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各类技术学校
第七章其它各类中等教育
第一节各类技术学校
         (一)丰润区唐坊农业大学:1958年上级指示每县办一所农业中学。县委决定在唐坊公社孙老庄子建校。
校长由县长苗森兼任,副校长由郭东升担任。从全县四所中学抽调业务水平较高的5名教师和农林局的2名技术员任教,还有会计、管理员、医生等3人,共计有教职工10人。学校招收在乡初中毕业生100名。
         1958年4月1日开学,由郭东升负责领导师生本着“先上马后建校,白手起家”的原则开始筹建。学制定为二年,课程设置仿昌黎农校,主要有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植物学、农业知识、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等。教材与昌黎农校大体相同。
         学校当时还没有校舍,只确定孙老庄村北的300亩荒地为校址。师生号民房居住,采取师生边学习,边劳动,边建校的方式。县里拨了2.5万元,盖了两个教室(六间),盖宿舍、办公室14间、牲口棚8间,还建有猪圈、羊圈,买羊100只,另外县还拨给大车一辆、马一匹。
         学校当年种玉米250亩,收获达4--5万斤,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秋后,曾到唐山地区介绍经验。
         1958年秋后,经县长(兼校长)苗森提议,校址迁至唐坊村北“太来号”拨给荒地4000亩,占用原各大公社分社建的草房,改建为教室宿舍(将原校址转让给唐坊工委办的农业中学,招收高小毕业生),于1958年11月份学校改名为“丰润区唐坊农业大学”,又增招学员100名,系一年制的农村大队干部农技学习班,1959年6月学校下马。
         (二)唐山体育学院,地址在稻西门里路北。主为单位是唐山市,学院的院长是由团市委书记梁存在兼任。于1958年暑假后建校,教职工最初20人,学生72名。设有篮球、田径、体操等专业。学院坚持办学4年多,1962年秋停办。
唐山体育学院历届学生及教职工情况统计表
年度 在校学生数 招生数 毕业生数 教职工数 专任教师数
1958 72 72   20 15
1959 87 15   26 21
1960 131 50 6 27 21
1961 95 45 81 27 21
1962 95   95 27 21

         (三)唐坊农业综合技术学校,1959年6月“唐坊农大”下马后,由县农林局、畜牧局、文教局联合主办,建立了唐坊农业综合技术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203名,接收了“农大”的全部财物,由林俊主持办学。1960年春正式开学上课,教职工共14人,其中专任教师10人(来自农林、畜牧、文教三个局)。学校设四个教学班,有兽医一班、拖拉机一班、农技二班。后因房子破旧、地势低洼而迁至唐坊村东牛奶厂。由于1961年丰润、“丰南分县,办学经费发生困难,仅一年就停办了。
         (四)丰南县唐坊半农半读农业中等技术学校:
         根据中央、省、专署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给农村培养急需的农业中等技术人材,由文教局农林局联合主办。校址在唐坊火车站南(店坊拖拉机站),学校负责人由唐坊工委总校长侯振兴兼管。有教职工7人,专任教师5人(文教局抽调3人,农林局抽调农业技术员2人)。学生都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经大队推荐公社保送,文教局批准入学的,共招生88名,学校1965年2月23日开学,设两个教学班。坚持半农半读,白手起家、自力更生。校内有实验田20余亩,学生坚持半天上课,半天劳动。除校田试验外,师生还搞些勤工俭学,解决伙食费、书本费。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红卫兵造反,串连教师靠边站。勤工俭学停业,经济来源断决,因而学校停办。
         (五)丰南县钱营林场半农半读农业中等技术学校:
         根据中央、省专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给农村培养中等农业、林业技术人材,由农林局(责成林场)、文教局主办,在钱营林场建立了“林场农业技校”。学校由林场书记林俊兼任领导,房屋、桌凳及一切用具均由林场负责。设教职工4人。文教局派文化教师2人,并有钱营高中教师兼任文化课,林场的技术员兼任技术课。学生自愿经大队推荐,公社保送,文教局批准招收初中毕业生36人,设一个班,于1965年12月26日开学上课,1966年6月份,“文化大革”命开始,停课闹革命。学校就停办了。
         (六)丰南县艺校:地址在文化馆院内,由文化馆馆长徐宝山、馆员张素习等筹建,学校有专任教师5人,招生110名,学员有高小毕业生,也有初中在校生。这个学校主要边学习,边排练,边演出,设有歌曲皮影演唱,舞蹈、评剧等科目。1959年解散。
丰南县艺校(初级中等技术学校)情况统计表
年度 在校学生数 招生数 毕业生数 教职工数 专任教师
1958 110 110   5 5
1959 110   110 5 5
         (七)唐山地区戏曲学校,学校地址在原胥各庄师范旧址,一九七O年秋开办。主办单位起初是唐山地区革委会政治处,后改为政治部,后来成立文教局,戏校归属文教局。再以后文教局分为教育局和文化局,戏校属文化局管。戏校的第一任负责人是王书泊,他是党支部书记、军代表,后来鲁化担任支部书记。业务负责人是王一安。学校有教职工七十七人,专任教师25人(教员分几类:一类是原唐山地区一些剧团的演员工作人员,另一类是
“文革”期间从一些文艺院校新分配来的毕业生。再有一类是从外地招聘的老艺人。还有一类是“文革”以来从外地调入唐山地区的文艺工作人员)。
学生班级设置有:男生演员学员一、二、三班,男女乐队学员四、五班,女生演员学员六、七、八班,另外后来又招了歌舞男班、歌舞女班,共十个班,每班一个宿舍,演员按行当分班,少的班十来个人,多的班二十来人。全校共有学员一百七八十人。学员的文化程度不齐,有的小学毕业,有的初中,有的高中,以初中生为多。
1975年学校停办,学员留下部分转到唐山地区京剧团。
         (八)丰南县小集职业中学: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专署文教局要求每县改建一所职业中学。丰南县1963年将原“丰南县小集中学”(普通初级中学),改为“丰南县小集职业中学”,招收两个班,计学生95名。对学科的设置,减去俄语课,增设农业技术、会计、珠算三门课程,并减少了语文、数学课时,其它学科未变。职业中学办到1968年停办。后改为普通中学。
附:小集职业中学具体情况统计表
 年度 班级数 学生数 招生数 毕业生数 教职工数 专任教师  备考
1963 2 95 95   12 7  
1964 4 178 101   16 8  
1965 6 284 112   22 13  
1966 4 213   71 22 13  
1967 2 92   102 22 13  
1968 2 92   90 22 13  

         (九)大新庄盲哑聋学校,
         1960年大新庄地区在大新庄二村曾办起一所“盲聋哑学校”,有学生25人,教师6人,学校属民办性质,以学生学费为主要经济来源,后因师资、设备等多方面条件不足,于次年停办。
         据1983年统计,又建有相当于高中的各类技术学校4所,这些学校是:
         丰南县柳树瞿阝农业技术高级中学(内有普通初中班)—地址:柳树瞿阝
         丰南县农民建筑学校(内有普通初中班)—一地址:黄各庄
         丰南县卫生学校——地址:稻地
         丰南县水产学校一地址:黑沿子
         此外,全县每乡建有“农技学校”一所,计33个班,其中以唐坊乡“农技学校”为重点。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