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剧起源
刘土亭  高昌顺
        唐剧作为一个年轻的剧种已经显示出了它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生机。它以其优美曲折而又富于变化的声腔和带有地方色彩的对白以及明快的板式,表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已经为自己赢得了大量观众。今后,它还将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唐剧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它剧种一样(如莲花落演变为评剧),也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这里只是对它的发展作一简要的考订。下面是我们通过广泛调查,分析研究整理出的有关唐剧形成的资料:
        早在1951年以前,在丰南地区就有人用影调唱过《曹大嫂得枪》,1951年丰南县稻地师范学校(现在丰南一中)的学生们就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排演了影调歌剧《花条布》(作者任之,系该校教师),剧中男、女主角分别由学生孙荣昌、范淑慧扮演。排练成功后,首先在本校演出,然后又在学校附近的范庄等村庄上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因为皮影调在丰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1955年,文化馆于部徐宝山等人为配合粮食“统购统销”编写了影剧本《退回购粮证》,主要内容是写张老忠一家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分忧而退回购粮证的故事。排练此剧完全是用的影调声腔,由真人上台。此剧是由丰南县横沽村俱乐部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排练的。排成后在丰润礼堂(地址在胥各庄)演出,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据此,当时的县文化科长李自新让他们再用这种形式排演《茶瓶计》。
        1958年董淑琴曾在横沽村俱乐部演出了影调剧清唱片断。在此基础上闻名全国的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用影调排练演出了女声小合唱《剪窗花》(张义玲领唱、董淑琴等演剧)。这个节目随百花歌舞团在许多地方都演出过。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送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演唱的这个节目,就连中央歌舞团的歌唱家孟喻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唱过《剪窗花》,可见当时影啊之大。
        1959年初秋,丰南横沽村俱乐部在文化馆的帮助指导下又排成了古装影调戏《茶瓶计》,由董淑琴饰小姐,张玉荣饰丫环,董任兴拉大弦。这出戏参加了县和地区文艺汇演,并且还到昌黎等县演出过。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引起了轰动,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界广大观众的充分肯定和热烈欢迎。当时的行署专员马力观看了演出后,极为高兴,决心扶植这一新的戏剧形成,因此,作了“五年内部,十年公开”的指示。于是,1959年9月河北戏校就委托唐山戏曲学校开办了唐剧科。原丰南县皮影社(即丰润皮影三社)著名皮影艺人,张绳武被调到唐剧科任教。至此,唐剧这一剧种经过在丰南县近十年时间的孕育,又经省戏校唐剧科与唐山实验唐剧团多年的艺术探索和实践,已经开始深深地扎根于冀东这块广大的土地上,并在华北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七十年代,唐剧《迎风飞燕》曾参加过华北地区文艺调演。目前,唐副已经上演了六十多个传统戏和现代戏,其中较有影响的剧目有《断桥》、《血溅鸳鸯剑》以及《红云崖》、《迎风飞燕》、《杨柳湾》等。有的还在中央电视台(原北京电视台)和河北电视台多次播放。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唐剧这一剧种的发轫期是1951年,发轫地点在丰南县;古装影调剧《茶瓶计》的演出成功是唐剧形成的重要标志。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