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天主教在南孙庄的活动情况
天主教在南孙庄的活动情况
孙守廷供稿 县志办整理
天主教是1 9 3 9年开始传入丰南县的。最早接受传教的是南孙庄一带,时间不长,唐坊、孙塘庄、李公道都成立了天主教会组织。1 9 3 9年小稻地天主教神甫二安主持在南孙庄建立教堂,动工时荷兰的一位人称“白先生”的木工师傅在場指导。教堂的门窗梁柁结构,均采取中西结合之式样,既有汉民族的特点,又有西洋风格。教堂落成后由南孙庄教友刘明汉、孙善会负责管理。
教堂共有房七间:五间一幢的“经堂”,房檐四翘,屋脊正中突出一座钟楼,内悬一口三尺高的铜钟,墙壁用加过工的石料,磨砖对缝,屋顶用洋铁瓦覆盖,建筑宏伟、肃穆;西面是两间的更衣室。经堂內供奉“圣母”、“耶稣”大型石膏像,但不存放圣经,著名经典《圣露》、《十四处》、《耶稣祷文祷文》、《圣母祷文》 等多存放在教友家里。更衣室里备有圣服,预备神甫传教、祈祷时穿戴。
天主教教友礼拜日一般情况下正常进行,农忙时可暂停:麦秋三周;大秋六周不守主日。礼拜日祈祷时,全体教友集中经堂,早晨念早课,晚上念晚课午念《苦露经》(亦称圣露经),新祷时教徒跪在圣母、耶稣像前,祈祷一小时,表示对天主的虔诚。
解放前天主教大部分受外国传教士的操纵,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干着毒害教民破坏中国革命的勾当。解放前各教堂均设有婴儿院,收养孤儿,以女婴为主叫婴孩儿。女婴从三岁起便接受严格的训练,为教堂的义务仆人。稍有触犯戒律,便遭毒打。如尿了床第二天不准吃饭,在外边跪着,头上顶着自己的破被,十分凄惨。婴孩长大以后,还要受神甫蹂躏,并且还以她们为诱饵,引诱教外男子入教,谁入教就可得个媳妇。所以女婴在教堂里的生活是非常悲惨的。
负责传教的叫“神甫”,神甫的形象在教徒心目中至高无上。他们每次到下边传教,教徒们便争相宴请,以求平安。而且每家都要拿出一定的钱来奉献神甫,以表忠心。钱数多少不等,这些钱只有一小部分做为活动经费,大部分都入了神甫的私囊。神甫表面上装的是道貌岸然,实则满腹的男盗女娼,更有是甚者,借传教为名,奸污女教民。
解放后,党对天主教进行了改造,允许宗教信仰自由,但也决不允许利用宗教搞破坏活动,曾驱逐了反动的外国神甫出境。
天主教徒实行三自革新运动,进行改造。从此南孙庄天主教的广大教民才获得了新生。他们拥护党的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肆意破坏党的宗教政策,南孙庄天主教被取缔,教堂被砸毁,所有的信教群众都程度不同的遭到了残害,有的被打成了“牛鬼蛇神”,被批斗,游街,劳动改造,有的被抄家,有的遭毒打。
粉碎四人帮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了宗教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解决了教堂的房产问题,帮助教民恢复了活动场所,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根本保证。现在南孙庄全村有信教群众2 0 0人,教会会长刘作绵还先后被吸收为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政府还帮助信教群众广开门路,发展生产,勤劳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