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
一、旱涝
本县降水量在年际、年内时间空间分布不匀,容易形成旱、涝交替和春旱秋涝,而且具有突发性、局部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历史上是以低洼地区和沿河一带的洪涝灾害为主,俗称“九河下稍,十年九涝”,同时也不排除个别大旱和一般偏旱年份。据有关史料统计分析,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来的145年中,有34年发生洪涝,另有15年为先旱后涝,合计涝灾年率共为34.7%,相当三年一遇或七年两遇。以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前后连续7年发生水旱灾害为最重。有纯旱灾年8年,年率为7.6%,连同先旱后涝年份,则年率为18%,也即将近五年一遇或九年两遇。在建国以来的36年中,旱涝年率与145年的年率基本相同,共计出现5万亩以上涝灾年13年,年率为36.1%,以1949年受灾最重,共73.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8.2%,全县减产六成以上。出现万亩以上的旱灾年7年,年率为19.4%,以1972年受灾面积最大,共为56.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3%。但自60年代后期以来,仅表现为以局部性的偏旱、偏涝为主,并无大旱大涝。据1967 年至1979年13年间本县气候资源调查资料分析,其年率与唐山地区505年 (1470~1974 年)的偏旱、偏涝年率基本相近,见下表:
旱涝 期限内 |
大涝 | 偏涝 | 正常 | 偏旱 | 大旱 | |
唐山地区505年资料 (1470 ~1974) |
年数 | 54 | 119 | 168 | 113 | 33 |
年率% | 10.7 | 23.6 | 36.8 | 22.4 | 65 | |
丰南县13年资料 (1967~1979) |
年数 | 0 | 3 | 7 | 3 | 0 |
年率% | 00 | 23.1 | 53.8 | 23.1 | 00 |
1972年虽然是建国以来旱灾面积最大的年份,但是当年全县平均粮食亩产(136公斤)和总产(8627.8万公斤),仍分别为上一个高产年的64.2%和62.7%。此后于1980年又发生旱灾37万亩,其中虽有3万亩绝收,全县平均粮食亩产(259.8公斤)和总产(14245.5万公斤),仍分别为上一个高产年的86.7%和85.5%。在保有六至八成以上年景的条件下,均构不成重灾。
本县年内不同的时段旱涝年率,据1967年至1979年13年的资料分析如下:
春旱:指标为3~5月份雨量小于140毫米,或4月份没有两场大于10毫米或一场大于20毫米的降雨,出现年率分别为85%和100%,相当十年八至十遇。
春播低温连阴雨:指标为4月下旬至5月底,持续阴雨三天以上,降雨量大于5毫米,气温低于12℃或五厘米地温低于14℃,出现年率为31%,相当三年一遇。
麦收烂场雨:指标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持续阴雨4~5天,降雨量在20~50毫米之间,出现年率为62%,相当五年三遇,平均持续4.2天,最长10天。
卡脖旱:指标为7月中旬至下旬,雨量小于110毫米。出现年率为25%,相当四至五年一遇。
夏涝:指标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雨量大于400毫米。出现年率为23%,相当于四至五年一遇。
秋旱:指标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雨量小于70毫米,出现年率为54%,相当两年一遇。
秋季低温连阴雨:指标为8月中旬至9月底,持续阴雨7天以上,雨量大于20毫米,9月15日以前气温低于20C,9月15日以后气温低于15℃,出现年率为15.4%,相当十年一至两遇。是灾害性天气中比较轻微的灾害。
二、干热风
本县受西南暖空气活动的影响,弱干热风平均在5月22日开始出现;中强干热风在6月5日开始出现,13年 (1967~1979年) 中有11年出现干热风,为10年八、九遇,共出现38次,平均每年2.9次,弱干热风占71%,强干热风占11%。弱干热风61%出现在5月,强干热风100%出现在6月。
三、大风
除灾发性龙卷风以外,是指瞬间大于8级(风速1 7米/秒)的风,本县极端风速可达20米/秒,使土壤风蚀、墒情锐减、禾苗枯萎、植株折断或倒伏,甚至刮落籽粒果实,并危及树木和建筑物。据1967年至1979年13年观测资料,本县每年平均出现10.8次,1972年最多达20次,1970 年最少只有5次。出现时期,春季最多,是致旱的主要原因,秋季最少,夏冬次之,风向以西北、偏西北最为盛行。在建国以来36年间(1949~1985年)有八个年度受灾,以1966年最大,面积达4.7万亩。
四、冰雹
最早出现在6月上旬,最晚出现在9月下旬,多伴随突发性雷阵雨,于中午前后出现。自北而南进入本县的雹线有东西两条:西线起于丰润县,经油胡芦泊过南孙庄、王兰庄到毕武庄一带;东线由五里屯入境,过钱营、大齐各庄、李毫子庄、爽坨到大新庄一带。本县境内的雹线多起自柳树瞿阝一带,向东过三沟到柏各庄农场一带。由于时间长短与雹形大小和密度不同,受灾程度不等。1949年以来36年间,因冰雹受灾共11次,相当三年一遇。以1949年6月7日最大,共受灾33.7万亩,其次为1963年、1967年、1973年,受灾1.5~2.1万亩。
五、霜冻
本县出现在秋季的初霜冻,往往使正在灌浆的夏播玉米、高梁受冻而死,造成秕粒;使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大为下降。出现在春季的终霜冻,会冻死刚出土的早播作物幼苗,造成缺苗断垅。据l3年资料统计分析,初霜冻平均出现在10月17日,最早(1967年)10月1日,最晚(1975年)10 月29日。一般霜冻年率为62%,轻霜冻为23%,重霜冻为15%。终霜冻平均在4月17日,最早年(1975、1976 年)在4月10日,最晚年(1970年、1979年)在4月26日,一般霜冻年率为46%,轻霜冻为38%,重霜冻15%。此外,还表现为“秋末冻害”,发生在11月上旬,突然降温在-7℃以下,日降温幅度大于15℃,常冻毁收获期的大白菜,也影响小麦安全越冬,出现年率为23%,相当四至五年一遇。
六、海啸
本县海啸多同台风伴发,而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在旧志仅有片断记载,如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雨潦海溢,田庐淹没”(系王兰庄以南地区)。本世纪以来,共发生4次,间隔为10~20 年,平均15年一遇,以1939年海啸最大,当时北堡村最高潮位为大沽高程5.83米,南堡村为4.49米。海水上溯曾达尖字沽村一带,造成土壤的盐渍化。1949年洪水不能及时渲泄入海,也与当时因台风伴发海啸,造成海水顶托有直接关系。以后在1965年又发生一次海啸,当时尖坨子村南最大潮水位高4.6米,黑沿子、涧河等沿海村庄均遭海水侵袭。最近一次海啸发生在1985 年8月19日下午5时30分到7时,是因9号台风引起,当时黑沿子乡最大潮水高程达4.24米,比正常潮水位高出1.7米。涧河公路被水冲毁3.5公里,路面水深l米。黑沿子、涧河、毕家瞿阝等沿海村庄普遍进入海水。有100余户的房屋被海水浸泡,倒塌6间。全乡610亩对虾精养池和310 亩混养池被海水淹没,损失对虾7万公斤,折款35万元;堤埝土方损失折款29.5万元,村办企业损失13.9万元,合计各种损失近80万元。
生 物 灾 害
一.虫灾
本县危害农作物的昆虫有7目,36科,175种,其中危害较重和较普遍的有如下几种:
蝗虫:属东亚飞蝗。成虫俗称“蚂蚱”,幼虫俗名“蚂蚱蝻子”,发生在夏、秋两季。主要是在南部和西北部草泊地区及其附近的缓岗堤埝、地埂等地带交尾产卵,进行繁殖,越是在水灾过后的干旱年景发生越多,而且往往具有很大的突发性。本地繁殖的蝗虫,多以羽化前的跳蝻危害为主,羽化后,在密度较小的情况下,多继续在原地危害苇草和田苗。在大发生年代,由于蝗虫密度较大,食料不足,则往往群体转移,起翅迁飞,外地也不断有蝗群飞入本县境内,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旧志多有片断记载。例如: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蝗蝻遍地,五谷欠收”。嘉靖三十九年(1560)“飞蝗蔽空,人大饥”。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六个月不雨,遍地飞蝗,禾尽”。“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飞蝗漫山塞野,落地盈尺,飞则蔽天……”。本世纪以来,于民国2年(1913年)到民国27年(1938年)的25年间,共发生过6次蝗灾,平均每4年即发生一次,其中民国8年(1919年)西南部大半个县蝗虫起飞,遮天盖日,所过之处,禾苗一扫而光,在王兰庄二道街并吃去窗纸,咬伤两个婴儿。民国18年(1929年)蝗灾近全县,禾苗尽损,民不聊生。其余年份虽系局部受灾,也给当地灾民在生活上造成极大困难。解放初期,南部和西部荒洼地带仍不断发生蝗虫,宜蝗面积达65万亩。由于加强防治,到1978年基本控制了蝗虫危害。此外,还有稻蝗(油蚂蚱)、负蝗(官娘子)和其它土蝗等,已定名24种。
粘虫:危害水稻、棉花等农作物,属局部性虫害,俗名“蒿立虫”。过去为偶发性害虫,多以三代粘虫造成危害,一般常发生雨水较多年份,以危害谷子为主。60年代以来,因水浇地增多,麦田面积与播幅的扩大,粘虫逐渐成为常发性害虫,且二代粘虫发生大于三代粘虫,对麦田套种玉米危害最严重。1966年三代粘虫大暴发,有上万亩玉米被粘虫吃成光秆。1969年二代粘虫大发生,总面积16.9万亩,近7万亩麦田套种玉米被害。1972~1984年间,有五年发生面积都在10 万亩以上。
玉米螟:俗称“箭秆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兼危害高粱和棉花。1970年至1984年15年间,6年为大发生年,5年为中发生年,4年为小发生年。1982年一代玉米螟大发生,面积达36万亩,每百株玉米有卵块299块,二代玉米螟发生58万亩,当年秋季玉米最多每穗有幼虫30~40 头。
蚜虫类:以棉蚜为主,是棉花的一大害虫,历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以春季干旱年份最为严重。1981年全县12万亩棉田普遍发生棉蚜,其中因棉蚜危害而毁种达1万多亩。其次是麦蚜,在1977~1985年的9年中,大发生年和小发生年各为两年,有5年为中发生年,以1981年发生面积最大,计27.4万亩,以1984年最少,为4.1万亩。
高梁蚜虫:自1974年以来有6个发生年,以1975年最多,计17.35万亩,以1977年最少为0.74万亩。
花生蚜虫:1981年发生4万亩,1983年中等偏重年份,发生3.6万亩。此外,还有瓜菜类蚜虫,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危害。
棉铃虫:70年代前,本县棉铃虫发生及危害较轻。自70年代后,发生及危害情况日趋严重,是造成棉铃脱落的主要原因。1970~1984年的15年间有3次大发生年,9次中发生年,3次小发生年,其中1978年发生最为严重,百株落卵量达570粒左右。
红蜘蛛:不仅是棉花的历史性害虫,而且危害豆类、瓜类、茄果类以及玉米等作物,以干旱年景发生较多,1981年发生3万亩。
地老虎:俗名“地蚕”。建国前及建国初期,低洼地区由于经常发生水害,适宜地老虎繁殖、生存,使其成为常发性害虫,一般规律是前一年水大,次年苗期发生危害严重。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县地老虎大发生,西南部地区大部分棉田、粮田缺苗断垄,造成多次补种。1949年县内10个区194个村发生地老虎,危害面积达12.7万亩,其中毁种棉田0.21万亩,粮田1.67万亩。1950 年、1951年又连续大发生。1966年以后由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害得到治理,地老虎发生面积逐年下降,到70年代初期已基本控制。
此外还有蝼蛄、豆金龟子(俗称“黑豆虫”)等苗期害虫。
农作物病害
本县发现农作物病害达43种。主要有:
棉花黄萎病:此病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美国引入陆地棉“斯字4B”棉时传入的,发病历史较长,到70年代病情迅速发展,严重影响棉花生长。1973年全县30个公社中有22个公社261 个大队棉田发病,面积32453亩,占棉田总面积的34.5%。1979年有26个公社280个大队发病,面积扩大到48000亩,占棉田总面积的40%。1983年有421个大队棉田发病,面积35729.2亩,占棉田总面积的29.1%。
棉花枯萎病:系70年代从外地引种时传入。1978年首次在宣庄公社楼庄子大队棉田发现零星病株,棉花品种为徐州1818,面积3.8亩。1980年以来发病面积逐年扩大,1982年全县扩展为56254.3亩,占棉田总面积的46.8%,涉及339个大队,王兰庄、辉坨、小集、唐坊、宣庄、大新庄、刘唐保等公社范围内,出现绝收棉田172.6亩。1983年,发病面积14576.5亩,占棉田总面积11.9%。
棉花立枯病和炭疽病:为棉花苗期病害,以低温多湿的春季发生较多,以1953年春季为最严重,造成棉田缺苗断垄。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在连阴多湿条件下,此病发生严重。1949年锈病、黑穗病、麦蚜综合发生面积达10.18万亩,占麦田面积的87%,其中因灾减产达67757.7亩,绝收的1046亩。1950年全县锈病大流行,波及296个村,发病面积45719.2亩,占麦田面积33.8%,减产60%。北京农业大学王焕如教授曾来县考察,判定为“锁口疸”。
进入60年代以来,由于不断更新小麦抗锈良种,锈病的发生逐年减轻。1972年和1975年两次大发生,最大面积12.6万亩,1979年1.96万亩,1983年发生210亩。
黑穗病类:俗称“灰疸”。历史上小麦散黑穗病、大麦腥黑穗病和高粱、玉米黑穗病逐年都有所发生,随着杂交玉米和杂交高粱的推广,增强抗病能力,此病已基本杜绝,但小麦散黑穗病和大麦腥黑穗病在局部麦田仍有少量发生。
小麦丛矮病:此病为带菌飞虱传染,1970年仅个别村庄零星地块有所发生,1974年扩大到4 个公社,20个大队,发病面积1500亩。1975年波及到20个公社的100多个大队,发病面积7000多亩。1976年由于地震影响,杂草较多,秋田成熟晚,钻种麦田面积大,耕作粗放,防治不力。1977 年此病扩大到22个公社,面积达33957亩,其中几乎绝收的麦田6301亩,是历史上丛矮病最严重的一年。1978年经除治,发病程度锐减。1979年只零星发病500亩左右。1980年已基本控制此病。
稻瘟病:以秧田期的叶稻瘟和本田期的穗茎稻瘟为主,又以穗茎稻瘟危害较重。在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和排水不良的情况下受害严重,另外品种抗病能力强弱也是发病的原因。白菜病毒病、霜霉病、软腐病:是白菜主产区传统性的主要病害,历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以1981 年9月发生较重。主要原因是连茬种植和苗期或足心期遇到高温所致。据不同品种发病率的调查:“核桃纹”为1~8%;“青邦叶”4%;天津青为6.5%。此外,还有黄瓜霜霉病(俗名“水火龙”或“跑马干”)、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病”)、西红柿病毒病、西红柿脐腐病和茄子绵腐病等病害。
三.鼠害
80年代以来,鼠害严重发生。主要原因是以猫为主的天敌大量减少,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在三年困难时期,为节约粮食限制人们养猫,后来猫的数量虽有所恢复,由于使用灭鼠药物不当,引起二次中毒,严重影响猫的繁衍。随着剧毒农药的使用,蛇类也大量减少。又因过度的狩猎,使鼬类资源枯竭,遂给鼠类造成繁殖机会,由住户扩展到农田,进而成灾。据调查,1981 年全县发生鼠害12万亩,1982年68万亩,1983年65万亩,1984年40万亩,仅1983年损失粮食117 万公斤。
丰南县1949~1984年自然灾害统计表 单位:万亩
灾 别 年度 |
旱 | 涝 | 风 | 雹 | 病虫 | 地震 | 其他 | ||||||
受灾 | 成灾 | 受灾 | 成灾 | 受灾 | 成灾 | 受灾 | 成灾 | 受灾 | 成灾 | 受灾 | 成灾 | ||
1949 | 72.3 | 72.3 | |||||||||||
1950 | 2.5 | ||||||||||||
1951 | 3.5 | ||||||||||||
1952 | 2.8 | ||||||||||||
1953 | 20.6 | ||||||||||||
1954 | 2.1 | ||||||||||||
1955 | 6.0 | ||||||||||||
1956 | 2.5 | ||||||||||||
1957 | 3.8 | ||||||||||||
1958 | 2.2 | ||||||||||||
1959 | 2.9 | ||||||||||||
1960 | 2.5 | ||||||||||||
1961 | 11.8 | ||||||||||||
1962 | 0.5 | 0.5 | 51.9 | 46.3 | 0.4 | ||||||||
1963 | 14.5 | 7.9 | 0.7 | 0.1 | 0.3 | 0.1 | 2.1 | 0.8 | 1.4 | 0.6 | |||
1964 | 40.2 | 24 | 0.2 | 0.1 | 0.8 | 0.1 | 0.5 | 0.1 | |||||
1965 | |||||||||||||
1966 | 4.2 | 24 | 8.1 | 4.3 | 4.7 | 2.8 | 0.5 | 0.3 | 15.9 | 8.9 | |||
1967 | 0.2 | 0.1 | 9.9 | 6.6 | 1.5 | 0.9 | |||||||
1968 | 36.9 | 19 | |||||||||||
1969 | 18.9 | ||||||||||||
1970 | 0.4 | 0.4 | |||||||||||
1971 | 3.6 | 2.9 | 0.2 | 0.2 | 3.0 | 1.7 | |||||||
1972 | 69.3 | 56.4 | 0.5 | 0.5 | 0.3 | 0.2 | |||||||
1973 | 2.1 | 1 | 9.5 | 3.5 | 0.7 | 0.3 | 1.9 | 1.3 | 2.2 | 1 | |||
1974 | 0.1 | 8.9 | 4.8 | 0.1 | 0.1 | ||||||||
1975 | 0.8 | 0.2 | 34.0 | 0.9 | 0.5 | 0.1 | 0.4 | 0.1 | 1.5 | 0.3 | |||
1976 | 0.2 | 0.2 | 3.0 | 2.1 | 0.3 | 0.2 | 45.3 | 27.5 | |||||
1977 | 54.9 | 41.8 | 0.7 | 0.5 | 0.2 | 0.1 | |||||||
1978 | 13.2 | 6.6 | 0.1 | 0.1 | 8.0 | 5.6 | |||||||
1979 | 0.5 | 0.1 | 1.1 | 0.7 | 1.5 | 0.7 | |||||||
1980 | 32.21 | 5.19 | |||||||||||
1981 | 18.2 | 11.5 | 0.9 | ||||||||||
1982 | 4.61 | 2.57 | 2.04 | 1.73 | |||||||||
1983 | |||||||||||||
1984 | 30.18 | 23.92 | 6.97 | 6.03 | 43.9 | 36.33 | |||||||
1985 | 29.91 | 20.46 | 1.87 | 1.72 | 1.2 | 0.82 |
1984年风雹受灾面积43.9万亩,成灾36.33万亩:1985年风雹受灾1.87万亩,成灾1.72万亩。
七·二八地震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