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古镇——稻地
米继经
        稻地、傍城、开平、榛子镇,这是旧时历史上有名的“滦州四镇”;而稻地,又以古老、文明、繁菜的优势,位居四镇之首。成为这个地区的一颗明星。
         一、悠久的历史
         稻地位于唐山市正南十八里处。相传建于南宋绍熙元年(公元一一九〇年)。因地属沿海沼泽地,广种稻谷而得名。据民国二十五年《滦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属滦州长春社稻地镇。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在唐山市还是一个偏僻小镇的时候,稻地,就已经兴旺发达得名噪京东了。
        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一七九四年)稻地就开始建镇立集,比唐山镇整整年长了八十三岁。而较胥、河两镇的兴盛,又提前了差不多将近一个世纪。至今当地人还留有当年稻地、安机寨《秤土立集》的口传佳话。
        据说,当时安机赛对在稻地建镇立集不服。双方争执不下,就提出了《秤土立集》的折衷方案。(相当于现在的抓揪)取安机寨和稻地同等体积的土壤一部,以秤约之,选分量重者为先。结果,稻地土壤因重于安机寨取胜,遂定稻地为镇,并建立集市,使稻地成为手工业者和商贾的杂居之地。古老的陡河流经此地,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源。居民们除泛舟运输或捕捞外,多从事农业、酿酒和冶铁等手工业。明永乐元年(公元一四O二年)随着江淮、山西、山东等地的移民北来,稻地也迁入了张边李耿四姓人家,形成了有名的“四大户”;这些移民和当地土著人互相结合、生息、繁衍,又形成了“七张”、“八李”的大户支脉。发腿了商品生产,提高了生产力,使稻地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一九O一年),稻地大桥始建。大桥横跨陡河,形成了贯通南北的桥头横街;把稻地本街(今二村)和以桥命名的桥东桥西、西门外、龙凤庄等部分,联结在一起,扩大了稻地镇区域范围。形成了古镇式的十字街格局。而市井的建筑群,也多是仿庑殿顶和歇山顶出檐明柱封闭形的院落。这种建筑,虽经一九七六年地震荡然无存,但还依稀可忆它古朴而庄重的遗容,勾起人们许多怀古恋今的情思。
         二、古老的文明
        稻地帅先发展了教育事业。继承和发扬了原有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具风茂的古老文明,演义出许多名人铁事。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李氏乡绅,受当时变法维新思潮的影响和推动,首先在稻地河南置房十数间。辟为私立小学校一所。名为“稻地李氏小学校”,聘李作斌为校董;东纪各庄裴廷楹(裴文中之父)作教师。启蒙读物是石印国文。以后还增加了操衣、靴了、铜鼓、洋号、地球仪等教学新设施。在校就读学生,每期不下百余人,成为当时“废科举,兴学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典范。合镇的学生家长,念其献资办学的功德,曾以《济公好义》的匾额悬挂李氏门楣;又捐线在东纪各庄为裴廷楹树碑一碍。以褒奖这位前辈热心教育的光荣。李氏小学的头班学生孟少舟《今水利部工作)就是在这个小学启蒙的。
        和李氏小学并驾的,还有两所公办小学。但办得都不如李氏小学,并驾而不齐趋!东门外药王庙小学,只有课堂两间,每期不过五十学生;西门外三关庙小学,更是捉襟见肘,完全靠出租香火地拼凑经费,常常入不付出。在校学生也为数很少。
        私塾,在稻地并没有因学堂的存在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它以老圃黄花的古旧姿色,妆点着教育事业上的空白。计有大小私塾、书馆和家庭专教三十多处。其中,又以西街的张兴辉、张寿昌,河南的张子祥等最有名。规模大,收费简,教学严,效果好,群众易于接受。这些所谓“当地名士”,很受群众仰慕,因此都争相来此读书。稻地名士田宪章,据说还曾在贵曹学堂教书接触过宣统皇帝。可惜具体情节已无从查考。
        民国九年,由名士田凯亭筹办稻地第一个高小班,附设在三关庙小学内。由于直奉交战,吴佩学军队进占学校,不得不二迁校址。先迁安机寨,后迁李尚庄,高小班遂夭折。至民国十三年,经新任校长王喜之撺掇,恢复高小班;复经西街热心教育事业的耿廷吉斡旋、敦促,将学校迁回稻地,高小班复课。这是稻地“争校复学”的历史名篇。
         武术,是稻地民问强身自卫的主要体育活动。早年的武术世家,是东河沿罗圈铺李家。店主李胜林。其先祖自明永乐年随移民由山东迁居稻地后,经李凤鸣、李奇文、李儒奎等儿世,都收徒习武。当时,前来拜师求教者甚多,颇有门庭若市之嫌,据现今他的后裔李锡纯介绍,而今还保留着“言情拳”(言者,妙也,情者贵易举)、“三步架”、闹单边、五花绵掌等拳术。兵器善使青龙剑。还能运用“十二练手”的功夫(乘、扣、开、合、平、拔、崩、长、拥、潮、匀、坐),用铁瓣子打身法,对疾病患者进行健身治疗。
        庙会戏,是稻地古老的文化活动。那时,稻地没有公办的文娱场所,但每年有十三台庙会戏,由神会负责组织演出。这十三台戏是:①火神庙会;②文昌庙会;③老爷庙会;④药王庙会;⑤真武庙会;⑥娘娘庙会:⑦神庙会;⑧三关庙会;⑨奎星阁庙会;⑩白玉庵庙会;⑪孔子庙会;⑫水月庵庙会;⑬龙王庙会。每年从正月二十九日火神庙会开始,接着便是二月二日文昌庙会。以下每月有戏。如六月二十四日是老爷庙会;九月十七日是财神庙会,十月十五日是娘娘庙会……加上求雨,还愿,祭祀等临时性的演唱,差不多每个节日有戏。每台戏唱四天,每天三开厢。戏种多为高腔、梆子、昆曲、蹦蹦儿。再加上高跷、秧歌、小车会和婚丧嫁娶时临时性的演唱相配合,使稻地经常处于香火胜境和群众性的“萧鼓追随”之中。
        三、繁荣的盛市
        随着历史的发展,稻地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远超过开平、奔城和臻子镇,形成了车水马龙的繁荣盛市。每逢三、八集日,市声弥空,甚为热闹。据调查,当年从东门里到西门外三里路长的一条大街上;两厢几乎没有住户,都是开设的商业商铺和手工业作坊。约计不下三百余家。数量最多的是酿酒业。有烧锅二十七处。其中以昌茂、裕泉涌、裕盛德、广源长(山西)、裕源号、裕成号(耿家)、广茂永(和尚开)、汇合隆最有名。酿造的高粮酒,以醇香诱人的独特风味而专销北京、营口、大连。其次是毛毡业作坊。专制毡靴、毡帽,驰名沈阳、哈尔滨等东北大城市。生产者俗名毛儿匠人,以鸭子牌的产品为最佳。这种行业的手工作坊,也不下二十余处。主要字号有:达成号、同成号、大成和、同德永、大昌号、同丰号、永顺成。布铺有昌信号、德聚成、辅盛昌三家。规模较大,既经营绸缎绫罗,又经营土布市布。雅俗共赏。另整批发,信誉很高。饮食业是日增的火烧和油条挂面享有盛名。这是安各庄老安家开的一座专营面盒的店铺。讲究经济、实惠。为保证成品质量,除了高超的烤炉技术,还在投料上讲究科学。据说,当时收囤的麦子、芝麻需在货栈存放二年以上才能使用。玉兰馆、魁泰隆、悦来号,这三家的糕点,是稻地的名品。制作精细,久放不透油,不变硬,无异味。这是因为糕点用油放置时间较久和使用日本高二代赤作糖原料的缘故。街东的天和顺,街西的福和顺,经营酱菜是稻地的拿手技术;丁奎元的猪肉作坊,尹荣、尹锋的牛肉作坊,李俊的驴肉作坊和张家的生熟肉作坊,是稻地出者的四大肉案。主宰着肉食业生意兴隆、冷落的变化。其中又以张家的生熟肉案最大。极乎占了牛条街作为经营场地。人送外号“张半街”。旅店业,也是稻地最多的行业。仅河东就有田家店三处。名为东店、西店、腰店。河北两处耿家店,菜市一处耿家店。有名的鸡市胡同耿家店主耿兆隆和清国治状元裴之万还有一段瓜葛成为稻地有名的传说。开店的多,说明稻地过往客商的频繁和菌集。此外,还有为数较少但“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商号。如:崔家当铺,边家当铺;信和祥首饰楼;马家粮店,尹家粮店;德发和钱庄,德兴局银市;天和顺药铺;田家烧麦铺。还有两家化炉。专司翻沙、铸造生产犁头和铁锅,主供当地农户,间也有时运销四邻地区农村。
        管理这些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行政组织,是稻地商会。第一任会长是信和祥首饰楼掌柜常老恩。保护这些店铺和作坊的武装组织是商团;另有群众性的消防组织——十安水会。它是按街道的闾、邻、户的座落和数量组织起来的。具体是:翰安会;林安会;院安会;成安会,保安会;永安会:庆安会;太安会;平安会。后又新增引善会,改为十一水局。以后脚行又组织了勇济会,盐店组织了盐安会。总称十三水会。每会各有持消防用具的分工和操练时日。如永远庆太平这几会,都配水机子;而勇济会和盐安会主要是挠钩、锄刀和水桶。每年正月择日操练。这种古老的消防工具,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学的发展而寿终正寝,但它在稻地消灭火灾的历史上所建的功业,是不可磨灭的。
        四、荣辱悲欢
        历史的发展总是曲折的。正因为稻地的古老文明繁荣名噪京东,也同时给它带来了许多灾难。使它历尽了人间沧桑。尝尽了荣辱悲欢的滋味。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滦县时期,相继在这里设立区公所、警察局,组织反动武装民团改为滦县八区。安上据点,修筑碉堡炮楼。废街道的闯邻户为保甲组织。把稻地推向水深火热之中。物极必反,正因为这样,稻地也同时是革命的发祥地。一九三O年秋天,京东特委负责人宋维新到稻南关小学开展工作,发展了小学教员赵玉清入党,与毛树德组成了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一九三八年,稻地附近于庄子于小泉率众三百余人,在本村起义参加了冀东抗日大暴动,与我军高小安部队配合,赶走了稻地的伪商团。一九四六年建立丰南县后,县委书记赵光和县佐王鹏程,于一九四八年曾进驻稻地。
        建国以后,古老的稻地,又返老还童,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二十六个自然村的广大地区。有人口二万零七百八十三人,土地三十一万三千三百三十亩。镇中,繁荣景象不减当年。虽然在十年动乱中曾一度肖条冷落,有“山穷水尽”之势,但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以后,经拨乱反正,又呈现“柳暗花明”——商品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位于集镇中心的稻地二村,几年来发挥集镇交通便利劳力充足的优势,不仅办起了猪毛加工厂、绒毛加工厂,使传统加工业得以恢复,而且兴办了服装、草药、木业、棉花、电焊等加工厂和打井、建筑、养鱼等工付业;饭店、浴池、影院、缝纫、理发、照相、百货等多种服务性商业也遍布街面。安排劳力二百五十多人。占全材劳力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为进一步繁荣集镇,工商管理部门于今年投资二万元,由当地居民动土一万一千四百零八立方米。填平了集市的老大坑,开僻了一个面积为一万三千六百六十平方米的新农贸市场。如今,稻地这一京东名镇,已真正变成了当地农村产品交易中心和文化卫生事业的中心。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一个现代化的新稻地,不久必将出现在丰南大地上!
        附记:此文由宋秀峰、耿顺成、韩容甲、李锡纯等老前辈提供情况写成。特此致谢。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