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县勤工俭学活动始于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有的学校一夜之间就办起几十个“工厂”。为了追形势、赶浪潮,不少学校停课办厂,使勤工俭学活动偏离了方向。“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四人帮”将勤工俭学引入歧路,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和师生健康。1978年以后,随着教育工作的调整,对全县的勤工俭学也做了调整。
1980年10月县文教局设勤工俭学办公室,设专职干部2人,本县勤工俭学逐步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1981年全县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189所(中学36所、小学153所),校办工厂30个,农场8个,占地507亩,饲养大牲畜11头、养猪413头。淡水养殖场6个。到1985年底全县有校办工厂19所,农场3个,饲养场1个,淡水养殖场4个。是年,全县勤工俭学纯收入32万元。但于近几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些学校又忽视了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的项目有教具制造、印刷、机器维修、服装加工、陶瓷等。比较有名的有一中教具厂,产品已列入国家计划,二中的量具厂生产的天平砝码经国家度量衡检验,获得专利。另外,唐坊、钱营、侉子庄中学维修厂,大新庄中学缝纫厂,实验小学印刷厂,宋家营中学陶瓷厂年产值都在万元以上。
勤工俭学积累了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从1979年以来,全县各类学校勤工俭学收入达196.6万元,用于建筑校舍215间,维修校舍484间,购置桌凳1456套,购置教学仪器4568件,添置图书19468册,体育器材1986件,还为师生办了一些福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