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县第一中学
丰南县第一中学,是一所六年制的完全中学。学校建于1950年3月,当时校名为“丰南县师范学校”,校址在丰南县稻地田家大院。建校初期,教育科长张治中兼任校长,李金棠任付校长。1950年暑假后,学校建立党支部,裴禄先任付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学校任务主要是培养小学师资,自建校至1955年共毕业七个班,培养出350名学生。在这期间,学校还举办了“小学教师轮训班”和“短期师资训练班”,共培养出400名学员,补充了小学教师的不足。
1952年暑假,招普通初中学生五个班,校名改为“丰南县稻地初级中学”。1954为加强学校领导,裴禄先为校长,张品忱为付校长。
到1955年学校发展为一所三年制的初级中学。
丰润、丰南两县合并后,1956年学校更名为“丰润县第三中学”,刘植材任专职党支部书记。1958年,划归唐山市领导后,设丰润区,学校改为“唐山市第二十五中学”,并开始招收高中一年阶新生两个班(系二年制高中班,文班一班、理班一班),1961年丰南重新建制,学校又恢复为“丰南县稻地中学”。并被唐山地区确定为地区重点中学之一。
到1965年,初中毕业生达2500人,高中毕业生达600人,大部分都能继续升学深造,很多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1958年全国开展了反右派斗争,由于“左”的影响,使斗争扩大化,一部分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受到不应有的打击,致使教育工作受到很大损失。
在十年动乱中,1966年校名改为“丰南县育红中学”。由于受“四人帮”反革命路线的影响,学校遭到严重破坏,连续两年未能上课,学生到外地“串联”,参加武斗。许多老教师在“文革”期间被批斗,被打成“牛鬼蛇神”,更有9名教师被赶回农村劳动,严重地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破坏了党的教育事业。
1970年改为“丰南县五七综合技术学校”。1971年改为“丰南县‘五七’学校”,1976年又改为“丰南县五七大学附属中学”。这几年的五七学校办有电机班、水利班,半农半医班、兽医班、师训班、文艺班、外语班等。专业班,培养出一批初级科技人才。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发生强烈地震,校舍、桌凳、仪器、图书等及全部毁坏,损失惨重,教职员工伤亡五十多人,震后在党和政府关怀、支持下,师生动手,重建校园,不久即照常上课了。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战线得所拨乱反正,学校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学校又恢复为“丰南县稻地中学”。招收三年制初中和二年制高中新生。1980年改为“丰南县第一中学”,并恢复为唐山地区重点中学。1981年高中一年级招生八个班,其中二年制四个班三年制四个班。从1982年起招收的高一新生均为三年制,到1983年已成为具有三年制初中和三年制高中的六年制完全中学。学校共有26个教学班,初中10个班,高中16个班;共有学生1290人,其中:初中503人,高中787人;教职工175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
由于落实了党的政策,为一些在历次运动中受迫害的教师平了反,先后有20名教师重返学校,并且都是学校中的骨干力量。自1978年至1983年,有高中毕业生1600名,其中升入高等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的448名,有初中毕业生960名,绝大部分升入中等专业、中等师范及本校高中。
震后五年的时间里,国家共拨给基建投资150万元,学校现有建设面积13487.7平方米,占地面积130亩,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图书馆,以及文体设备应有尽有,焕然一新。
学校自1977年以来,建立了地震测报室,有深井水位测量仪、地温、地电测量仪及倾斜仪等设备,每天记录情况向县地震办公室汇报,在1982年河北省简易仪器质量价查评比中获优秀成绩。
勤工俭学方面,校办工厂生产的量热器、原副线圈、滑动变阻器等项产品,全部列入国家计划项目。1983年研制成功Rlc交流电路演示器,经国家鉴定合格。1983年8月参加了全国教学仪器展销会和省教学仪器展销会,被省评为优质产品。
为了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成立了各科课外小组,有无线电、航模、照象、生物、电教、地理、化学、教具制做、音乐、美术等各种兴趣小组。此外还有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小组。参加小组的学生达300人。展出的作品,多次受到县市科协的好评。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受到上级的奖励。如1982年体育教师黄金多,被评为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之一;宋希善被评为全国五百名优秀少年科技辅导员之一;吕捷被评 为省劳动模范,佟耀良、李廷兰、刘风云被评为县模范班主任;刘晓光、潘洪文、龙瑞丰、田庆亮、董炳文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刘风云被评为县三八红旗手,董建东、安树一、裴文和被评为优秀党员;赵振生、佟胜贺被评为优秀教练员。这些教师为学校教师们树立了榜样。
丰南县第二中学
丰南县第二中学坐落在丰南县胥各庄镇东兴街。是一所六年制完全中学。1982年有23个教学班,教职工154人,学生1300人。
学校前身为“河头公立初等小学堂”。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1929年改为河头完全小学。1938年8月,这个学校附设初中商职一个班。1940年改称“丰润县立河头初级商业职业学校。”原小学为附设小学。1942年夏天,增招普通初中一个班,计50人。到1945年,商职、初中均完成单轨制,计有六个教学班,学生约600人。1945年又招收女生一个班(设在胥各庄大寺街)。
1945年日本投降后,学校改名为“浭阳县立河头初级商业职业学校”。1847年初,小学与商职分办。改为“浭阳县立初级中学。”1947年暑假后,有学生400人。分为9个教学班,即男生双轨制女生单轨制。商职班一律改为普通中学班。
1948年12月,胥各庄解放。人民政府派郭维哲接收了这所学校。当时有10个教学班,学生约500人。教室分为三处:即浭原阳县府大院西隔院、实验小学前半部、还有原汇丰栈为男生宿舍。学校归唐山地区专员公署领导。这时的教材除语文、“政治使用解放区的课本外,其它如数学、物理、化学仍沿用原来的旧课本。
1949年5月的一天上午,学校有一个教室因房梁断裂,突然倒塌,学生高炳华(女)等四人当即遇难身亡,另有14人受伤。
1950年,曹枫衣任该校校长,校名改为“河北省立丰南初级中学”。人事、财务、业务等均由河北省教育厅管理。1954年,丰南并入丰润后,学校名“河北丰南第一中学”。
1950年至1953年学校每年招收四个班。1953年招收七个班。到1956年稳定在六轨制,全校共十八个班,学生近千人。国家拨款扩建和新建了校舍,基本上形成了现在丰南二中的雏型用。学校实行一长负责制,党支部起监督保证作用,学校设有党、政、工、团联席会议制度。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比较重视。教育质量也稳步提高。
1957年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致使一些教师被打成右派分子。
1958年暑假,学校招收了首届高中两个班(是二年制文、理分科)。这时学校共20个班,学生千余人,教职员工70多人。这一年丰润县改为丰润区归唐山市领导,学校改名为“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学”。1961年,恢复丰南县建置,学校改称“河北丰南胥各庄中学”。
从1958年开始,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曾一度达到24个班,由于师资设备不能适应,所以教育质量明显下降。1962年,贯彻了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学校调整为18个班。1962年胥各庄师范下马后,胥中高中班曾迁往那里。1965年又迁回。
1958年“大跃进”运动冲击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大炼钢铁,保“钢铁元帅升帐”,学校组织师生修建了土高炉、炼焦厂、水泥厂等。由于师生参加校外无偿劳动过多,使教育质量显著下降。同时还过分地强调阶级路线,致使一些教师和学生受到歧视。在教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做法,而对系统理论却有所忽视。
从1962年调整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学校各方面都转入正轨,教育质量稳步上升。教师中业务研究、文化进修也初步形成风气。另外每年还有3-5名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学校任教。因此,教师的业务水等有了较大的提高。1963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0%以上,有10多名学生考入了唐山一中、二中、女中等省、市重点中学。1964年高中毕业生被高等学校录取的有84.5%,有的后来还到外国留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也随即陷入一片混乱。学生分成“红色造反总部”(简称“红总”)和“海燕险峰战斗团”(简称“海险”)两大派。这两大派对立严重,使学校不能继续上课。学校的图书损失达五万册之多,理化教学仪器及其它财物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和破坏。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69年两派联合才有所停止。1969年学校曾一度改为县招待所,作为县的大型会议住所。
1971年上半年,学校又得以恢复。经过社队推荐、学校审核招收了二年制初中八个班,二年制高中八个班。学校基本上又恢复了正常秩序。1973年“张铁生的白卷”、“黄帅的日记”、“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曾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两个估计”成了压制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精神枷锁。
1971年至1974年,工宣队曾两次进驻学校,掌管学校大权,直至1978年才完全撤出。1974年曾学习“朝农经验”。给了学校二百亩地,供师生参加生产劳动,文化课的学习成了“副业”,1976年7月28日强烈地震,使学校200多名师生遇难,房屋倒塌严重,图书、仪器等受到较大损失。震后由于师生的努力,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8月5日即在露天上课,到冬季已盖起简易房,保证了师生安全过冬。
从1977年到1982年学校的恢复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1983年、1984年进一步完善,现在学校各种房屋的建筑面积已达8891.2平方米,包括教学楼二幢、实验楼一幢、礼堂一座以及其它房屋192间。各种教学仪器也有了大幅度增加。1977年开始,学校还建有一个校办工厂,年收入达两万元以上,对教学起了促进支援作用。
1980年学校改名为“丰南县第二中学”。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1984年,丰南二中为各类高等学校输送新生达196名。
丰南县实验小学
丰南县实验小学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绅董刘殿选、张广全、董冶堂、胡存忠、吴序东等在铁道南“三义公”院内首建,原名国民学堂,后在粮食街买地建筑校舍,改称初等小学堂。有学生40人,教员2人,所学课程有算术、国文两科。
民国十六年(1927年)又在市北开滦矿务局隙地建筑教室、宿舍七间。因招女生又增建教室四间。从此学校还添招高级班,改称两级小学校。
1929年,学校奉县令改称完全小学。自1930年起,董天钖、李子舟、张泽轩、赵静斋等多人募集巨款增建教室、宿舍50余间。初级、高级均变为单式编制,学校有6个教学班,学生250名,教员8名。
1938年8月,增招附设初中商职学生一个班,到1940年春,学校共有初、高级各四学级即8个班,初中商科两个班,男女学生达500人。
1940年,河头完全小学校奉县令改为“丰润县立河头初级商业职业学校”,原小学改称附设小学,有12个班。学生有600多人,教员24人。学校经费由县统筹支给。董天钖、张泽轩等人,还向各届集款二万元,建正房楼底13间,筑东西围墙40余丈。并在校内立碑一座,由杨鹭洲撰写碑文《教育之光》。
1942年暑假又增招普通初中一班。到1945年,商职班增至3班,普通初中也有3班。小学增至18班。共有学生1300多人,教职工40人。
1948年小学独立,仍称“河头小学”。
1949年张仲祺任校长,(兼管河头地区学校),当时有学生1000多人,分为20个教学班,教职工25名。图书、仪器以及体育器材也较多。
1950年,学校坚持灾区教育,师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生产自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为志愿军捐献和写慰问信,由于成绩比较显著,学校曾收到宋庆龄副主席寄来的贺信。
1951年,河头小学改名为“丰南县实验小学”。1952至1956年实小列为县重点小学,这阶段,教学质量、文体活动等都在全县起到了示范作用。
1957年至1960年,由于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使一些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教学工作受到一定损失。
1960年,实小曾荣获唐山地区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61年教职工曾在津唐运河岸边种田10亩,有一度学校体育课停开,实行半天上课,半天休息,但教师们仍坚持工作。这一年学校实行八年一贯制。下半年又改为六年制小学,原六年级学生全部转入骨中学习。
1963年,实小列为省重点小学,成为丰南县首先办好的“小宝塔”的塔尖。教学仪器由省直接拨给,教师由全县选优,学生在胥各庄地区第一批录取。在全县来说,实小的教学质量较高、文娱、体育活动也较活跃,学校多次被评为县的先进集体。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改名为“工农兵小学”。学生成立造反组织,学校处于瘫痰状态。1969年执行“侯王建议”,国办教师大都回到原籍,学校由贫下中农代表进驻,学校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致使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3年“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发生后,实小也发生了“田子香事件”,学生臧宝群患精神病,中途退学,家长却认为孩子生病是班主任田子香老师造成的。几次上告县委,上级几次派人调查,还让田老师核实材料,这给田老师很大的精神压力,精神一度失常。
1976年7月28日强烈的地震,学校校舍全部倒塌,震亡教师六名,学校财物被砸坏。1978年到1982上级共拨款25万3千元,使校舍得以恢复。各种仪器设备也比较齐全。
1982年四年级班主任马素芹老师被评为河北省模范班主任。学校于1982年被唐山地区行署教育局命名为“文明学校”。王德海老师于1983年11月份在唐山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中获第一名,李志交老师获数学教学第二名。市里还选取了经验材料两份:李万岭老师的《三年级阶段的教学》和卢新生老师的《如何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探讨》。在1982年全国田径通讯达标赛中,学校获省第十四名。在1982年唐山地区业余训练乒乓球赛,男队获第一名,女队获第三名。
学校设有印刷厂一个,为支援教学,增添设备,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附:
一、实小1980-1984年毕业生升学情况表 单位:人
年度 | 毕业生 | 参加升学考试人数 | 升入一中数 | 升入二中数 | 升入镇中数 | 升学率% |
1980 | 121 | 121 | 21 | 75 | 24 | 99.3 |
1981 | 196 | 196 | 12 | 143 | 40 | 99.5 |
1982 | 191 | 191 | 21 | 98 | 57 | 97.5 |
1983 | 250 | 250 | 11 | 56 | 110 | 70.8 |
1984 | 108 | 108 | 38 | 32 | 38 | 100 |
二、实小解放后历届校长名单
姓名 | 性别 | 籍 贯 | 任职年限 | 备考 |
马仲祺 | 男 | 1949 | 已故 | |
谷润芳 | 〃 | 1950 | 已故 | |
吕捷 | 男 | 丰南县宋家营 | 1951 | |
王世荣 | 〃 | 丰南县东河沽 | 1952-1956 | 已故 |
杨作友 | 〃 | 丰润 | 1956-1957 | |
李凤阁 | 〃 | 丰润 | 1958-1960 | |
陈振田 | 〃 | 丰南县黄各庄乡 | 1961-1966 | |
刘善恕 | 〃 | 丰南县大齐乡 | 1967-1969 | |
李风华 | 〃 | 丰南县 | 1970 | |
董万成 | 〃 | 丰南县西葛乡 | 1971-1976 | |
张佩臣 | 〃 | 丰南县四王庄 | 1976-1977 | |
王化清 | 〃 | 丰南县黄各庄乡 | 1978-1979 | |
张佩臣 | 〃 | 丰南县四王庄 | 1979-1985 |
丰南县胥各庄小学
胥各庄小学初建于1909年,校址在“胥各庄洪阳寺”内,当时地方推举王小台、翟瑞贤等人为校董,聘请张景恒为教师,初办只有一个班(男生20人)。课程有国语、算术、习字、体育等,学生学习四年毕业后,再到丰润县中东区(韩城)高等小学去学习。
1926年王子成任胥各庄小学第一任校长,学校共有四个班,三个初小班,一个高小班,男女兼收,学生达170人。这时教职工增至七人,其中女教师二人。课程设有国语、算术、英文、历史、地理、音乐、图画、博物、常识、劳作、体育等科。办学经费由镇公所向地方摊派酬款。
1932年,王金剑任校长,这时又增加了武术课。
1932年秋后,韩子城老师提升为校长,这期间变化较大的初小四个年级都由复式班变单级单式班。高小两个年级均为双轨。到1946年韩子城校长因和大地主王赤峰闹意见而辞职,校长职务暂由镇长赵子泽代理。
1947年下半年,刘俊玉任校长,这时初、高小各年级均发展为双轨,有学生600余名,教师达20余人。
1948年12月12日,唐山地区解放从于家泊学校调来马中奇(系中共地下党工作人员)任校长,到职后,学校很快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
1949年至1950年,王敬瑄(女)任校长,有教师20多人,学生800多人。这时教学质量提高很快,高小毕业生绝大多数考上了胥中、稻地师范和唐山市各中学。
1950年至1956年,有李瑞生、李志义、董俊德先后任校长,这时全校有40名教职工,28个教学班,1400多名学生。学校纪律严明,教学秩序井然有条,每年毕业生的升学率都在90%以上。
1956年至1961年,刘久洲任校长,1958年反右运动中,有4名教师被划为右派分子,运动过后教师谨小慎微,不敢讲话,在大跃进中,学校办了焦炭厂、炼铁厂、滚珠轴承化,师生劳动过多,以上这些都使学校工作和教学受到一定的影响。自1958年学校建立了党、团支部,加强了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
1961年至1970年,李际禹任校长,学校有36名教职工,24个教学班,学生千余人。1963年文教局定为五年一贯制试验学校,从一年级四个班起进行试验,并列为省改制试验的重点小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先后有九名教师受到打击和迫害。1966年底,胥各庄北四街民办小学并入胥小。这时学生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停课闹革命,领导靠边站,教师受冲击到1968年虽然复课闹革命,由于领导班子瘫痪,教学秩序仍很混乱。
1970年到1972年,学校由付树华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还有进驻学校的贫下中农代表张明宗、赵素兰等四人。把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的残局重新收拾整理。这时有教师64人,学生1900多人,共38个教学班(其中民办6个班,初中代帽两个班)。1971年县派王秀云、李风华接收代帽初中班,并迁到七街独成一所镇中。
1972年至1975年,刘风洲任校长,这一阶段,正值反回潮,批智育第一,批师道尊严等等,学校秩序混乱,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975年至1979年,李中允任校长,这时有22个教学班,学生1300人,教师42名,学校的教育秩序日趋稳定,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每年升学率达85%以上。1976年7月28日地震,震毁校舍152间,震亡3名教师,130名学生,随之师生亲自动手,自力更生,一个月内就盖起简易教室和宿舍数十间,当时由于教室不足用,有的班就在树荫下露天上课。
1979年到1981年,王化清任校长,)学校有20个教学班,学生900多人,教师40人。在学校建筑方面,由上级拨款,从学校前门向后院建教室七排,90多间,使学校恢复一新。1981年学校列入县首先抓好的九所重点小学之一。
1981年至1983年,张佩臣任校长,这时学校有20个教学班,学生894名,教师40人(国办34,民办6),教学秩序稳定,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升学率达90%,入学率、巩固率、毕业合格率均在95%以上。在此期间,学校买地六亩,扩大了操场,同时校院加高围墙,使学校建设更加完备。
丰南县宣庄小学
1982年
丰南县宣庄小学,始建于1913年(民围二年),原校名是“丰润县南西区高等小学校”.校址在宣庄庄西娘娘庙旧址。
一、建校愤况
1913年春,丰润县劝学所所长杨金第派人到南西区,在宜庄召集热心教育的士绅,商讨建立南西区高等小学校,会上确定在交通方便,经济繁荣的宣庄建校,校址定在宣庄庄西娘娘庙,采取拆庙建校的办法。当时的县长白宝端还亲笔写了横匾。当年的秋季正式开学。第一任校长苏子丹(系南袁庄人,清末贡生)。招生范围,北至河头、南至沿海、东至董各庄、西至田庄。在丰润县六个学区中以此为大。办学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本地区抽调的房田中佣和牲畜税钱的2%,每年约达万元(该时宣庄本村在娘娘庙东院已建立了初等小学校)。
学校建成后,经选举产生了南西区高等小学校董事会。李风阁、唐文昭、虞汝弼、孙洪翼等人为校董,负责监督学校工作。
第一年招收两个班,学生70余人,教师4人。第二年学校有三个班,学生120人,教师7人。学制为三年,学生源于全区各村,因路途较远,所以约有60%以上是住宿生。
二、解放前数师的政治活动及学校的变化情况
宣庄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解放前,教师们积极参与革命活动,老革命家李一夫、陈大远、李伯英等,都先后在这里任教,许多学生因受其影响,也投身于革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1920年,李步舟任校长,这时学校已具有四个班,学生150人,教师11人。当时为适应商业需要,又增商职一班,学习二年毕业,这一商职班直延续到1942年共毕业十一个班。
1930年,校长高乃宾,在职期间,教员李一夫,王智清,黄各庄高小教员庄润甫,王家瑞(均系共产党员),以李一夫为首发起组织了“丰润县小学教员联合会”,其奋斗目标就是要求政府保证小学教员不失业,提高工资待遇,发给寒暑假教薪等。这一组织深得人心,六个学区的小学教员,绝大部分都加入了“教联”,曾于1935年发动一次罢教斗争,虽遭到警察局沉重地武力镇压,但终于取得发给寒暑假教薪的胜利。
1935年校长张家风,把原来的宣庄初等小学合并到高等小学校。后由于小学人数逐年增多,为学生们上学方便起见,经学校董事会研究决定,又在宣庄北真武庙开辟两个初级班,直到1946年。
三、解放后学校情况
1948年12月12日,唐山地区解放了,原校长张九皋因系反革命分子而潜逃,13日河头教育联合会临时指派李彩宾为校长,同年15日就开始上课了。
1950年至1951年,校长马超伦,这时学校教学成绩优异,被列为县重点小学,与河头小学同时改为县实验小学。当时教师队伍相该整齐,到1952年大部分教师被调到稻地师范任教。
1958年,卫江任校长,教职工19人,教学班15个,本年初开始了整风反右运动,由于极“左”的干扰,有11人被打成右派分子,占教职工总数的60%,使教学工作受到极大损失。
1965年,增设两个农中班,到1966年增到四个班,有农中学生200人,当时全校学生达850人,教职员34人,由段连仲校长将后院的24间房屋改建为教室。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的农中班学生,建立了几个红卫兵组织,革命小将也杀出校门,到天津、北京等地进行串联。学校停课闹革命,各种教学设备也遭到破坏。
1968年开始复课闹革命,但学校秩序仍很混乱,学生仍学不到真正的知识。1970年为了响应普及中学的号召,学校里又增设了初中班,到1971年,初中班学生迁到公社中学学习。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强烈地震,学校的校舍全部坍塌。为了解决儿童上学的问题,经公社党委和总校长等研究决定把小学分到六个街,由每个街各办一所小学,于是各街用分到的木料、砖石盖起简易房做为教室,震后十几天就开始上课了。
1978年县文教局指示,要恢复原来的联办小学,这时宣庄小学旧址,公社“育红院”和“医院”给占去了三分之一,经多方面研究决定,在余下的三分之二处建校,到1979年4月,建成61间新房,于是分散到各街的小学又合并了。1980年至1982年,县里几次拨款,收回了育红院和医院的房屋,并根据学校需要又加以改建。现在学校共有各种用房83间,有教学班17个,学生664名,教师28名(国办16,民办12)。学校教学秩序已完全步入正轨,学生成绩逐年提高,1981年被县文教局列为首先抓好的重点小学之一。
丰南县宋家营小学
宋家营小学,不但历史悠久,也是设立高级班最早的小学,它的前身是1905年创建的“宋家营初等小学堂”,1912年设立高级班后,改名为“丰润县南东区高等小学校”,校址在今丰南县宋家营六村街中路北,建校初,校长齐承汉,当时学制为三年。几年后,改为两级小学,主校设高级班(这时学制为二年),另外有东、西分校。
课堂设置:高级班有国文、算术、尺牍、修身、地理、历史、英语、音乐、体育、工艺等;初级班有国文、算术、常识、修身、音乐、图画、劳作、体育等。学校经费主要来源是:田房中佣、校田出租、集市摊贩捐和学费(高级每人1元,初级每人5角)。当时教师工资高者32元,低者18元。在学校管理方面,地方设有学校董事会,县有教育科。
1927年,韩续楼(中共党员)在宋家营高小任教,积极开展活动,发展党组织,是全县建立党支部最早的学校。和他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还有郑德甫、安大民、郑德申等人。他们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还利用庙会、集日向群众演讲,教育群众破除迷信,起来革命。
1938年,校长刘勉斋,这时主校高级班两个年级都是双轨,还附初级大复式一个班,有教职员11人。东分校初级班是单轨制四个班,西分校是两个小复式班,有初小教师9人。当时主校有房屋63间,教室、图书室、游艺室、宿舍、厨房、办公室等等应有尽有。操场在学校西面的“崔公祠”院内,场地宽阔,设备也全。
高级班服务区域,包括小集、大新庄、稻地三个地区九个乡的范围。所以男女住宿生达百人之多。住校生每四周回家一次,名为“月假”,其余的三个星期日,一般是用上午,有两周举行单科考试,有一周举行“演说竞赛”活动。
宋家营小学自1912年建校到1949年,高小班共毕业49个班,培养出学生达2205名。
解放后,第一任校长卢宝印,学校办得很有起色,1963年列为县第二批办好的“小宝塔”学校。后经“文化大革命”和地震双重破坏,使学校秩序混乱,成绩下降。震后恢复建校,原宋家营小学一分为三:宋一村小学,宋三村小学,在原校址建校为“宋联小”。
1981年,宋联小列为县首先办好的重点小学之一。目前有9个教学班,275名学生,教师11人(国办5,民办6)。现在学校教学秩序正常,教学成绩显著提高,每年都为本县重点初中和乡办初中输送大量合格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