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王兰庄的高跷会
四、民家文艺
记王兰庄的高跷会
田春沛
         王兰庄高跷会,起源于现在的王兰庄四村高家围大队。远在清末时,高家围村有一高姓大地主,爱看高跷表演,于是从长工和佃户中挑选了十数人为演员,并由大沽请来教师,传授高跷表演技艺,学成后并不出外表演,只是在高家院内逢年过节或宴会时演,以供他家老少开心;以后高家日子衰落,演员也四散走出,于民国初年,有一李姓演员迁到王兰庄大街落户,这时王兰庄才开始有了高跷会组织,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现在王兰庄高跷会有演员二十人,武场四人,会头一人(负责领队、导演)。演员服装和脸谱,基本与评脚演员一样,所差的只是每个演员都在脚下缚有一双三尺高木腿,在打场演出时,虽也分剧出,但这是哑剧,通过演员的动作和表情来传达语言和情感,使观众对剧情内容心领神会,津津有味。
         该高跷会除取消了一部分不健康剧出外,现保留传统剧出有夫妻打柴:表现了劳动人民夫妻之间互助互爱;铁弓缘: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取得婚姻自由;入侯府:揭露了恶霸豪绅抢男霸女,欺压善良;此外还有捕蝶、摸鱼等等。解放以来又新增加了小放牛:表现少年时代青梅竹马,天真无邪,一派活泼逗人的情趣;回娘家:说明解放后男女平等和夫妻欢快之情;摆象:是以叠罗汉形式来表现五谷丰登,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另外高跷会走场时,排头总是俩个陀头打扮的人,都手拿两根木棒。对此说法不一,有说这两人是和尚与尼姑,上山采药给人治病;有说这俩人是开路神(鬼)以辟邪。绝大多数群众同意后者说法,其理由是:从演出看没有俩陀头剧出,更谈不上登山采药的表演,只是在走场时他俩领队,这不正是开路么?
         高跷会每年演出时间,根据传统习惯是农历腊月和正月,特别是正月演出更多,这主要含有送旧迎新之意。该高跷会多年来在县文化馆同志指导下,以及各兄弟队的经验交流,表演技艺和内容不断有所提高和增新,尤其是于一九八三年八月份省电视台曾来该队,并把全部剧出录象,这就更激发了演员们的积极性,谁都会相信,王兰庄高跷会,不久将会有更新的面貌出现。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