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隆
一、概貌
丰南县是个新建制的县。原来大部分地区为丰润所属,稻地、钱营一带原为滦县所辖。
1946年5月,经冀东行署批准,由丰玉宁联合县东部铁路以南,和丰滦联合县的西南部合并,建立了丰南县。1947年1月至1948年12月,国民党政府曾在此建立过浭阳县。1948年12月全县解放后,将原来滦县所属的部分村镇划入丰南,县政府驻地在稻地。1949年4月,县政府迁入胥各庄。1954年撤销丰南县建制,并入丰润县。1961年恢复丰南县建制。1983年5月撤销唐山地区行署,实行市管县,丰南县归唐山市所属。
丰南县位于唐山市的西南部,在北纬39°11 '59"至39°39'28";东经117°51'43"至118°25'28"之间。南邻渤海,北靠唐山市和丰润县,东邻滦县,滦南和唐海县,西与天津市宁河县和汉沽农场接壤。县城胥各庄距唐山市区9公里。
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其中南堡盐场用地271平方公里。东西最长47公里,南北最长51公里。全县划为26个乡,4个镇,493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为462994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4192人,农村人口418802人。
地形地貌,丰南县地处渤海沿岸,沙、陡河下游。全县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面高程在26米至30米左右,海岸线达9公里。全县地面平坦,适于机耕。
河流,丰南县河流较多,素有“九河下梢”之称。自然河流有沙河和陡河。沙河在境内流长32.5公里,最大流量651m³/秒;陡河在境内流长41.8公里,最大流量为600m³/秒。黑沿子排干、西排干、津唐运河为本县三条主要人工河,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低洼区,总长82公里,总排水流量411m³/秒。支流河道九条,纵横交错,便于灌溉和排洪除涝。
气候,丰南县属暖温带滨海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5℃,一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6.3℃,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4.8℃,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5.1℃,极端最高气温为38.6℃。年平均降雨量为640.8毫米,初霜期在十月十四日,终霜期在四月十日,无霜期为186天,年平均日照2657.8小时。阳光充足,雨量较为充沛,适宜农作物生长。
土壤,丰南县土壤类型较多,共划分4个土类,10个亚类,16个土属,54个土种,对发展种植业十分有利。
潮土是我县的最大土类,约占全县总而积的64.24%,土质沙粘适度,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有一定保水保肥能力,养分含量也较高。东部沙河流域是沙质潮土适种花生、瓜类和小杂粮;西部盐化粘质湿潮土盛产棉花和杂粮;中部是壤质潮土适于发展粮食和蔬菜;沿海是低洼盐土适宜发展水稻。
自然资源,全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生物资源种类较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植物资源共有200多种,栽培和有用的野生植物100多种。动物资源近百种,其良种畜禽十多个品种,海洋水产品鱼、虾、蟹等三十多种,淡水水产品二十多种,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矿物资源目前已发现煤、草炭、天然气、地下热、石油等。
二、农业
全县耕地面积763956亩,人均耕地1.82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达37.4万亩,比1949年的6.6万亩,增长4.7倍,比1976年地震前的32.8万亩,增长14%。农业机械总动力1985年为27.7万马力,比1976年增长75%。
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9240万元,比1949年增长5.1倍,比1976年增长1.16倍。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均产值为1076元,比1976年增长1倍多。
198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80887吨,比1976年增长28%;棉花总产780.3吨,比1976年增长近4倍;油料总产量10385吨,比地震前增长12倍;林业总产值为85万元,比1976年增加7倍牧业总产值为2894万元,比震前增加3.1倍,付业总产值为2977万元,比1976年增长近1.7倍;渔业总产值为1008万元。
三、工业交通
全县工业、交通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共有县办企业50个,乡镇企业155个,工业总产值25127万元,比1976年增长7.6倍,居全市第一位。乡镇村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725个,完成产值15010万元,比1976年增加20多倍。
主要产品的产量:原煤4.97万吨,比地震前增加了两倍多,合成氨6600吨,比震前增加4.5倍,原盐3.32万吨,比震前增加1.2倍,水泥7.13万吨,比震前增加58.4倍,棉布155万米,比震前增加4.7倍。
名牌产品:有丰南的传统产品猪鬃,远销日本、欧美等十几个国家。侉子庄工业公司生产的万能角钢、胥各庄六街工艺美术厂的铁画、南孙庄乡骨粉骨粒厂生产的骨粒都已打入了国际市场,为我县的拳头产品。丰南县针织厂生产的“海潮牌”冲服呢,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丰针牌”童袜198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儿童用品。
交通运输业有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县境内铁路通车里程达28公里,年货物运输量34万吨;公路通车里程284公里(油路)比震前增加一倍多。现有载重汽车589辆,比1976年增加3.8倍;大拖426辆,比1976增加181辆;小拖1560辆,比1976年增加8倍。运输总吨位为13813吨;货物周转量4652万吨公里,比1976年增加2.9倍。
四、文教卫生
文数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85底,全县各类学校372所,在校学生,中学生为17582名,小学生为56624名。教职工3673名。同时开办了电视大学教育和函授教育,1985年在电大学习的140名,参加电视中专班学习的29人,参加函授大学学习的为234名。县办幼儿园一所,容纳幼儿370人。到1985年底农村集体办幼儿班299所,入班幼儿达91940人。
医疗卫生事业,到1985年底,全县各类医疗机构50个,县医院2所,县分院8所,乡卫生院24所,防疫站1所。全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61人,比1976年增加293人,全县平均每千人有2个医护人员。1985年全县拥有病床831张,比1976年增加87张,平均每千人拥有1.8个床位。
到1985年底,全县电影放映单位128个,比1978年增加97个。电影院由震前的两个,已发展到5个。乡文化站达29个。1985年建成1500平方米的大型图书馆1个,藏书10万余册,各种报纸4 8种,刊物292种,阅览室4个,可容纳200余人同时阅读。
五、全县发展前景
根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总任务,总目标的要求,针对我县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好,国民经济有一定基础的特点,要在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前9-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三番。
“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4.4亿元,增加到74946万元,到2000年达到146261万元。在发展农业生产中,根据本县区域面积二水、二草、六份田的情况,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大农业”、“大粮食” 产业格局,将“七五”期间战略重点转向“水”、“草”、“畜禽”。
农业总产值在1985年19240万元的基础上,1990年达到44940万元,到2000年达到81261万元。
工业发展的战略设想和重点是利用我县处于京、津、唐三角中心地带,交通方便的地理位置,发挥我县原盐、煤炭等资源优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进行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专业化协作的原则,积极推行经济联合,走内涵挖潜道路,大力推动技术进步,不断壮大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在“七五”期间确定的重点是盐业化工、机械制造、建材、冶金铸造、造纸、建筑。
全县工业总产值在1985年25127万元的基础上,到1990年实现30000万元,到2000年达到65000万元。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必须优先发展。到1990年,公路通车里程由现在的408公里,增加到520公里,通往乡镇的公路全部实现油路面;载重汽车由现在的与598辆增加到681辆,运输总吨位由现在的13813吨增加到15786吨。到2000年重点放在干线、县级公路提高路面标准上来。路面全部展宽到9米以上,村与村之间的道路全部展宽到6.5米,并达到晴雨通车。
管理、技术人才缺乏,农民、职工文化水平低,是我县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矛盾。办好教育,培养人才,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关键。
1990年以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到1990年,全县每一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达到40人,比1985年增加1倍,县有高中文化程度的1200人,比1985年增加50%,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4800人,比1985年增加1倍,小学文化程度的5000人,比1985年减少30%。
到1990年全县各类技术干部达到1106人,其中农艺师、畜牧师、工程师达到100人,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师、助理工程师达到350人,技术人员达到650人。在办好普通中学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中学、电大、职大函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