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占国、 陈宝玖
瞬息之灾,千古劫难。1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使一个无名的县——丰南,与唐山一起,为全球瞩目。
丰南县当时损失惨用: 96.3%的房屋震毁: 6万余人丧生、致残;24多亩耕地沙压、沉陷。当时,这个渤海之滨富饶的平原县,也被外国人预言:她将与唐山一样,从此将从地球上消尖!
然而,在党和国家的关坏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英勇的丰南人民,从废墟上站起来,顽固拼搏10年,使丰南全其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 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4.4亿元,比震前的1975年增长2倍,其中,工业总产值2.5亿元,农业总产值1.9亿元,分别增长5.7和0.7倍。农民人均收人496.2元比震前增长5倍。
当记者走进书南县城时,只见楼房鳞次栉比,道路宽阔笔直树木郁郁葱葱,地震时的残垣断壁,除供后人参观考察的少数儿处外,已荡然无存。广大的农村,河道相通,土地平坦,渠水淙淙,震后那种河渠淤塞,土地凸凹不平的现象,已全然不见了。
乡镇企业雨后春笋
丰南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靠唐山,南临渤海,境内是坦荡的平原,京哈、汉南铁路穿越其境。以胥各庄镇为中心的丰南县30多个乡镇全部通了汽车,东西南北,大道通街,对丰南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震前,丰南全县工副业发展缓慢,乡办企业,微不足道,只有十几个砖厂和农具修造站。震后,丰南人民在简易棚里办工业,边抗震,边生产。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丰南人民外引内联,广开门路,乡办、村办、联办户办一齐上,乡镇企业在震后的废墟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8255个,从业人员5万多名,占农村总劳动力的32%;总产值2.28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3%。目前,全县有四大支柱行业:
冶金行业 金县现有轧钢厂9个, 炼钢厂4个,铸钢厂10个,无縫钢管厂1个。
机械加工制造业 几年来,丰南依据靠近京、津、唐等大中城市的有利条件,建立起以承揽机械加工业务为主的协作关系,发展成具备一定制造能力的机械工业,生产出一批80吨冲床、大理石加工机械、陶瓷机械、轧钢机械等。
建材行业 全县有各类建材企业143个,已初步形成了建材产品系列化的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有砖、瓦、水泥、石灰、平板玻璃、金属建材、保温材料、建筑陶瓷等。
造纸业 丰南造纸原料充足, 现有18个乡镇、村办造纸厂,产销稳定,主要产品有包装纸、箱板纸、瓦楞纸及再生牛皮纸。
丰南县是我国北方猪鬃加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始于清咸丰年间,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培养和造就了成千上万的技术人才。丰南县生产的火炬牌猪鬃,曾一度被列为全国之冠,蛰声于国际市场。近几年,丰南县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千家万户搞加工,1985年,全县共加工出口猪鬃1.3万标箱,鬃刷15万把。丰南已成为我国北方猪鬃加工技术输出和产品销售中心。现在丰南有猪鬃、羊毛、马毛、万能角钢、工艺铁画、服装、对虾饵料等17种产品进人国际市场。
重建家园 描绘新章
强烈的地震使丰南23座扬水站全部毁坏,5条主要河流中的3条堤埝下沉,30 %以上的农田翻沙、沉陷……在震后不久,丰南人民就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当年,全县统一组织近7000名民工,完成了部分河道和设施的开挖、新建和修复任务。从1977年开始,各地又分别组织本地群众,挖渠、打井、兴建闸涵,每年出工达10万人左右,1979年底,震毁工程恢复任务基本完成。1980年,又增建了一大批水利设施,从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985年,虽遭沥涝灾害,丰南粮食总产仍达1.8亿公斤,亩产达371.3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1976年,丰南县城乡共震毁建筑物780.8万平方米,其中农村718万不方米,计39.9万间。震后,丰南人民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在年内建简易房28. 1万间。随后,全面开展了城乡恢复建设。1984年,农村震灾恢复胜利结束。不少农户还在近年内扩建、翻建了外观新颖、砖石结构、宽敞、防震的高标准住房,还有20%以上的村安装了自来水。1985年底,全县农村住房面积达775.3万平方米,计43.1万间,彻底消除了地震痕迹,绝大多数农民搬进新居,解除了后顾之忧,全县城乡以崭新面貌出现任人们面前,在恢复建设的同时,对震亡者遗属、鳏寡孤独进行了妥善安置,全县建幸福院31座、截瘫病院1座。
丰南452所中、小学的28万平方米的校舍全部震损,38个县、乡医院的房屋80%以上倒塌。震后,人民教师、白衣战士,在露天地里办起课堂、诊所。同时,学操瓦刀,自建简易校舍和医院。10年来,全县各级狠抓教师和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和医疗条件。从1984年起,县投资兴办了建筑、卫生、水产、农技、财会5所专业技术学校和一所中医院。1985年,全县中、小学校舍达到25.7万半方米,比震前增长11.7%;县、乡医院50个,床位达到831张,分别比震前增长51.5%,35.8%。
芦花苇絮锦绣富庶
出丰南县城,驱车向南行驶近一小时,放眼眺望是一片广袤无垠的草泊,方圆百余公里一片翠绿犹如进入一个绿色王国。丰南县的草泊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渤海滩逐渐后退形成的。草泊里,大多是芦苇,几十公里无人烟,有沙河、陡河、青龙河穿草泊入海。河水甘甜多食饵,成了鱼类孳生的温床,也是鸿雁、凫类等水鸟繁衍生息的好地方。
开发草泊,县委、县政府有个长远打算,县委书记冬兆平对记者说,全县有18万多亩苇田,芦苇年产量约5000万公斤,我们要利用这一优势,一方面将一些荒废的苇田辟成平整的稻田,一方面提高蓄水工程标准,引进资金和芦苇优良品种,进行芦苇制品的深加工。
芦笛响,苇花放,丰南县广袤无垠的苇田将是丰南人民未来的锦绣富庶的鱼米之乡。
当我们即将结束采访时,冬兆平同志请记者通过报纸传递以下信息:
丰南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蕴藏着煤、天然气、地热、碳泥等矿藏及草泊、滩涂资源,欢迎各地在以下项目上进行协作:
芦苇制品加工、海产品加工、盐化工、猪鬃加工、造纸、水泥、炼铸钢、火力发电、畜产品加工等,协作、联合方式灵活多样,独资经营、合资经营、补偿贸易、对口支援、产销联营、来料加工、技术承包、技术转让等由客方自选,双方商定,条件优惠。
摄影 马瑞秀 (本报责任编辑羊章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