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县的历史沿革(附录)
一、历史·地理·风物
丰南县的历史沿革
李继隆 
          丰南县是一九四六年新设治的县,原来其大部分地区为丰润所属,因在丰润南部,故名丰南。其中,我县的东北部,主要包括稻地、钱营两个工委和辉坨、高庄子乡的部分村庄,原为滦县所辖。
         丰南设治虽短,但丰南这块土地却历史悠久。1958年,刘唐保公社挖河,挖出了许多石刀,石斧,这说明至少在战国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繁衍生息。古往今来,虽几经沧桑,但我们的租先在这里改造自然,英勇奋斗的业绩却历历如新。
         在古代传说中,我国古代天下分为九州,《禹贡》称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我县属冀州。舜在禹治平洪水以后分天下为十二州。从冀州中分出了并州、幽州,青州分出了营州,我县属幽州。夏殷时代,又将十二州并为九州,幽州并入冀州。其实,无论是“九州”,还是“十二州”,都是传说中的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
到了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周天子分封诸侯,周武王封召公爽于燕,县地属燕。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京东一带,大诸侯国有北燕,灭蓟后,以蓟(今北京市)为都城。小诸侯国有孤竹(今卢龙一带)、令支(今滦县、迁安一带)。周灵王四年(公元前5 6 8年)从燕国又分出无终子国,县地属无终。无终子国是一个由山戎族建立的小国,战国时无终又被燕国所倂。
         秦朝(公元前23 0年到前221年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战国七雄割据的局面结束,开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国家。
         秦统一后,政区设郡县。在原燕地设置了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个郡,县地属右北平郡,郡治在无終(今蓟县)。
         到了西汉,以公元前二年为准,县地西南部分(即原丰润部分)为土垠县所属。东北部分(即滦县部分)为石城县.所属。均属右北平郡。郡治在平刚(今辽宁凌源西南)。王莽改右北平为北顺,省石城入土垠。
         东汉时期,以公元140年为准,县地仍为土垠,属右北平郡,郡治由平刚迁至土垠(今丰润东)统无终、徐无等县。由此可见,当时的土垠已经是一个比较发达、繁荣的城镇了。
         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县地属魏国,其行政设置,基本上沿袭东汉。
         西晋政区设置为十九州。以公元282年政区设置为准,右北平郡改北平郡,郡治迁至徐无(今遵化东)县地属北平郡土垠县。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以公元497年设置为准,县地属北魏(拓拔魏)渔阳部,郡治在雍奴(今武清县东)。北魏时期我县越支一带就成了著名的盐产区。据元代徐世隆在《重立越支盐场碑记》中记载:“幽州置盐,始于后魏。”由此可见,我县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丰润县的得名,原意为“润泽丰美也。”就是根据地近沿海,物产丰富而来的。
         北魏以后分裂为东魏、西魏,最后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取代。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废土垠,设东北道行台,由于连年战乱,县地已很荒凉,人迹稀少。天保八年(公元558年)将冀州一带的百姓迁到这里,据旧《丰润县志》记载:“迁民聚堡为务。”从此县地为永济务,入无终县。
         隋朝,一级政区是郡,以公元612年为准,渔阳郡只统无终一个县(那时无终县很大,包括如今的蓟县、遵化、玉田、丰润等县)县地属无终。
         唐朝,贞观元年(以公元628年为准)开始设道作监察,将全国分为十道,开元年间,又分为十五道,现河北省主要属河北道。县地属蓟州玉田县。唐高租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石城县,我县东北部即为石城所辖,属平州。据《姜将军碑》记载:“将军北镇检关,有县石城,城之坤方,有山曰唐山,山之麓有水曰唐溪,地势形胜,北接浭阳,南连沧海,则石城盖州西南之开平地也。”
         五代十国时期(以公元911年为准),县地属燕蓟州芦台军。公元943年,后晋天福八年,县地为契丹辽政权所倂。
         辽为契丹族所建。耶律德光在位时,后唐藩镇石敬瑭用割地称臣条件乞求辽国出兵帮助他灭后唐,把幽云十六州割给辽国。自此,河北北部属辽。以公元1111年政区设置为准,辽分为上京、中京、南京、西京,东京等五道。上京临潢府是政治中心。属南京的有蓟州简武军上刺史,统县三:渔阳,三河、玉田。县地为水济务,属玉田县。县地东北部为石城,属滦州。
         金为女贞族所建。原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城和长白山一带。十二世纪初,完彦阿骨打做了女贞首领。公元1115年,閘骨打在会宁称皇帝,国号金。1125年灭辽,1127灭北宋,河北全部归金管辖。
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改永济务为永济县,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为避卫绍王完彦永济讳更名丰润,属蓟州。丰润县东北部属滦州石城县。
         元代(公元1271年~1 368年)以公元1290年(即至元二十七年)政区为准。这时丰润县已相当繁盛。据元代丰润县令孙庆瑜所撰《丰润县碑记》中记载“地方数百余里,戶口不营二万有奇,民物丰衍,赋入繁阜,为蓟郡诸郡之最。”元世租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 ,因为实行“以远从近,省并诸司”的方针,撤消丰润建置,倂入玉田,为时不久,因“丰润实东西要冲,相去玉田地理辽远。”经当地乡绅李信之等人請示中书省,又恢复了丰润建置(润字改为闰)。
         至元四年(1267年)撇销石城建置,县地东北部并入滦州,属永平路(今卢龙)。
         明代(公元136 8年~1644年)行政设置有省、府、州、县,丰润、滦州均属京师省。丰润为顺天府所辖,滦州属永平府。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将丰闰的“闰”字又改为“润”。元末明初,长期的战争烽火,使我们这个地区陷入了空前人口锐减,尤其悲燕王朱棣为了夺取最高统治权利,以“靖难”为名,进行了四年之久的残酷内战。据《永平府志》记载:“ 永平因靖难为东兵残伤,而四郊半墟。”为了稳定北方,巩固其统治,明成祖永乐年间,向北方大量移民。我县移民来自江淮、浙江、江西、山东等省,迁民建的村庄为“屯”,土民居住的村庄为“社”,到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县地西南部又划为“五图”,即越支一至五图。
         清明(公元1644年~1911年)基本上游袭了明朝建置,将原京师省改为直隶省。县地四南部为丰润县,属顺天府,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至乾隆八年(公元174 年)曾一度划为永平府。因遵化建了皇陵,遵化升为直隶州(相当于府的建置),于1743年,丰润又划为遵化直隶州。县地东北部仍为滦州地,属永平府。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翮了清朝帝制。翌年,建立了中华民国。1913年遵化州、滦州改为县,丰润属津海道,县地分别为丰润、滦县所。属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销津海道,改直隶省为河北省。
         1933年5月国民党政府与日军签定《塘沽协定》,划冀东为非武装区,实际上承认了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1935年6月9日,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汉奸殷汝耕在通县建立了包括冀东二十二县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的傀儡政权,县地属滦榆区。
         1937年芦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开始,河北省沦陷后建立了伪政权,县地属冀东道伊公署(驻唐山)。
         1938年冀东大暴动后,冀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武装斗争和建立抗日根据地,先后建众了丰玉宁、丰滦、滦卢帘联合县。
         194 0年11月,将县地陡河以西、京山路以北地区划入丰玉宁联合县,归十五专属领导。1941年冬,将县地路南的东南部及沿海一带又划入丰滦迁六总区。1943年8月沿海一带又划入丰滦县。东北部的钱营、稻地一带划入滦卢县。1945年又将钱营、稻地一带划入唐滦特县。除丰玉宁为十五专领导外,其余联合县均为十三专领导。因唐滦特县尚未建成即被敌人摧垮,19 45年4月,将唐滦特县改称丰南办事处。.
         1946年5月,经冀东行署第十三专署决定,把原丰南办事处的一、二、三四、五区与丰玉宁联合县的五、八、九三个区合并,建立了丰南县,县人民政府驻地在李毫子庄公社的太各庄。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反动派为霸占抗日胜利成果,向解放区疯狂进攻,1947年初,在丰润南部地区建立了浭阳县,县治设于河头。县地东北部仍属滦县。
         1948年12月,丰南全县解放,将原来滦县所属的稻地、辉坨、钱营三镇的一百五十九个自然村划入丰南县,县人民政府由太各庄迁至稻地,属冀东十三专肾管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县人民政府由稻地迁到胥各庄,全县设立十二个行政区,属唐山专区管辖。
         1954年7月,丰润、丰南合并为丰润县府仍任胥各庄。1958年12月将胥各庄、唐坊、宣庄、老铺、稻地、小集、錢营、韩城、老庄子、新军屯、城关、左家坞、王官营等十三个公社划为唐山市丰润区,将大新庄、李八廒两公社划为柏各庄农场,为唐山市所属。
         1960年3月16日,旧务院决定,在原丰润县的行政区域设立丰润县。
         196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丰南建置,并对区划进行新的调整,铁路以南(京山线)为丰南县,县城在胥各庄,铁路以北为丰润县。并将滦南县的柏各庄、安各庄、司各庄、南堡四个工委划为丰南县(1968年2月又划回滦南)。
         1983年5月,撇销唐山地区行署,实行市管县,丰南县归唐山市管辖。
  
                                                                       丰南县历史沿革表
时  间 朝代 县名   归属   备考
公元前21至11世纪 夏商 冀州 无考证据传说
公元前11世纪至771年 西周 燕国  
公元前771年至476年 春秋 无终子国  
公元前475年至221年 战国 燕国  
公元前221年至206年 右北平郡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 西汉 土垠
石城
右北平郡 王莽改右北平为北顺,省石城入土垠
公元25年至公元220年 东汉 土垠
 
右北平郡 东汉复右北平郡石城仍为土垠
 
公元220年至280年 三国 土垠
 
魏国  
公元281年至420年 晋及
十六国
土垠
 
北平郡 西晋改为右北平郡,郡治在徐无。
公元402年至589年 南北朝 土垠
永济务
渔阳郡
无终县
北齐天保八年558年废土垠为永务入无终县
 
公元589年至618年 永济务 渔阳郡
无终县
 
公元618年至907年 玉田
石城
蓟州
平洲
 
唐高祖武德元年设石城
公元907年至943年 五代
十国
玉田
石城
蓟州芦台军
平洲永安军
 
 
公元943年至960年 五代
十国
玉田
石城
契丹 后晋天福8年公元943年入契丹
公元960年至1187年 辽金 永济务
石城
蓟州
滦州
 
公元1187年至1209年 辽金 永济县
石城
蓟州
滦州
金大定二十七年(公元1187年)永济县
公元1209年至1271年 辽金 丰润
石城
蓟州
滦州
金大安初年(公元1209年)改丰润县
 
公元1271年至1336年 闰州
滦州
中书省大都路蓟州,永平路滦州 1200年改丰润为闰州
公元1336年至1337年   元   玉田
  滦州
中书省大都路蓟州,永平路滦州  
公元1337年至1368年   元   丰闰
  滦州
中书省大都路蓟州,永平路滦州  
公元1368年至1664年   明    丰润
   滦州
京师省顺天府永平府 洪武元年易“闰”为“润”
公元1664年至1725年    丰润
   滦州
   
直隶省顺天府永平府  
公元1725年至1743年    清    丰润
   滦州
直隶省永平府  
公元1743年至1911年    清    丰润
   滦州
遵化州永平府  
        年遵化州、滦州改县
公元1928年至1935年    //  // 河北省 民国十七年撤津海道改河北省
1935年至1937年    //     //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滦榆区 日伪设置
    旧政权 新政权 旧政权 新政权  
1937至1940年   丰润县
滦县
  冀东
道尹
  日伪设置
1941年11月至1941年12月    
     //
 
 //
丰玉宁
联合县
 
 //
晋察冀边区十五专署  
1941年12月至1942年8月  
    //
 
 //
丰滦迁联合县  
 //
晋察冀边区十三专署  
1942年8月至1943年7月     
    //
 
 //
迁滦卢  
 //
 
  //
 
1953年7月至1945年12月  
    //
 
 //
丰滦
滦卢
联合县
 
 //
 
  //
 
 
                                                               丰南历史沿革表
时间    国号 县       名  归        属  
   备考
旧政权 新政权 旧政权 新政权
1945年2月至4月 中华民国 丰润县
滦县
唐滦特县 冀东道尹 晋察冀边区冀东行署十三专属  
1945年4月至1946年5月     //   // 丰南办事处 河北省   //  
1946年5月至1947年1月     //    // 丰南县   //   //  
1947年1 月至1948年12月     // 浭阳县
滦县
  //   //   // 国民党在丰润南部建浭阳县
1948年12月至1949年10月     // 丰 南 县    冀东行署
   十三专署
 
1949年10月至1954年7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唐山专署  
1954年7月至1958年12月     //    丰 润 县      //  
1958年12月至1961年7月     //    丰 润 区    唐山市  
1961年7月至1968年1月     //    丰 南 县    唐山专署  
1968年1月至1980年6月     //       // 唐山地区
革委会
 
1981年7月至1983年6月     //       // 唐山专署  
1983年6月开始     //      //   唐山市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