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沿革
第一章:教育行政机构
第一节沿革
         1948年12月12日,全县解放。县政府建在稻地镇,下设教育科。当时的编制是:科长一人,科员二人,(分管行政和事务)。各区并配有教育助理一人。
         1949年初,教育科随县政府迁至县城胥各庄。为加强业务领导,在全县范围内划分成五十个中心小学区,1950年教育科迁到县政府院内。1951年3月各区配备文化教员一名。1952年科内增设“扫盲办公室”,推行速成识字法,农民夜校形成高潮。为提高在职教师文化业务水平,1953年成立了“丰南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各区还配备一名小学总校长。
         1954年,丰润、丰南两县合并,原两县的教育科归一,统称“丰润县教育局”,这时撤销了各区总校长,成立“小学教学视导研究室”负责研究教学改革。
1956年,教育局,文化科合并改称“丰润县文教局”,设局长一人,副局长二人。同年暑假后在唐坊、黄各庄、小集、大新庄、钱营、柳树𨟠六处完小各增设两个初中班,又在大新庄、宣庄、大岭子、西河四处办农中,小学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加,由1949的264所,增加到300所。
         1958年县委宣传部与文教局、卫生科合一改为“丰润区文教卫生部”(1958年12月丰润县划为唐山市郊区,定名丰润区)设部长一人,副部长三人。本年度胥各庄中学,稻地中学均改为完中,增设高中班。1959年丰润师范学校由丰润城关迁到胥各庄、名为“胥各庄师范学校”。
         1960年,文教卫生部分开,又恢复了“丰润县文教局”名称。
         1961年,丰润、丰南两县分开,柏农所属各分场还有大新庄、司各庄、柏各庄、南堡等四个工委归属丰南县,又定名为“丰南县文教局”,设局长一人,副局长三人,下设秘书科、教育科、文化科、教研室。三年困难时期,全县教育事业作了一定的调整,撤销了师范学校,压缩了在校中学生1489名,减少了吃商品粮人数,由原来的102个班减少到76个班,小学也有281个班,由国办改为民办或民办公助。
          1963年2月,柏各庄、司各庄、安各庄、南堡四个工委划归滦南县,各中小学随之由滦南接管。
         1965年,柏农各分场的中小学又从丰南县分出去由柏农接管。
          1967年1月30日,文教局被“红卫兵”夺权,机关职能作用陷于停顿。
         1969年,丰南教育工作由“丰南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教育组”领导。
         1972年以后,定名为“丰南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局”,这一名称到1982年又改为“丰南县文教局”。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