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遗闻轶事
乐善桥的一桩讼事
乐善桥的一桩讼事
闫志强
乐善桥,是丰南县境内历史.上著名的建筑之一,位于董各庄二甲街,横跨老陡河之上,俗称响水桥。
乐善桥兴建之前,这里原是一道石坝,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 7 6 0年)。据《丰润县志》二甲口石碑记载:因雍正七年( 1 72 9年)山洪暴发,陡河水位盛涨,致使董各庄二甲街古堤右岸决口,为保证陡河下游的王兰庄营田灌溉和涧河汛屯兵饮水,才建此石坝以作防范。但石塤建成后,屡次冲垮,复于乾隆二十八年( 17 6 3)年和道光十七年(1887年)两次重修。陡河水上涨时,小部分河水细流漫过此坝,供作宣庄一带人民的饮水;大部顺流而下,成为灌溉王兰庄胭脂稻田的水源。但是,如遇河水暴涨,由于石坝拦阻,洪水不能迅速下洩,漫过此坝,在上游泛滥成灾。因此,。上游和下游的百姓,因为治水用水的利害冲突,便酿成了历史上一桩诉讼。给乐善桥建成埋下伏线,据故老相传,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徒河上游博乐一带素有清王朝王府旗地之称。那里有魏庄子的成亲王旗地、博乐的豫亲王其地、发旺台睿亲王旗地。旗地设庄头管理租佃,规定每年于农历九月二十五收租一-天,晚上续加点燃一只蜡烛的时间,过时不候,逾时不交者,不再给子租佃。有一年,因上游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农民租佃的旗地颗粒无收。但王府仍按原规定收租逼债,农民被迫外出逃荒,有的家破人亡,当地曾流传歌谣:“不怕狼不怕虎,就怕九月二十五”。同时,上游农 民对拦阻洪水的二甲口石坝,由迁怒而变为痛恨。
道光二十年(1840年),甲口石坝又遭洪水冲毀。下游百姓主张重修, 却遭到上游百姓的竭力反对。于是足,对修复不修复二甲口石坝的事,上、下游百姓纷纷向当地官府告状,各诉已见。上游推举魏庄子赵宝和、双坨张朋阁、发旺台张景佩等人起草呈文;下游推举宣庄孟春台、 张树兴等人起草呈文。上游的是文说:山可移、河可改,但不可阻挡水势,不能眼看着我们上游百姓倾家蕩产。下游的呈文说:胭脂稻米,乃进贡皇帝之礼物,要以营田为重,不能把胭脂稻田废成荒地。上、下游的呈文分别呈請到丰润县衙。
丰润县知县,看罢双方诉讼呈文,因牵扯到许多乡绅、富戶,事关重大,不好简单从事决断,就拖延下来。
不久,董各庄绅士董辉幅、董喜欢,富戶董春青知道此案难断,曾以中间人的身份,在双方之间进行调停,解决的办法是:重修石坝时,在其下修一涵洞,以洩洪水。但立刻遭到_上游的极力反对。董春青认为上游的人不知好歹,便纠集董姓多人,与他们辯理,他说:“这祖茔, 本是明初‘活神仙’李小苍看的阴阳,河直三里出王位,在河岸围圈立茔,满河都是乌沙帽,你们阻止重修石垠,使河水南流,岂不是临官走水,把董家坟滿河的鸟耖帽冲走了吗?这还不算,河水南流,不向西流,董家一辈还要出一个绝戶呢!董家弟兄,难道我们眼看着做官不成、出绝戶吗?”
“不成...”..董家多人齐声呐喊。
“你们上游的昕着:阻止修坝,不管国计,只图生存,这种举动,违背民心,好似造反,是皇帝权力大,还是你们权力大!你们再不昕规劝,打死无论!”
上游的百姓,看到董家众人非常嚣张,极为憤怒。次日,他们集合乡里膀大腰粗的人,去找董春青算帐。董春青等人见势不妙,纷纷逃散。使重修二甲口石坝的问题,处于僵持状态。
正值双方未决胜负之时,韩继善出面调停。韩继善是韩.家博乐人,势力很大,有名的武榜眼。他为早日了结此案,在其榜眼侍卫府大摆酒席,宴請上、下游和董各庄诸位乡绅。宴会桌上,韩继善提议:“按 原商定的基础,在石坝下再多修一涵洞,改为两个涵洞。”意见提出后,上游 乡绅非但不听,反而臭罵韩继善:、“你凭榜眼出身,用富贵欺压乡里,真乃恬不知耻I就是抚台爷来了,提此建议,我们也决不服从!再说,你是_上游人,目睹了百姓遭难的疾苦,却偏向下游讨好,你胳膊肘几往外扭。吃王莽饭替刘秀办事,啥玩艺儿!”
韩继善憤憤地说:“好 ! 你们不昕,我韩继善不管这事,还不成吗?不过.....石坝要是一旦建成了,可不要再找我去说合。到那时,看你有什么法子!”
结果,被宴請的诸位乡绅,不欢而散。
对此,丰润县知县,继续保持沉默。于是,上游人便驱车上:告到保定府衙门,保定府批示丰润县知县:“以上游不决口,下游利营田为原则,秉公办理此案。”
丰润县新任知县唐振吉(广 东茂名县举人),拔到上谕后,立刻到董各庄察访,并在和尚庙设置公馆下榻,尔后,命令地保拿請帖,遍請乡绅,磋商此事。最后决定:在石坝处修建一座闸桥。次日,知县下命,上游、 下游和董各庄的众家百姓及诸位乡绅,任二甲街召集公议。唐知县亲自主持会议,会上宣布:“本县察看地势, 端相要在石垠处修筑一座闸桥。此桥分十三孔,并在其上安装水闸,水大可起闸泄水,水小放闸蓄水,上游河水不泛滥, 下游营田不缺水。这是本县计划,诸位意下如何?”
“青天大老爷高明!”参加会的乡绅和百姓齐声高喊,一阵喧嘩。
“請靜一靜!本知县还有话要讲。关于董家风水之事,在坐董家百姓及乡绅請不要担心。本知县在此得知,陡河从此向南,系临官走水,与董氏先茔风水有碍,这种说法,纯属怪罪乱身。山河有变,本是自然变态。相信风水说法虽对,但作善降祥之说更应信服。建造千万人往来之桥,这种善举,会感动天地,化凶险为吉祥的。所以说,董家风水仍旧存在。现在,修建这座闸桥,工程浩大,需众善士捐助。诸位与其延迟,不如当即捐资。”唐知县讲完,随即带头捐奉白银一百两。
在会的乡绅、富戶,被唐知县之举感动,赵宝和、张朋阁、张景佩、董辉福等人分别开笔捐资。
会后,唐知县按“作善降祥”的说法,把此闸桥定名为“乐善桥”,得乐善好施之义。
道光二十年(1840年),乐善桥建成。此闸桥共十三孔,总长十三丈,中孔高一丈三尺,孔宽九尺三寸;基础按梅花排列打设柏木木桩;闸上游浦盖及下游护坦、堤岸防冲,均用三七灰上夯实防护;闸底用大料石砌筑,桥而以条石为梁,两侧设板石栏杆。凭桥栏远眺,水天相接,景物宜人。近观过往行人,熙熙攘攘,每值夏秋水涨,鱼群逆流而上,聚于桥闸下,附近居民竞相捕捉、交易,桥旁若市。从此,免除了河水泛滥之害,拦蓄了陡河自然水源,保证了营田用水,群众利用通河井、龙骨水车、泼斗等工具,提水灌溉农田。为此,咸丰三年(1858年)、民国二年(1 9 1 8年)會两次进行维修。1 9 6 6年8月,丰南县在治理灌溉工程时,又进行了改建。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大地震,乐善桥遭到严重破坏。1 9 7 7年进行初步恢复,1 98 0年又根据陡河灌渠的 需要,对此闸桥进行了彻底修复,由原来三孔变为五孔,排水量达到5 0立方米/秒。这就是今日的董各庄节制闸。
注:据唐山市水利局已故工程师崔绍诞生前介绍:在1 9 6 6年改建乐善桥时,曾见到此桥碑文,乐善桥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建成。
(此文根据张文理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