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丹青 ——小记尖兵剧让美术组
卜雨
一
卜雨
一
1943年我们尖兵割补关术组成立之时只有一个半成员,开始由我担任组长。后来,安靖同志从敌占区北平到冀东参加抗日战争。他是北平艺专的高材生,到达剧社后,我比贤当了副组长,安靖任组长,组员只有刘大为一个人。和安靖同志在北平艺专同学又回来参军的耿介,担任剧社的音美教员。别看耿介过去在美术方面造诣深,能力强,因为他还担任音乐教学。因此只算美术组的半个人,这样,我们这个美术组的全部人马只有三个半人。
别看我们人少,可是工作都干的挺多:写抗战标语,画宣传画,举行画展,为刊物出版画图,出版画报,编写美术丛刊,搞舞台术设计,制故布景,为演员化妆,包罗万象,简直像个小美术出版社兼抗战“广告公司”……
别看我们人少,可是工作都干的挺多:写抗战标语,画宣传画,举行画展,为刊物出版画图,出版画报,编写美术丛刊,搞舞台术设计,制故布景,为演员化妆,包罗万象,简直像个小美术出版社兼抗战“广告公司”……
二
我们担任的美术工作那么多,可是我们用的武器和子弹(指画笔和绘画材料)却非常原始、落后。战争年代日寇封锁,经济困难,无法置到画笔,我们便用青麻扎成刷子当大笔又写标语又面。沒有墨汁和原料,我们挨家挨户到老乡家的锅台前,把锅底烟刮下来掺水成墨,把红土块碾成粉末,用水合成红颜色,就用这种“抗战颜料”写标语,画布景。石灰也是我们的好颜料,用它在墙上写大字又白又漂亮,再用黑锅烟子和红上子勾边,那字体还很有立体感呢。黑、红、自这“三原色”,在舞台上画布景还可以变化无穷,甚至可以在土墙上画出传画来。
在印刷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本刻这种形式,创作印制美术宣传品再好不过了。去农村,梨木板好找,每到宿营地,打听到当地有梨树人家,我们便去动员老乡买他们梨木板,刨平,用木刻刀当笔,在板上刻成画,再用纸印成美术宣传品,很受群众欢迎。尽管梨木板不成问题,木刻刀却只有一副,还是我从晋察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带来的,因此,舍不得多用,怕用坏了。刘大为学习木刻,一个星期只许他练习两次。就像战士要节省子弹那样,要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才行。后来,安靖同志化装成教员,到北平打磨厂买来三副本刻刀,才每人发了一副。毫不夸张,那时,我们得到像小学生铅笔盒大小装在里面的七、八把木刻刀,真比现在得到全套家用电器还高兴。
在印刷条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本刻这种形式,创作印制美术宣传品再好不过了。去农村,梨木板好找,每到宿营地,打听到当地有梨树人家,我们便去动员老乡买他们梨木板,刨平,用木刻刀当笔,在板上刻成画,再用纸印成美术宣传品,很受群众欢迎。尽管梨木板不成问题,木刻刀却只有一副,还是我从晋察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带来的,因此,舍不得多用,怕用坏了。刘大为学习木刻,一个星期只许他练习两次。就像战士要节省子弹那样,要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才行。后来,安靖同志化装成教员,到北平打磨厂买来三副本刻刀,才每人发了一副。毫不夸张,那时,我们得到像小学生铅笔盒大小装在里面的七、八把木刻刀,真比现在得到全套家用电器还高兴。
三
我们的美术活动,和文学结合,也和音乐结合。
管桦同志经常为我们美术组画的宣传画、连环画写诗,当说明词,我们管这个叫诗配画。每到一地,尤其是大一点的城镇和乡村,我们根据在当地收集到的,人民群众扰战中的英勇斗争事迹和敌人的残暴行为画成连环画,贴在街头展览。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这时,黄河同志往站在群众中间,先是向大家讲解的内容,朗读用写的说明词,然后,便教群众唱新歌。群众学的可带劲呢。尤其是青抗先儿童团和妇救会,不一会就学会一首歌:我们说,黄河过去给美术、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让抗日的真理在抗日根据地飞扬……
至于美术组为戏剧服务的情况就更多了。不但布景、化妆这些工作经常不断,而且还有新的创造。
《夜深人静时》是一出描写军民关系的歌刷。剧中有一段女儿边唱边劝妈妈拥军的唱段,导演要求美术组在演表演这段戏时,要出现日军强暴掠夺烧毁的画面。开始我们画成一幅幅画放在台口像拉洋片那样一张张的过去,由于画面小,灯光又弱,观众看不清,效果不好后来,美术组创造、学习冀东皮影戏的手法,用演员化装成日军欺压百姓的場面,站在天幕后头,开始用一个大洗脸盆和铁桶把汽灯扣住,当演员唱到她诉说日本强盗暴行之时,美术组的同志,把洗脸盆拿开,灯光打上天幕,天幕上映现出日军暴行的活动剪影,很好地配合了演出。观众喜欢看,我们大家管这种形式叫土电影,也叫抗日幻灯。
这仅仅是美术工作为戏剧服务的一个例子,类似这种活动还有许许多多。
我记得,美术组工作,并非是从画画,而是从写美术字开始的。抗战期间,在墙上用美术字写抗日标语。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重要的工作。那时全社同志,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学习写美术字,每到一地,全体同志出动:刮锅烟子,挖红土,泡石灰水,大家忙忙碌碌,准备好颜料,笔墨,然后每个人提一个小筒上街写标语。记得音乐队的苏志远,戏剧队的张创拓两位小同志写的又多又好。
我到尖兵剧社开始的第一件美术工作,就是为我们剧社演出的大幕写了“晋察冀军区十三军分区尖兵剧社”几个美术大字。然后,女同志们用黄布剪下来,在紫色的大幕上。战士们说,一看到村头挂起大幕,从很远的地方就看到“尖兵剧社”四个大字,我们的劲就来了,情绪也特别高。
经过八年的抗日烽火,日寇投降,我们奉命收复失地,向东北挺进。攻克山海关以后,我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土城墙上,写了最后一条大标语,写的是:“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句话从大处说写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从小处看,也为我们尖兵剧社美术组的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编者注:安靖,本名王毓秀,河北丰南东王家河人
〔作者简介】卜雨,另,陕西省华县人,一九一一年生一九三九年参加八路军,华北联大毕业后在部队从享美术工作。曾在尖兵剧社任美术组长,《前进画报》社主任,《辽宁日报》特约记者,福州军区政治部文化科长,江西上饶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现为江西省文联委员。
管桦同志经常为我们美术组画的宣传画、连环画写诗,当说明词,我们管这个叫诗配画。每到一地,尤其是大一点的城镇和乡村,我们根据在当地收集到的,人民群众扰战中的英勇斗争事迹和敌人的残暴行为画成连环画,贴在街头展览。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这时,黄河同志往站在群众中间,先是向大家讲解的内容,朗读用写的说明词,然后,便教群众唱新歌。群众学的可带劲呢。尤其是青抗先儿童团和妇救会,不一会就学会一首歌:我们说,黄河过去给美术、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让抗日的真理在抗日根据地飞扬……
至于美术组为戏剧服务的情况就更多了。不但布景、化妆这些工作经常不断,而且还有新的创造。
《夜深人静时》是一出描写军民关系的歌刷。剧中有一段女儿边唱边劝妈妈拥军的唱段,导演要求美术组在演表演这段戏时,要出现日军强暴掠夺烧毁的画面。开始我们画成一幅幅画放在台口像拉洋片那样一张张的过去,由于画面小,灯光又弱,观众看不清,效果不好后来,美术组创造、学习冀东皮影戏的手法,用演员化装成日军欺压百姓的場面,站在天幕后头,开始用一个大洗脸盆和铁桶把汽灯扣住,当演员唱到她诉说日本强盗暴行之时,美术组的同志,把洗脸盆拿开,灯光打上天幕,天幕上映现出日军暴行的活动剪影,很好地配合了演出。观众喜欢看,我们大家管这种形式叫土电影,也叫抗日幻灯。
这仅仅是美术工作为戏剧服务的一个例子,类似这种活动还有许许多多。
我记得,美术组工作,并非是从画画,而是从写美术字开始的。抗战期间,在墙上用美术字写抗日标语。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重要的工作。那时全社同志,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学习写美术字,每到一地,全体同志出动:刮锅烟子,挖红土,泡石灰水,大家忙忙碌碌,准备好颜料,笔墨,然后每个人提一个小筒上街写标语。记得音乐队的苏志远,戏剧队的张创拓两位小同志写的又多又好。
我到尖兵剧社开始的第一件美术工作,就是为我们剧社演出的大幕写了“晋察冀军区十三军分区尖兵剧社”几个美术大字。然后,女同志们用黄布剪下来,在紫色的大幕上。战士们说,一看到村头挂起大幕,从很远的地方就看到“尖兵剧社”四个大字,我们的劲就来了,情绪也特别高。
经过八年的抗日烽火,日寇投降,我们奉命收复失地,向东北挺进。攻克山海关以后,我在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土城墙上,写了最后一条大标语,写的是:“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句话从大处说写出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从小处看,也为我们尖兵剧社美术组的工作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编者注:安靖,本名王毓秀,河北丰南东王家河人
〔作者简介】卜雨,另,陕西省华县人,一九一一年生一九三九年参加八路军,华北联大毕业后在部队从享美术工作。曾在尖兵剧社任美术组长,《前进画报》社主任,《辽宁日报》特约记者,福州军区政治部文化科长,江西上饶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现为江西省文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