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选载
《丰南县志》第一编
《丰南县志》第一编
概述
丰南县位于冀东滨海平原,系古无终国和孤竹国故地。建置于1946年。政区由旧丰润县南半部和旧滦县西部一带村庄所组成。1947年初,在国民党统治区曾设立涣阳县,治所在胥各庄火车站的河头鎮。1948年12月12日全境解放。丰南县人民政府由老解放区的太各庄迁至新解放区的稻地鎮,接管了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全部政权。1949年迁至现治所的胥各庄鎮。解放以来,所辖政区曾与毗邻县、市进行多次调整,1954年7月一度撤销建置与丰润县合并,1961年3月又重新恢复建置。建国以来,先后隶属于河北省原唐山专署和唐山地区行署。1983年5月,撤销地区行署,实行市管县,归唐山市管辖。
丰南县现政区地理位置在北纬39。11’53"至32°39'28"和东径117°51'43"至118°25’28"之间南临渤海,北靠唐山市和丰润县东邻滦县、滦南和唐海县:西与宁河县和汉沽衣場接壤。县境南北纵50公里,东西宽43公里,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含南堡盐場用地217平方公里)。全县划分8个工委,35个乡,5个鎮,共115467户(其中衣业厂109609)总人凵465160人(其中衣业人口42075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95.7人。
丰南县历史悠久,民风敦厚勤朴。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东部沙河流域生存和开疆拓土。但在元末反元战爭中,因土著民人口锐减,现有人口的租先多系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由官府移自江淮、浙江、江西、山东、山西等省。清末随着铁路的兴建与胥各庄鎮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又不断有东北、内蒙以及本省各县一些外地人口的迁人,因而使丰南县构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其中,汉族占99.8%,并有回、壮、滿、蒙、瑶、朝鲜、么佬。俄罗斯和彝、白、畲、侗等少数民族。以回族较多,共计490人,主要聚居于胥各庄鎮。宗教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
丰南县自建国以来,人口发展较快,1985年比1949年全县纯增人口155714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十四点一。近年来,随着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自然增长率1985年已控制在千分之六点二。
丰南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县领导机关驻地距唐山市9公里;距天津市118里;距省会石家庄市500公里。铁路有京山铁路横貫东西。境内有胥各庄、唐坊和田庄三个火车站。其中唐胥段铁路始建于1881年(清光绪六年)系我国最早自建的铁路。我国第一台“龙号”机车也于次年建造于胥各庄。其次还有由汉沽至南堡盐場和由开平至錢营乡北阳庄煤矿的专用铁路。主要过境公路有唐柏、唐乐、津秦公路,连同境内乡间公路,晴雨通车里程共达284公里,基本上形成了沟通城乡的交通网络。海运可于黑沿子乡涧河村的陡河口和黑沿子村的沙河口通往沿海各主要港口,为率先建成经济发达地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丰南县有山麓平原地形、地貌的明显特征。东部属于滦可冲积扇缘,西部属于蓟运河冲积扇缘.;南部滨海属于河流冲积和海沉积物(俗名“退海地”)表面淅一层较厚的新生界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基底为奥陶纪灰岩。境内黄海高程在1.5一25来之间。东北部稍高,多缓岗和沙丘,土壤以砂壤质潮土和中壤质潮土为主,保肥保水性差,土壤肥力偏低。发小苗不发老苗。中北部地势平缓,土壤以中壤质潮土为主。土质肥力较高。是主要高产地区。向西南部地势逐步低洼,土壤以盐化湿潮土和滨海盐土为主;质地粘重盐碱,结构紧密,通透性不良,土质肥力虽高,但是养分不易释放,发老苗不发小苗。
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类型气候。年平均日照2657.8小时,占可照时数的60%。年平均气10.5℃,最热月在七月,平均气温为25.1℃,极端高瘟为38℃。最冷月在一月,平均气温为-6℃,极端低温为-24.8℃。≥0℃积温90%的保证率为4030.2℃。平均无霜期182天,冬季负积温为-474.4℃。.基本上属于两年三熟兼一年二熟耕作区。年平均降水量640.8毫米,特点是年际年内分布不匀;多雨年与少雨年相差悬殊,例如1968年高达951.5毫米,而1972年仅365.2毫米。年内冬春降水稀步,夏秋比较集中,汛期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1%,极易形成春旱秋涝。历史上由于地势低洼,缺少排水工程,俗称“九河下稍”,是以洪涝灾害为主。近百年间,曾有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8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和1949年三次特大水灾;建国以来,为了兴利除弊,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进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设,全县已基本上形成沙河、陡河、西排干、津唐运河和黑沿子排干五条行洪排涝系统,入海能力达1014立方米/秒。修建草泊水库和油胡芦泊水库两座。整修了25条骨干自排渠道和相应的排水干渠。修建排灌站39座,机排能力达215方米/秒。建成10立方米/秒以上节制闸、防潮闸35座,打机井6059眼。通过各项水利工程的兴建,全县除涝面积巳达52万亩,历史上低洼易涝的威胁基本上得到缓解。灌溉和防旱面积达37.4万亩,比49年扩大4.7。但是按经济发展的要求,水资源并不充裕。地表径流由于缺少拦蓄工程,未能合理利用。地上水由于处在各河道的下游,用水不能自主,仅能依靠水库有限制的输水、汛期槽蓄和利用上游排放的矿水和污水,据汁算,地上水总量为12134万立方米。地下水西北部约占全县40%的面积为全淡水宜井区,采补比较容易,可开采量为5872.2立方米,但是也受自然降雨的制约。西南部占全县60%的地区浅层为咸水体,尚未开发利用,而深层淡水只能靠侧向补给,年开采量3624.9万立方米,巳经出现超采现象,据此,必须开源节流,合理支配,才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另方面,还要解决好陡、沙河防潮闸下因海潮挟沙所成的闾尾淤积,以免遇到大洪水影响安全行洪。
丰南县素以“润泽丰美”称。土地资源比丰富,特点是非耕地多于可耕地。1985年全县在册耕地76·4万亩。垦殖率不足40%。衣业人口人均1.82亩,高于全国人均占有的水平。但是建国以来,由于开展水利、交通和各种城乡建设用地,全县耕地面积比1949年(93.6万亩),已减少17.2万亩,加上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均耕地占有量比照1949年(3.18亩)则下降了42.8%。说明有计划的控制人口增长和防止乱占滥用耕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广阔的非耕地中,有草泊12万余亩,草荒24万余亩。河渠及坑塘、洼淀等水27万余亩,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低洼地区。常年约产干苇草5万多吨,天然鲜饲草13万多吨,淡水鱼类数百吨。以及野鸭、雁等野生水禽20余属种。是发展建材、苇编,畜牧业和自然渔猎的重要资源与后备耕地资源。但自六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兴办治水工程同自然资源保护的矛盾处理不当,加之陡河水质污染,引起草原、水域生态失调,造成各种资源锐减。经过总结经验,从八十年代开始兴办小型蓄水工程,着手恢复此项资源,已经初见成效。
丰南县海岸线总长2·5公里。岸上涂区斥鹵不毛,是著名的长芦盐业、化工区,也适合海水养殖。海岸以下的潮间带,高、低潮位间平均为6·5公里,全面积折合23.03万亩,底质量粘重,比较平缓,比降在千分之六左右,适合围海养殖及晒盐。按15米等深线的浅海水域可直达大沽锚地,是浅海鱼类扑涝作业区,也适合贝类增殖。但自五十年代后期以来,由于酷渔滥扑,小黃鱼,对虾,梭子蟹等经济鱼类产量锐减.其中对虾资源将逐步为人工养殖所取代。
此外,还有动植物中药资源164科,396种。矿藏有北阳庄煤矿、大吳庄的牡蛎売矿、黑孒村北的地热等,对振兴丰南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
建国三十多年来,南县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包括省、属工业产值)达到54609.2万元,居全市各县之首,比1949年增长16倍,年平均递增8.2%。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1985年农业总产达19240万元,比1949年增长5.1倍,年平均递增8.2%。每名劳力平均产值1076元,比1949年(347.6元)长2·1倍。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63.8%,以小麦、玉米和水稻为优势作物,播种面积分別为23.2万亩,28.7万亩和8.2万亩,比1949年分別扩大98.2%;78.2%和扩大4倍。全县粮食作物平均亩产742.6斤,总产180887吨,比1949年增长4.6倍,平均一农业人口生产859.8斤,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丰南县是冀东主要产棉县份,栽培历史悠久,元末明初就巳大量种植。建国后曾三次出席全国棉花会议。八十年代以来,常年播种14万亩左右,最多达20万亩,从1983年起亩产皮棉超百斤,居于全省前列,1985年总产7803吨,此1949年长7.2倍。花生也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主产于东部沙河流。1985年播种64687亩,总产3757吨,分別比1949年长1.4和10.8倍。其它各业也有显著增长。198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25718.4亩。四旁植树1400万株。分別比1949年增长5.4和34倍。大牲畜存栏34278头,比1949年增长44.7%,猪存栏112732头,比1949年增长2.2倍。羊存栏21090只,比1949年增长106倍。水产品总12382吨,比1949增长7.9倍。人工养殖业正在不断发展。1985年海淡水养殖产量1244吨,已占总产量的十分之一。1983年以来新兴起的滩涂对虾汁面积共达1.3万亩,为进一步开发沿海水产资源闯出了一条新路。
丰南县解放前的工商业、般的都具有商业资本同封建剥削相结合的特点。近百年来,随着大城市的兴起与开展对外贸易,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民族企业家,并通过建立分支机构,开展批发、代理业务,掌握城乡经济的命脉。但是民族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在胥各庄、稻地、宣庄等较大的集鎮办有简易铸造、鍛冶、机修、造纸和农产品加工等小型厂家和手工作坊。建国以来,特别是经过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营、集体工商业不断发展。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包括省、市属)达5369万元,比1949年增长478倍。平均每年递增18.7%,居全市第一位。其中县属工业完成产25121万元,比1949年增长399.4倍,平均年递增17.8%。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额已由1949年的1.3万元发展到17625万元,企业单位由1949年的21个小型企业增到213个。其中县属205个,比1949年增长4倍。全县工业行业计有:猪鬃加工、盐业、化工、冶金、机械、建材、煤炭、造纸、纺织以及农付产品加工等一千多种产品。其中猪鬃加工业始于清咸丰年间,以胥各庄为我国北方猪鬃加工、整装配套出口产品基地。所产“天津鬃”在国际上久享盛名,所加工的黑、白、花最高年产达14000箱(1978年)。1985年产800箱,主要出口美、英、日等十几个国家,并为国内制刷业提供原料。丰南县也是我国主要盐产区之一,原盐生产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在南部滨海地区设有8个较大的国营盐場,年产原盐103万吨。产品纯凈质优,是盐业化工的主要原料。所产洗盐广销全国,加碘食盐主销山东、辽宁等省,县盐場并年产苦鹵10万立方米。其它主要工业产品原煤49700吨,合成氨6600吨,农用化肥4800吨,陶瓷7.6万件,平板玻璃41.2万平方米,机制纸及纸板12323吨,电石1676吨,机制砖21221万块,水泥71300吨,中小农具19.32万件,电动机1000瓩,水泵500台,白酒1375吨,植物油4500吨,棉布223万来。其中县针织厂所产“海潮牌”冲服呢年产120万来,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黑沿子乡海味罐头厂所产鱼罐头1985年被省评为优质产品。此外,胥各庄六街所产铁画工艺品、侉子庄乡工业公司所产万能角钢,南孙庄乡骨粒厂所产骨粒等十七种产品、都已打入国际市場,受到外商的好评。
随着工衣业生产的发展,商业流通领域也得到普遍发展。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组织对沟通城乡物资交流,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发挥了主渠道作用。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額达17597万元,比1952年增长12.5倍,平均年递增率7.5%。农付产品收购总值7399万元,比1957年增长2.7倍。外贸出口也有了较大的发展,1985年出口商品收购总额达720万元,比1969年增长12.3倍,平均每年递增7.7%。除出口工业品外,出口农付产品有:花生米、红小豆、活牛、对虾、赤贝肉、肉鸡、免肉等15种,远销东南亚十几个国家,为換取外汇和促进工衣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建国以来,财政收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規律是,收入逐年增长,且收大于支,有所结余。1985年财政收人3231万元,比1962年增长5.5倍。平均年递增8.1%。财政支出2036万元,比1952年增长5倍,节余金額195万元,占财政收人的6%,有力的支持了地方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
但是建国以来,丰南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平,曲折前进的过程,而每次起伏都与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路线、方针、政策密切相关。解放后,经过开展农村土地改革,贯彻执行保护民族工商业政策,发展互助合作与生产救灾,医治战爭和1949年大水灾的创伤,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粮食、花生、棉花亩产都巳超过解放前历史最高水平,分别比1949年翻了1-3翻,工业产值1399.7万元,比1949年增长了36倍。财政收人481万元,结余326.7万元,占收人的67.9%。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与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到1957年公社化运动前夕,各业生产蒸蒸日上,粮食生产比1952年增长14%,工业产值和财政收人分别比1952年增长28.5%和17%。但是好景不长,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在“一大二公”大刮“共产风”“浮夸风”的影响下,严重的挫伤了一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集体观念淡薄,生产水平急转直下,终于以“低指标”“瓜菜代”艰难的进人了“三年困难时期”。直到1962年开始调整国民经济与人民公社体制下放,全县粮食亩产仅有161.7斤,花生亩产35斤,棉花亩产17.2厅。不但低于1957年的水平,甚至比1952年还低22.4%,68%和60%。而大牲畜和猪的存栏量比1949年还低31.6%和56%。由“大跃进”引起的全民性大炼钢铁所带来的高能耗、低效益,加之物资供应紧张,黑市交易物价昂贵,工厂职工思想波动,也使工业生产处于极不正常状态。随着对国民经济与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开放农村市場与发放社员自留地,带来了一些新的转机。到了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粮食生产水平虽然已经超过1957年,但是仍未达到上“纲要”(400斤)的要求。由于片面的执行以粗为纲,其它各业发展缓慢,种植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8%,而林、牧、付、渔业仅占22%。财政收人也仅仅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在十年动乱期间,全县生产、生活秩序处于极不正常状态。在“以阶级斗爭为纲”、“大批资本主义”、“大批修正主义”、“唯生产力论”等“左”的思想、路线影响下,“一刀切”和瞎指挥风盛极一时,重农轻工、以粮为纲,全面砍光。严重地违背了自然規律和经济規律。而“农业学大寨”则越发加剧了劳动报酬的平均主义和高能耗、低效益的形式主义,使经济发展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缓缓前进,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在7000万元——1.4亿元之间起伏全民工业产值未能突破2000万元大关。农业总产值则在6000万元——1亿元之间徘徊,粮食亩产在300一400斤之间浮动,未能突破500斤。1972年大旱之年,粮食亩产由上年423.7斤降至272斤,棉花亩产由74.2斤降至40.3斤,花生亩产由223.8斤降至177斤, 分别减产35.2%,45.7%和21%。
1976年“七·二八”举世罕见的大地震,给丰南县造成了旷古未有的巨大损失:全县共死亡36884人,重伤23683人,震损房屋29.9万余间,占全县房屋总数的96.4%。有28.5万亩农田翻砂冒水或下沉。水利、交通和通讯设备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并死亡大牲畜6614头,猪只11.6万头,分别占总数的25.4%和48.9 %工厂、商店、机关、学校和医疗单位全部处于瘫瘓状态。不完全统计,全县经济损失总值达3亿3千万元。
但是英雄的丰南人民并没有被巨大的自然灾害所折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援下,迅速投人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斗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和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和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改革,给丰南县各项建设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不出十年一个崭新的丰南县已经屹立在冀东大地。198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比震前的1975年增长2倍,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5.7倍,特别是乡鎮企业的迅速崛起,对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1985年乡鎮企业发展到8255个,从业人数50926人,占农村总劳力的32.2%。总产值2280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8.8%其中工业产值1501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4%,上缴国家金226.2万元,占全县工商梘总额的82%。随着个体商业、服务业的出现,以乡鎮所在地的农村集市贸易空前繁荣,购销两旺,1985年成交额高达3255万元。农田水利建设在恢复震损工程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扩建,扬水能力比震前提高108%,排灌面积比震前分别扩大了60.5%和30.6%,水田水浇地面积比震前扩大了20.8%。全县农机总动力比震前增长15倍,主要农机具比震前翻一翎。家庭联严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粮食总产和单产分别比震前增长24.5%和52.2%。棉花总产、单产分别比震前增长136%和105%。农业总产值比震前增长7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震前增长2.7倍,衣付产品收购总額比前增长1.4倍,财政收入比震前增长5倍。农民人均收人496.2元,比震前增长5倍。交通建设在恢复震损工程的基础上,油路面总长比震前增加76.6%,机动运输工具增长8.8倍。貨运量和年周转量分别增长1.5倍和16倍。全县整个国民经济都以震前不可比拟的速度向前发展。
文教、卫生和城乡建设面积也比震前大有改观。全县中小学校舍达到25.7万平方来,比震前扩大11.7%,在校学生达74206人,教职员工3673人。并新开办了卫生、农业、水产、建筑、财会等五所中专和工业大专班、电大、函大等学校。全县重建了39个医疗单位,拥有医务人员1177人,床位831张,分别比震前增长了18.2% 102.9%和35.8%。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震后城乡建设经历了暂时性的简易房与半永久房和有计划的复建与扩建两个阶段。复建后的新县城,道路宽阔笔直,各类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全县新建农村住房面积达775.3万平方米,总计43.1万间。到处红墙灰顶鳞次櫛比,较震前煥然一新,并有26%以上的村庄装了自来水。在农民群众先后迁进新居的同时,震亡遗属和老、幼、伤、也得到安善安置。全县共建有幸福院31所和截瘫病院一所,入院老幼和截瘫患者796人。使之在生活上得到应有的保隙。
在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伟大斗爭中,全县人民更加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在发扬患难与共、团结互助,先人后己高尚风格的影响下,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1985年底全县共出现10个文明乡鎮,213个文明村,371个文明单位涌现出4.1万个五好庭、双文明户,以及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生产(工作)者。
但是在开展城乡建设中也走了一些弯路。主要是新县城的搬迁与就地复建举棋不定,由着手建设新址又改为就地复建,不但浪费了一批基建资金,也延缓了建设的速度。农村建房规划抓的较晚,有的村出现了浪费土地的现象。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全县不同产业部门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还不够平衡。1985年农业总产值的构成;种植业达63.8%,其它四业仅占36.2%,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不够适应。在县属工业企业中,还有的单位由于经营不善而亏损。1985年以乡鎮为单位的工业产值相差悬殊,高的达3000-4000万元,低的仅在100万元左右。粮食生产有14个乡鎮的平均亩产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有15个乡鎮的人均收人在全县平均值以下。其它事业也有一定的不平衡性。然而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层,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则是绝对的。相信只要正确地总结经验,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有利条件,转化障碍因素,不断地以先进带后进,并在新的基础上爭取新的平衡,必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丰南县地处海防前哨和沟通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沿线,虽非兵家必爭之地,也具有一定的战略地位。自明清以来,就在沿海地区的涧河、黑沿子、小集、尖坨子等地设立汛地,派兵驻守。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曾有“夷船三次泊于黑沿子附近海面”。由于“岸上兵滿”昼夜严防。恐其乘隙而登岸”夷船终于远遁。民国十一年(1922年)直奉战爭中,奉军从军粮城败退,后卫部队李景林部以开平为第一防线。直军先头部队彭寿莘部以胥各庄为第一防线。双方对峙虽未交战,但是摊粮纳款,勒索财物,强征民伕,构筑工事,商民大受其扰。1938年7月,在冀东抗日大暴动中,高小安曾率冀东抗日联军第十三总队进驻小集,全县各地纷纷响应,开展同日伪军警和商团斗爭。抗日战爭胜利后,在国共停战谈判期间的1945年9月16日,驻唐山美军破坏停战协定,曾到我解放区宋家营一带侵扰,制造了有名的“唐山事件”。1949年初在迎接东北第四野战军进军解放天津战役中,全县人民踊跃支前,对战斗的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在历次革命斗爭中,也到处洒下了革命烈士的鲜血。主要烈士有:
赵璽珍(1903—1945)化名赵寿山(绶珊)、林辰。丰南县小集鎮赵各庄人。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乐亭县委组织部长,京东特委组织部长、丰滦工委农会主任等职。1945年3月25日在滦南县国各庄、蔡各庄之间被伪滿州队包围,他为了保护群众,挺身而出,与敌英勇搏斗。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壮烈牺牲。
王家义(1912—1945)化名实践。丰南县小集鎮人。是1938年开滦五矿大罢工赵各庄矿的组织领导者之一。曾任遵化县办事处工委书记,丰玉宁联合县委委员和唐滦特区工委书记。1945年在丰南县大北柳河同日伪的战斗中不幸牺牲。
王翠兰(1923—1947)女、共产党员。丰南具老王庄人,曾任村妇救会主任。194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在酷刑拷问下坚贞不屈,没有泄露党的机密,最后惨遭杀害。年仅十九岁。
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光辉业绩当与目同辉,永垂不朽。
此外,古今主要知名人士有:
董果、字毅千。丰南县董各庄四村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武进士出身,授三等待卫。精通兵法,智勇过人,屡建战功。在调升台湾挂印总兵期间,积极训练将士,巡视四境,修关隘,建港口。对台湾的海防建设和经济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裴廷楹(1868一1930)字任卿。丰南县辉坨乡西纪各庄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秀才。清末他积力提倡新学、在本村创办教师传习所。1911年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滦州起义。民国初年任滦县师范讲习所所长。逝世后,其友人及学生为之树纪念碑,由著名文学家、“五四”运动骨干、北京大学教授錢玄同为之撰写了碑文。
裴文中(1904一1982)字明华,系裴廷楹之子。是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及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1927年毕业于北大地质系,后赴法留学,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以毕生精力从事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报告、论文和著作。曾在北大、燕大和北京师大压教。解放后是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兼秘书长、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博物馆处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推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兼占人类室主任、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等职。
以上知名人士所取得的成就,无疑也是丰南人民的骄傲。
丰南县虽然建置较晚,但是所辖政区历史古老,也曾有过著名的土特制产品和大量的文物胜迹。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描写的“御田胭脂稻”其原产地就在丰南县王兰庄“营田菱角泊”。1954年曾根据河北省委转达毛主席的指示,由粮食部门为中央收购过一部稻谷,用于招待国际友人。可惜的是,由于对此项传统名贵品种的资源保护重视不足,竟于“文革”期间断种,现正着手从扩散地区重新引进,使之再次“安家落卢”。传说中的大长春村的“长春宫”是辽代肖太后的行宫;海防要地黑沿子村的“把总衙门”以及越支盐場“盐运分司署”,宋家营的盐大使衙门遗址早已无存。大量的庙宇多毁于民国初年的“拆了大庙改学堂”运动。著名的由唐代大将尉迟敬德监修的宋家营望海寺和以保存干尸闻名的付庄子“干巴和尚庙”系解放后拆毁。不见《辽史》记载的辽国大都督韩昌墓及墓碑,在其故乡的小集鎮大韩庄,已毁于十年动乱之中。台湾总兵董果亲手绘制的台湾地形图曾保于其后人手中.二百余年的历史文物也损失于“文革”之中。目前,仅存的历史文物有宋家营的雌雄两株银杏树和“敖儿井”。据考证,银杏树约植于距今1500余年前的北期间,高约30来,干围10米,十分壮观。“敖儿井”位于宋家昔中街西北端,井口方丈许,原来井水深不可测,甘甜不竭,相传唐太宗东征大军曾饮此井水。已于七六年“七、二八”大地震中翻砂淤浅,其址尚存。远古文物有1958年挖幸福河时,在刘唐保村南挖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石磨和陶器等,可做为历史古老的佐证。
抚今忆昔,气象万干。凡继任丰南县的各级党政领导和后代子孙,都应倍加热爱祖国,热爱乡土,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以“青出于兰而胜于兰”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树立爭先创优的雄心壮志,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并进而为建成繁榮富强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
李 平 蓑
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日
主要参考资料:
一、丰南县农业区划办公室《丰南县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资料简讯》
二、丰南县统计局《丰南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三、丰南县统计局《三十六年的光辉业缋》
四、丰南县志办公室、政协文史组《丰南县地方史志资料选编》第一辑。
五、中共丰南县委《丰南县震后十年建设情况简介》
六、牛昶旭等《丰润县志》(清光绪十一年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