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对小学的整顿巩固
        解放初期,通过“抗美援朝”教育和“镇压反革命”工作以及“肃反”运动,既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觉悟,也纯洁了教师队伍,同时县又利用部分假期时间,以开教师代表会、座谈会的形式(也有分批轮训),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政策和教育方针,几年里发现培养了一批积极分子,发展了一批党员和共青团员,充实和加强了学校的领导力量。
        解放初期,由于当时形势的需要,小学教师参加社会活动比较频繁。虽促进了教师思想觉悟的提高,但教学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此县领导相继发出:其它部门不征得县文教局的同意,不得自行抽调教师参加中心工作。与此同时还对学校内部进行了调整,制定了学校计划、班务计划,建立了备课、批改作业、考试、考勤、开展观摩教学、学习政治、业务制度。政治方面主要是学习时事政策,业务方面主要是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教师的政治、业务水平普遍提高,责任感、纪律性大大增强。分校初小教师徒步十几里、二十几里,到中心学校听课、备课,各任课教师放弃寒暑假休息时间,自觉地钻研教材,班主任每周都深入到户、走访学生家庭。
        解放初期,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很高,针对这一情况,县局抓了小学教育的巩固和发展工作。(一)在1949年首次教师座谈会上,招用了部分在乡知识分子,充实小学教师队伍,迅速恢复了农村小学。(二)放宽入学年龄,招收插班生。特别是农村小学,十三周岁至十五周岁以上的学生并不罕见。这些来自旧社会的儿童和青年,从父辈的口里和自身的感受,深切地体会到没有文化的痛苦,他们学习劲头很足。(三)走群众路线,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办学校。农村小学,校群关系十分密切。一个乡村教师来到学校,群众便主动来问寒问暖,帮助学校添置设备,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当时教师工作十分艰苦,校舍破旧,桌凳奇缺,甚至连黑板都没有。尽管如此,广大教师却以苦为乐,仍然坚持教学。
        到1953年全县小学教育已大大超过解放前的规模。对小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进行了初步改革。广大小学教师都参加了各种社会改革活动和政治业务学习,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已提高了一大步,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发展小学教育事业,打下了初步基础。由于人民群众政治觉悟提高,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的要求日益增长,学校虽有发展,但还不能彻底满足群众子女入学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县局按照中央提出的“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和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
        对小学教育作了适当的调整,其办法是:
        (一)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从当时教育建设的可能条件与人民群众文化要求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师资校舍缺乏的情况下,调整班次,扩大班容量,边远地方广泛推广复式教学法,开办二部制小学,或实行巡回教学等。民办小学也开始出现,采取多渠道办学方法来满足农民子女入学的要求。
        (二)培养青年教师,弥补师资的不足。1950年初首先创办了“丰南县师范学校”先后毕业七个班计350名学生。在师范学校内又附设轮训班(招生对象是在职青年教师),共轮训青年教师300名,又附设一师训班(招生对象是具有初中毕业文化水平的在乡青年),共培养出教师200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弥补了全县师资的不足。
        (三)、重申小学教育是人民的基础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小学毕业生升学的只能是一部分。因此,在学校平时教育中不应片面强调毕业后如何升学,而应强调毕业后如何从事劳动生产,并如何把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劳动生产中。
        (四)提出教学是学校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明确规定校长与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好。对小学教师的工作不得随便调动,使其能安心工作,熟悉儿童情况,提高教学效果。适当精简校内非教学组织,减少会议,减少教师和校长的兼职。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备课,提倡师生自制简单教具,尽可能地使用直观教学。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