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勤工俭学的经验
         丰南县开展勤工俭学,有将近三十年历史,一般中学和规模较大的小学都建立有生产基 地,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是:
         一、 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早在五、六十年代,从中央到地方 就把开展勤工俭学提到了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加以认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等中央领如 人对半工半读,勤工俭学都作过许多指示,各级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大力支持和指导。 1980年县文教局设立了勤工俭学组,确定专人负责,并经常深入学校,对勤工俭学活动及时 给予指导,帮助校办工厂解决供,产、销问题。
         二、 广开门路,在“小"字上作文章。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穽山吃山,靠水吃水,就 地取材,千方百计开展勤工俭学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搞小工厂、小农场、小秋收、小饲养 等活动。束家营中学办的小瓷厂,用人少成本低,从1977年建厂至1982年五年的时间,收 入达七万元;王家盘子小学办的小饲养场和小粉笔厂,收入也是惊人的。兰髙庄中学仅用 2.5亩土地,通过科学种田,仅1980年一年,农副产品纯收入就达475元。此外还冇小秋收、 割草等小型多样的活动。
         三、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努力把教育同生户劳动结合起来。凡沏工俭学开展得较 好的学 校,其显著特点是注意妥善处理教学同勤工俭学的关系,科学管理、统筹安排,按照払学计划的 规定,组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不额外増加学生的劳动时间,保证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办厂 (场)的学校都雇有专业工人"技术员、临时工,坚持常年生产。师生不值夜班。在指导学 生参加生产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尽可能地把生产劳动和教学内容结合 起来,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西葛庄中学生物课,结合教具厂制作各种标本,使学生 -对课本知识冇了更深的理解}黄各庄中学利用砖厂废墟,开辟的农场、暖棚,结合土壤改良,农作物生长矿进行科学试验,培养了学生学习农业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四、 坚持勤工俭学收益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原则,加强校办工厂,农场的经营管理。 1931年全县各校勤工俭学纯收入为13.2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3万元,改善办学条件3.5万 元,教职工集体福利1・05万元,奖励及补助0.4万元,学生学习及生活补助0.5万元,其它 1.1万元,合计9.55万元,还有留存资金3.65万元。各校办厂(场)都是在校党支部和行政 领导下,有专人负贵,有考核、奖惩、成本核算、财务收支、产品验收、质适检査等规章制 度。以促进厂(场)的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髙。
五、 要解决好供、产、销的问题。校办工厂能否巩固和坚持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供、产、销的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有的校办工厂巩固得好,其基本经验就是实行国家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较好地解决了供、产、销的问题。凡不能纳入计划的校办工厂,可 釆取厂校挂钩,来料加工,利用边角废料,开展修配服务等业务,充分发挥校办工厂的长 处,努力起到为国民经济服务,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