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学研究
教 研 机 构
        建国前本县教育科无教研机构。1954年县教育局建立“小学教学视导研究室”,由19人组成,设主任,视导员。任务是通过观摩教学和公开课等活动,分析各科教学情况,研究教材教法,探讨教学规律,总结推广教学经验,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教研室被诬为“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参谋部”,被“造反派”砸烂。1977年才恢复了教研室,抽调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教研室,分为中学组、小学组、电化教学组。1985年教研室配备人员21人(中学组9人、小学组7人、电化组5人)。随教研活动的开展,从1978年起,全县区、乡一般建立中心教研组,小学设年级或分科教研组,各中学以校为单位建立学科教研组。教师定期举行观摩公开课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从1981年始教研室创办了《教学研究》不定期刊物。
教 学 改 革
       建国前除个别解放区学校外,各校一直沿用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学法,建国初期仍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法。1953年开始提倡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学法(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导入新课、传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六个环节。60年代初期推行“少而精”的“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文化大革命”期间,都被批判为修正主义的教学法,实行所谓开门办学,把学工、学农强调到了不适当的位置,忽视了课堂教学。1978年以后,开始重视教研教法,提倡精讲多练、加强双基,着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着眼培养开拓型、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但也有的学校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实践、思想教育的倾向。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