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志编写组
一九五八年四月,由中央文化部下放到唐坊地区的有中央乐团、民族乐团、杂技团等几个单位的干部,约三百人,来农村参加劳动锻炼,每当劳动之暇,他们在社员中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这对青年男女感染很大,在群众的积极要求下,工委、乡党委又给予大力的支持,于九月六日“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正式成立了。歌舞团成立后,由下放干部:金明、王希、杨雨田、韩恩英、周惠芬、么雅南、吴浩业、谢彤,还有河北秧歌专家周国宝等同志担任辅导工作。通过招生考试,录取学员80人,全部集中到南孙庄进行基本训练,由辅导到学员情绪都很高涨,并由中央歌舞团等几个单位捐赠了服装200多件,大幕是前、侧、底全套,此外还有部分道具。随之,经过文化部联系,并取得中央同意,定于九月下旬赴北京,参加建国九周年的国庆大典,这就更激发了学员的积极性,于是更加紧排练,刻苦练功,那身是通宵达旦,日以继夜。
歌舞团到京后,首先在文联礼堂向文化部作了汇报演出,文化部付部长刘芝明接见了全体团员,他说:“你们是农民的文艺队伍,这支队伍扭转了一般人对旧中国农民形象的认识,你们是农民歌舞的卫星……”
10月12日又到中南海小礼堂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当时主要的节目有:飞钹、锁呐、大型歌舞剧“人民公社鲜花开”,反映大炼钢铁的红绸舞,还有独唱、合唱等。演出结束后,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外长在休息室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和大家握手,还设茶点招待了全体团员,当时大家谁也舍不得吃周总理亲自递给的糕点,都珍藏起来,准备回来和亲人们共享这一荣誉和幸福。
俟后,又应各单位的邀请,先后到红旗人民公社、解放军总后勤部、矿冶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演出,特别是在天安门广场为广大市民演出时;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全部录象,向全中国全世界进行播放,为满足广大观众要求,又在长安大戏院公演五场,当时还有外宾观看了演出。
在首都演出期间,人民日报记者发表了题为《丰润县唐坊人民公社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放出了卫星”(1958年10月初人民日报)在京出版的各种报刊,也转载了人民日报的报导和专题访问文章。
北京观礼后,又来到天津,省委张承先、朱子强、远千里等领导同志接见了全体团员。然后在天津市文化宫、南开大学演出多场,在《河北日报》上,远千里同志发表了以百花歌舞团为内容的文章,标题为《在毛主席的文艺路线指引下奋勇前进》,同时还发表了两组照片,随后又到唐山地区进行了汇报演出。
百花歌舞团经过各地演出回县后,领导根据当时情况,对住地和经费作了具体安排,住地由南孙庄迁到唐坊工委已下马的炼焦厂,经费靠自力更生办团,由工委征调闲散士地121亩,采取团员劳动记工分红办法,但后来由于落实土地政策,原征调的土地都退还各村。以后便靠业务演出来度日,但时间一长,便感到经济拮据,实难维持,终于在1965年4月,经县委决定,宣告解散。
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虽仅仅存在了七个年头,但却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七年来培养出几十名农民业余演员,其中较著名的有:
乐队:董余三 么振奎 董旭友
歌唱:田洪印 张义玲 周淑芬
舞蹈:王恩秀 崔秀芬 孙福明 张宝琴 王庆玉
七年来排演出成熟剧目一百余出,这些剧出多系配合当时形势自编自演。其中较优秀的剧目有:
舞蹈:欢乐的青年 茉莉花 跑驴 渔民号子 放风筝 花伞舞 霸王鞭
表演唱:老俩口对唱 剪窗花
歌剧:红梅岭 白毛女 洪湖赤卫队 红珊瑚 小二黑结姻
评剧:刘三姐 会姑娘 三月三
春雷送暖,百废俱兴,在唐坊公社党委积极支持下,于1981年春“唐坊小百花”又应运而生,当1983年春节县文娱汇演时,小百花崭露头角,就显示出他们的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机,现在虽则合苞育蕊,不久将是鲜花怒放,满园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