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筑铁路之始——唐胥铁路
 
李继隆
         中国自建最早的铁路,是1880年修建的唐胥铁路(唐山至胥各庄)。
         长期以来,对于唐胥铁路是不是我国第一条铁路却说法不一。有的说,北京的宣外铁路是第一条;上海吴淞的铁路是第二条;唐胥铁路是第三条。这些说法是不够确切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为了便于推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它们在我国开了许多“洋行”,并企图在我国境内修筑铁路;以便加强使略。早在1865年(清同治四年)英国商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外铺设了一条仅一里多长的小铁路,实际上这是条“广告铁路”,目的是引诱清政府答应他们在中国修筑铁路。据李端瑞在参冰室野乘》中记载:这条小铁路修成以后,“以小汽车驰其上,迅疾如飞。京师人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举国告狂,几致大变。”不久,这条铁路就被清政府饬令拆毁了。上海吴淞铁路,是1876年(光绪二年)英商怡和洋行修建的,全长14公里,筑路工程开始后,清政府屡次抗议,怡和洋行置之不理。该路通车后,引起了朝野的一片反对,特别是发生轧死人的事件以后,才被迫停作。后来清政府以二十八万五千两银子的高价收买拆毁了,铁轨运往台湾,火头则投入扬子江。这个事件表现了外国资产阶级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也反映了它们要求扩大经济侵略的贪禁野心。
         由此可见,北京的宜外铁路和上海吴淞铁路修建的时间是比唐胥路早,但前两条铁路是外国人在中国私自修筑的,而唐胥铁路才是我国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唐胥铁路的修建,还得从“洋务运动”说起。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着,“自强”、“求富”,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就是在“洋务运动”中兴办起来的。
         1875年(光绪元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根据招商局候补道唐廷枢的建议,在直隶滦州所属距开平镇西南十八里的唐山,用土方采煤,因煤矿在开平镇,故于1877年(光绪三年)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以创办认唐延枢为督办从1879年(光绪五年)开始用“洋法”采煤,煤的产量大大提高,每日产量达五、六百吨,所产均系优质烟煤。
为运输开平矿务局的煤,李鸿章屡次上疏,利陈修筑铁路之利。可是,在修筑铁路问题上,清廷内部意见不统一,展开了一场大论战:洋务派力主修铁路以“富国强兵”;而顽固派则以筑路“资敌、扰民、失业”的由极力反对。当权者慈禧也犹豫不决,故一直拖五年之久。
         由于顽固派的阻挠,铁路修不成,就决定由芦台至唐出开一道运河,专门解决运煤问题。(由芦台入蓟运河,然后至北塘港口、海运外地)。不料,这条运河挖到胥各庄之后,因下面流沙严重,无法施工而作罢,只好将煤用马车由矿先拉到河头,然后再装船运往外地。由于运输增加了环节,影响了煤炭的产量。1880年(光绪六年)开平矿务局的总办唐廷枢以“若有铁路运煤;便多开一井”为理由,再次向清廷奏请修建唐胥铁路。在此期间,也消不少官员极力上疏,力陈修铁路“于自强之道至关紧要”,在这种形势下,清政府才批准修筑这条路。于当年五月破土动工,于第二年(1881年光绪七年)修成。全长十一公里,这就是今天京山路的始基。
         虽然清政府批准了修建唐胥铁路,由于其愚昧腐朽,却又提出这样合人啼笑皆非的条件,不准使用蒸汽机车牵引,只得用螺马拉着煤车往铁路上行驰。不久,唐胥铁路修理厂的工人,制造了我国第一台“龙号”机车,才使这条铁路真正发挥了作用。这辆机车虽然构造简单,牵引力也不可以今比,但总比马的牵引力高很多。
         顽固派得知使用机车后,他们害怕机车行驰“震动东陵,先王神灵不安”。又说:“黑烟冲天,有伤稼禾”,逐下令禁止使用。在李鸿章、唐廷枢的力争下,不久又批雅使用。
         唐胥铁路的修建,是我国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它虽仪十一公里,却是中国自建铁路之鼻祖。它对我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产业工人的壮大,对唐山,胥各班等城镇的繁荣兴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揭开了中国大规模修建铁路的序幕。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