以小靳庄,朝阳农学院为榜样,立足于彻底改革,迅速掀起文化,教育革命的跃进高潮。一时,搞得全县教育干部和中小学教师思想混乱,方向不明。
这场浩劫,使许多教师受到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甚至很多人不想当教师。更严重的是在这十年当中,贻误了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其损失极为惨重。
总之,“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是大的。(一)“造反”搅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破坏了教学条件(设备),使教师想教不敢教,学生想学不敢学。(二)“两个估计”、“侯王建议”、“清队”,“整党”等等,搞垮了教师队伍,无端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更有一部分教师被赶出校门。(三)“小学生日记摘抄”(黄帅),“白卷先生张铁生”两个典型事例,严重地破坏了解放以来优良的学风,“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反回潮”、“批师道尊严”等等,沉重地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热忱。这些问题,都严重地破坏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四)脱离客观实际,盲目解散农中,普及初高中,不只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更严重的是削弱了小学基础教育。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在这场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中,学生死亡约7000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6.8%,有477名教师震亡(其中国办教师215名,民办教师262名)占教职工总数的11.7%。全部校舍被震毁,计房屋11080间,此外,仪器、桌凳、图书等设备百不有一,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震后,全体教育干部和广大师生,积极投入抢救伤员,掩埋尸体,搭棚铺扒财物等工作,文教局当时调查编写了四集《文教系统抗震救灾模范事迹汇编》,总结了七十多名师生的模范事迹,收到了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良好效果。
为解决冬季上课问题,师生动手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建起简易校舍6000间,基本上满足了冬季上课的需要。1977年春,新学期开始时,全县小学入学率达98%;初中生入学率达95%;高中生入学率达80%,基本上解决了学生上课有教室,教师住校有宿舍。
解放后的三十六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为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但由于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我们走的又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在前进的征途中难免遇到曲折,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总的方面看,全县教育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解放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接管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旧学校,从而教育大权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按照教育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成的奴化的、封建主义的、法西斯主义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进行了根本改造。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的光荣传统,结合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发动群众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兴办人民教育事业。
1949年2月,县教育科在稻地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教师和在乡知识分子(包括已脱离教育岗位的老教师)联席会议,历时二十天。座谈会主要是针对一般知识分子,对目前形势认识模糊,对土改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了解,对新民主义教育方向认识不清等召开的。
会后,有853名教师被分配到教育岗位去工作,于是全县新老区所属各村均于3月25日开学上课。根据党的政策,执行为工农及其子女开门的办学方针,放宽了中小学生入学年龄的限制,并开办夜校。广大群众特别是男女青壮年都踊跃地来到小学或夜校读书,扭秧歌、演新戏,农村中出现了书声朗朗、歌声阵阵的动人景象。当时的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是:县设有教育科,各区配有教育助理一人,为加强领导,全县以完小为单位划分为五十个教育行政区,并指定完小校长在业务上负责推动,检查,布置和汇报工作。为使教育得到顺利发展,村校联合组成教育委员会,其任务是:保证经费及时供给,动员儿童入学,开展宣传工作,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办学的其它问题。同时注意了加强对教师的思思改造和业务培训,从而提高了广大教职工的觉悟,不少来自旧社会的教师和新参加教育工作的同志,后来加入了党、团组织。有的还到高等院校去深造,成了教育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本年度全县发生了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的六、九、十区受灾尤重,1946年9月21日省教育厅发出《灾区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动员群众、开展灾区教育的七条措施。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积极响应省厅的号召,发扬了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与洪水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当时,教员薪水不能及时发放,因交通中断,粮食供应困难,有的教师有时饿着肚子去上课,但在党的领导下,轻灾区教师一致提出:“节衣缩食支援重灾区,解决重灾区教员生活。”仅11月份一个月,就支援小米11238斤。这就更坚定了重灾区教师和
群众同甘共苦,度荒抗灾,搞好灾区教育的决心。1950年全县各校又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如治鱼割草,研制土农药等,既增加了学生家庭的收入,也补充了学校经费的不足。就在这个时候美帝侵朝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全县各校师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捐献和写慰问信活动。当时河头实验小学曾收到宋庆龄付主席的鼓励信,全校师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1950年3月,为培养小学教师,县在稻地地主大院建立了“丰南稻地师范学校。”
1954年春,县抽调部分有经验的校长、教师,组成“小学整改工作队”,深入各区校进行整改工作,其目的主要是:克服校内外混乱现象。为密切村校关系,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等铺平了道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教育事业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在教学上,普遍组织中小学教师学习叶希波夫,岗察洛夫、凯洛夫的教育学,建立了一套新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成绩考核制度。
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人民对提高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使教育事业适应这一情况,县在原有稻地胥各庄两所中学的基础上,于1956年在唐坊、黄各庄、钱营、柳树O,大新庄、小集等六处完小,各附设两个初中班,名为“小学戴帽”,其行政管理归所在完小负责,同年又在宣庄,大岭子,西河,大新庄办起四所农中,这对解决高小毕业生升学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
概言之,在建国后的这一阶段里,即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县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教育秩序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绩显著,整个教育战线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二)1958年毛主席提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号召;全县各学校在上级领导下,开始探索创造具有我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走自己的办学道路。这一阶段,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来看,应当一分为二。“大跃进”期间,全县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同时贯彻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1958年5月刘少奇同志倡导两种教育制度,提出要有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各种形式业余学校的意见,为青少年开辟了学习道路,满足了青少年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上,开始实行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三结合。各校都筹办了校办工厂、农场,为教学提供实验实习基地和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当然在这一段时间里,全县的教育也出现过不少“左”的错误。如一方面是在1958年4月份,在开展“整风反右”的运动中,由于执行了“左”的路线,扩大了打击面,使全县将近半数的教师和领导遭到批判,中小学教师被打成右派的就有415名,使全县教育事业遭受了严重损失;其次是在这一阶段各校偏重生产劳动师生劳动任务多,强度大。如师生动手大炼钢铁,开展勤工俭学大办三厂,大力支援农业等等。再者是在“大跃进”的号角声中,教育事业发展过快,脱离了客观实际,如稻中和胥中均改为完中,开始招收高中新生,并在稻地成立了“丰润师范学院”,“唐山地区体育学院”,在唐坊成立了“唐坊农大”,又创办了“丰润区艺术学校”,还试搞了小学寄宿制。这些学校除两所完中外,其他学校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办了一年就下了马。1959年又搞了“反右倾”,“拔白旗”。总之在这一阶段,由于“左”的路线干扰,许多教师受打击,事业发展过快,师生过多地参加了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以致造成教育质量下降。
在三年困难时期,为适应当时情况,1961年和1962年贯彻执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县在教育布署和规模上也作了一定的调整,撤销了胥各庄师范学校,缩小了中学教育规模,由1960年的102个班,减少到76个班。1962年又进行了压缩精简教职工工作,全县各类学校共精简教职工754人,中等学校压缩在校生489人,减少了吃商品粮的人数,充实了农村劳力。1962年小学进行了体制改革,全县有281个班由国办改为民办或民办公助。为了压缩吃商品粮的人数,县在老铺公社韩家O,西葛公社李各庄,尖字沽公社雁翎庄等大队搞体制改革试点,这次改革分全改(即教师工资和口粮均由大队负担),半改(即教师由国家发工资吃农业粮)。全县全改的教师30多人,半改的教师有120多人。在调整的基础上,总结了教育如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学贯彻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小学贯彻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4年和1965年全县推行了两种教育制度,县在唐坊建立了半农半读农业技校,在钱营林场建立了半农半读林业技校,农业中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办了一些耕读小学班,这时全县教育工作又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全县教师的进修和教学研究活动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与五十年代相比,均有显著提高,教育质量也不断上升。特别是学习了黑山县和景山学校经验后,县确定了“小宝塔”学校,并将摸索的经验推广全县。更使全县教育事业大有起色。单就入学率来看,到1965年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2%以上。
(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全县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和挫折。在运动中,有235名教师被戴帽,批斗或开除押送回家,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多数中小学师生停课闹革命,到各地进行大串联,全县中、小学停止招生,学校停课达三年之久。1968年8月,工、贫宣队进驻学校,主宰学校大权,直到1977年才撤出学校。1969年开始复课闹革命,执行了“侯王建议”,把小学全部下放到大队办,结果教学秩序紊乱,甚至有的教室也被其他单位占用。1970年,响应上级普及中学的号召,有条件的小学都搞七年一贯制,到1974年要求300户以上的大村建9年制学校,每个公社都要办高中,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上普及了高中教育。这时期教育事业的产展,超越了客观现实条件和可能,不顾实际,盲目发展,造成虚肿。1971年“四人帮”抛出《全教会纪要》炮制了所谓“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74年“四人帮”又掀起“反回潮”逆流,制造“马、张、黄”事件,鼓吹“闹而优则仕”,宣扬“白卷英雄”,树立“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典型。大批所谓“智育第一”“师道尊严”。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大搞“开门办学”,“以干代学”,打乱了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使教育质量惊人下降。就是1974年度,全县文教系统、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大会的“倡议书”都曾向全县中、小学教师发出这样的号召:我们要以工农兵为榜样,和革命小将一道“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敢于“反潮流”,狠批十七年的文艺黑线和修教路线,肃清其流毒和影响……要以小靳庄,朝阳农学院为榜样,立足于彻底改革,迅速掀起文化,教育革命的跃进高潮。一时,搞得全县教育干部和中小学教师思想混乱,方向不明。
这场浩劫,使许多教师受到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甚至很多人不想当教师。更严重的是在这十年当中,贻误了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其损失极为惨重。
总之,“文革”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是大的。(一)“造反”搅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破坏了教学条件(设备),使教师想教不敢教,学生想学不敢学。(二)“两个估计”、“侯王建议”、“清队”,“整党”等等,搞垮了教师队伍,无端造成了一大批冤、假、错案,更有一部分教师被赶出校门。(三)“小学生日记摘抄”(黄帅),“白卷先生张铁生”两个典型事例,严重地破坏了解放以来优良的学风,“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反回潮”、“批师道尊严”等等,沉重地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热忱。这些问题,都严重地破坏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四)脱离客观实际,盲目解散农中,普及初高中,不只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更严重的是削弱了小学基础教育。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在这场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中,学生死亡约7000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6.8%,有477名教师震亡(其中国办教师215名,民办教师262名)占教职工总数的11.7%。全部校舍被震毁,计房屋11080间,此外,仪器、桌凳、图书等设备百不有一,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震后,全体教育干部和广大师生,积极投入抢救伤员,掩埋尸体,搭棚铺扒财物等工作,文教局当时调查编写了四集《文教系统抗震救灾模范事迹汇编》,总结了七十多名师生的模范事迹,收到了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良好效果。
为解决冬季上课问题,师生动手自力更生,重建家园,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建起简易校舍6000间,基本上满足了冬季上课的需要。1977年春,新学期开始时,全县小学入学率达98%;初中生入学率达95%;高中生入学率达80%,基本上解决了学生上课有教室,教师住校有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