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地镇老中药店天合顺
名产

稻地镇老中药店天合顺
张仰民供稿怡瞅整理
        稻地鎮的天和顺中药店,在解放前就闻名遐邇,妇孺皆知了。到解放前夕该店已有一百五、六十年的历史。本店的资东是丰润县西欢坨乡王元福的高租父,清嘉庆年间开设,投资一千元(大洋),到民国初年该店所值达到二十万元。此后又在宣庄镇开设一分号,亦名天和顺,分号经营三十年后,因亏损复合并于稻地。
        天和顺药店在稻地鎮大前东首路南,为三间两进瓦脊正房,营业室内设一曲尺形栏柜,后面摆五只赭红色药架,貯存数百种中草药,中成药。中成药从外地购进的、自制的、瓶装的、盒装的五彩六色,琳琅滿目,店内药香扑鼻,给人一种整齐洁净的感觉。
        门外竖一个六米高的白地油漆招牌,聘請稻地著名书法家张寿堂书写“天和顺发卖川广云贵地道生熟药材自制丸散膏丹貨真价实童叟无欺”29个大字。字体俊秀、流利挺拔。门檐下悬金字木匾三方:“妙手回春”; “功同范陆”;“杏林春暖”。都是患者病愈后赠送的。
       店内天井隙地辟为药畦,自种金银花、赤芍、黄连、草决明、半夏、牛撷子、瓜蒌、红姑娘等,甬路两旁的月季、秋菊、兰花等奇花异葩,景致幽雅,花香药香,芬芳馥郁,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
        坐堂医生,遍请当地医道精湛,医术高明,受群众信赖的名医。如王秋元、刘显廷、刘策、刘印符等。行医抢着济世救人,不分贫贱富贵,不分昼夜,随找随到,有车乘车,无车步行,急人之所急,视患者为亲。
        自采药材,当地野生药草很多,每年自己挖采几千斤,如双花车前子、青蒿、茵陈、大小蓟、地黄、半夏、麻黄、扁畜、巨麦、益母草、旋复花、蛇床子、昌蒲……比比皆是。一般药店依靠从外地购,对当地土产不府一顾。 含近求远。适店则适时采购,购、兼顾。
        自制丸散膏丹,丸有密丸水丸二种;散为粉末;膏乃慢火熬成糊状;丹乃小丸。制药时李锦堂经理必亲临指导,常告诫制药人员:“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悉遵古验方炮制,选料真、重量适当、不偷工减料,不以次顶好,不以假乱真,本着良心制药,要有人道主义,不许欺人欺心。
        售药,细心慎重,为了避免用错药贻害病家,采取一剂药隔色,即每剂药几味、十几味,每味一小包,包内附有对该药印就的说明,图形、药性、用法功效等,煎药时先下锅后下锅。这样不会出错,更可凑效。本店百多年沒出过错用药伤人命的事故。病家买药手头乏錢亦可记帐,不加附利。贵重药品,紧缺药品亦不抬高药价,不走后门,公开销售,以薄利多销,治病救人为宗皆。
        本店经李锦堂经营五十多年,为人忠诚和蔼,平易近人,对事业兢兢业业,日夜辛劳的不辞劳瘁。爱护同人。屈已待人,任人为贤,知人善任,识人、能用人。逢年过节,从福利中提取一部分赠馈店伙,使他们知迁,忠于店务,乐于为用。这也是药店兴旺发达的因素。
        天和顺后院附设酱油醋作坊。伙计六人,日产千斤,当时丰滦两地操此业者,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天和顺所产“稻穗牌”瓶装酱油(重三十斤),远销丰润、宁河、开平、唐山、秦皇岛一带。它与医药-样远近闻名。
        药店门庭若市,酱油厂取貨大车拥挤不堪。解放后药店,酱油厂改为公私合营,1 9 5 8年公社化后,并于供销社。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