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以来,小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单一的国办初级中学,已不能满足广大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要求。16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提出:“农村办学应当采取多种形式,提倡办各种类型的学校”。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又指出:“办学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投学校与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1956年,在政府支持下,宣庄、大岭子、大新庄、西河等村,学生以“学费”的形式集资,分别办起了“农业中学”,当年四校共招收学生241名,教师共12名。1958年全县又陆续建起农中23所,有学生1851名,教师87名,当时办得较好的,如宣庄农业中学,是于1958年11月由原来的宣庄、葛各庄、董各庄三所民办中学合并而成的,共有一至三年级7个班,有学生410名,教职工12名,-坚持半耕半读制度,每周三天学习,两天劳动,一天体息。后改为隔日学习,隔日劳动,每学习目上课七节,一年级课程设有语文、数学、政治、农业课;到二、三年级再增加物理、化学两科。逢劳动日则回队搞生产记工分,这样既培养了劳动技能和习惯,也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因而很受群众的欢迎。
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农业中学进行了调整、压缩,到1962年只保留了两处农中(大新庄农中、胥各庄五一中学),有学生238名,教师8人。
1963年国民经济好转。1964年刘少奇同志又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丰南县于1965年又办起农业中学34所,有学生1991名,专任教师8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办、民办学校的区别和界限被打乱,农业中学全部改为普通中学。代之而起的是“五、七学校”,其课程开设显著的特点是:政治课的分量大大加重,文化课的时间缩短。直到1978年,还保留有“五七学校”一处,有学生615名,教师8名。
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农业中学进行了调整、压缩,到1962年只保留了两处农中(大新庄农中、胥各庄五一中学),有学生238名,教师8人。
1963年国民经济好转。1964年刘少奇同志又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丰南县于1965年又办起农业中学34所,有学生1991名,专任教师85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办、民办学校的区别和界限被打乱,农业中学全部改为普通中学。代之而起的是“五、七学校”,其课程开设显著的特点是:政治课的分量大大加重,文化课的时间缩短。直到1978年,还保留有“五七学校”一处,有学生615名,教师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