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波
抗日战争时期,我县大体以陡河为界分东西两部,分别由丰滦、滦卢联合县与丰玉宁联合县管辖。这里,频临渤海,资源丰富,地理环境优越。但在当时,这里的劳动人民深受国内外反动势力及封建主义的重重压迫,百姓难于安居乐 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苦。
这一时期,我县、区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曾一度倡导并组织广大军民进行生产救灾斗争。1944年前后,这场斗争达到高潮。通过生产救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了人民的生产水平,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油葫芦泊以南到唐坊一带,是我县历史上有名的贫困地带,这里虽有大片土地,但除极少数台田外,基本上全是荒地,而且低洼易涝,多盐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春播的时候,农民用小毛驴或人力在田里耕个沟,种上高粱,即使出来小苗,也是稀稀拉拉没几棵,如不沥涝成灾,还能收上几升,赶上雨大的年头,几乎颗粒不得。反动统治者却从不关心人民的疾苦,使这里的贫困面貌一直不能改变。乡亲们当时吃的是带壳的高粱饼子,盐水煮蚂蚱小鱼当菜吃。①
1944年春,丰玉宁联合县政府本着改善人民生活,以便更好地调动其抗日积扱性的原则,决定实行以工代赈,奖励开荒生产。首先,联合县政府发动挑台田,当时的土地,除大部分为地主占有外,穷人也有少量的土地(多为未开垦的荒地)。是穷人的,则谁挑归谁;是地主的,挑成后,以 三、七分田(即挑十亩,给地主三亩)。这是从统战角度出发的。②联合县政府这次所拨粮食大约为二十万斤。③具体赈济办法是,任务直接分给各村支部;然后按挑台田数发放粮食(所拨粮食均为高粱),即每挑一亩二尺高的台田给粮40斤,挑三尺高的给粮60斤。这样,群众有了粮食吃,不仅挑了不少高产量的台田,而且还开垦了大片荒地。丰玉宁联、合县,在1944年和1945年两年中,每年秋后都要搞这项活动。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此外,每年冬天,丰玉宁联合县在这里还由各区委组织农民搞些副业,如打草、织席,铁南城坨、柳树0邙一带织苇帘子、捕鱼、捉螃蟹等,从而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⑤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虽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 由于当时我县所处地带盐碱地比较多,沿海地区又缺少淡水,因此,生产上还是没有根本性的保障。在发动群众挑台田、开垦荒地的同时联合县政府又通过区村政权,组织部分 人力(多为贫雇农及民兵)开挖渠道,引水灌溉。1944年春末,丰玉宁联合县五区,组织群众在胥各庄以西3公里处挖了一条渠。此渠道引煤河水向西牝方向一直到南孙庄附近, 作为灌溉渠。渠宽5米左右不等,全长20多华里。开渠采取劳武结合的办法,即发给农民一些枪,由他们武装警戒,发现敌人及时鸣枪报警,挖渠群众及时撤离。敌人曾几次岀来干扰,但最终仍然没能中断开渠。渠道挖成后,敌人惧怕失去民心,引起民愤,也未敢填平。清清的煤河水,终于流进了泊南碱地。开渠前,这里只能种高粱,连大白菜都没有,有了甜水后,这里不仅能种多种粮食作物而且还能种蔬菜了。⑥
釆取同样办法,从1944年7月开始,由丰玉宁联合县六区组织农民群众在南部沿海地区通过合法斗争,引用陡河水,从戟门到芦台闸口还开挖一条长达40多华里的灌溉、饮用两用渠。整个工程用了两年时间,开成通水。渠道为东西 走向,最宽的地方有两丈、最深为两米,施工方法为分段施工,按村分段,每村多者投工百八十,少者几十人,这条渠俗称"小柏戟河”,它的作用除用于灌溉外,还可饮用.至今,这条渠还为农业生产发挥着作用。⑦ .
东半县(大体为陡河以东,抗日战争时期曾隶属于迁滦卢联合县、丰滦联合县等)在同时期,我地方党组织及政权,为使广大农民摆脱贫困,支援抗战,在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救灾方面,也曾釆取了不少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老五区为例(以老五区为中心。由于此地隶属联合县几度更名,一直被划作五区,故得名“老五区”)。1943 年春,迁滦卢联合县开始在这里开辟地区,区划名称为迁滦卢五总区,李常志为区委书记(对外叫主任)。这里,有土 质肥沃的农田,有盛产食盐的海滩,有集聚鱼虾的河渠,有丛生芦苇的草泊,有栖息鸭雁的沼泽。但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和反动统治者的苛政之下,当时的老五区人民却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这里的广大贫雇农深受反动势为的侵。流尽血汗,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苦日子。没有粮食吃,就吃盐碱滩上的黄蓿籽。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一天两遍汤.,响午烙着"乍一听,这里的生活还不错呢! 一天吃两遍汤,中午吃烙饼。其实,这句俗语却是描述了农民下地干活的痛苦情景,即每天早晚下地要蹚两遍水中午不回家,日头烤(格)着。
多年来的革命实践证明,要想发动群众,必须首先关心他們的切身利益,改善他们的生活,这和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
为此,五总区党政组织开始发动群众晒盐、打鸭雁等,以便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但是,事情并不象预想的那样顺利。当群众一所要晒盐、打鸭雁,却都很害怕,说什么也不干,因反动当局早有规定,不准百姓干这些事情,更不准他们保存武器,群众怕处罚不但不敢晒盐,连自己的火枪也都深埋起来。针对这种情况,五总区委又积极组织力量,深入群众做工作,向他们表示,抗日政府一定要为他们撑腰,让他们放心去干.没有火药,就动员群众去乐亭海滩铲稍,回来自制,把铁锅和旧犁铧砸碎泼枪沙。
一场群众性的生产高潮掀了起来,男女老少齐出动,晒盐打猎,搞得热火朝天。区委、区政府及时帮他们找销路,和路北群众联系好,和他们用小米换盐,打的猎物,到芦台、唐山、天津去卖。这样,家家都有了粮食吃,并且有了零用钱生活状况明显好转,群众情绪十分高涨,纷纷感谢共产党八路军。
群众的抗日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及时组织民兵队伍,把那些有火枪的青壮年编成民兵队,敌人来了打敌人,敌人不来打鸭雁.很多人都踊跃报名参军,并献了枪,这些枪除了打猎的火枪外,还有马金钩,老套筒等步枪,孙家灶有一户一次就献出了四,五支枪。
随着条件的成熟,到1944年秋,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雇工増资和减租减息的斗争又在这里开展起来。至此,我县范围内的抗日斗争又掀起了一个高潮⑧
注:
①根据彭宏、赵光、武汉兴回忆;
②根据彭宏回忆;
③根据江汉回忆;
④根据彭宏回忆;
⑤根据彭宏回忆;
⑥根据彭宏、赵光.武汉兴回忆;
⑦根据李连福回忆;
⑧根据李连胜回忆
这一时期,我县、区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曾一度倡导并组织广大军民进行生产救灾斗争。1944年前后,这场斗争达到高潮。通过生产救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了人民的生产水平,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油葫芦泊以南到唐坊一带,是我县历史上有名的贫困地带,这里虽有大片土地,但除极少数台田外,基本上全是荒地,而且低洼易涝,多盐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春播的时候,农民用小毛驴或人力在田里耕个沟,种上高粱,即使出来小苗,也是稀稀拉拉没几棵,如不沥涝成灾,还能收上几升,赶上雨大的年头,几乎颗粒不得。反动统治者却从不关心人民的疾苦,使这里的贫困面貌一直不能改变。乡亲们当时吃的是带壳的高粱饼子,盐水煮蚂蚱小鱼当菜吃。①
1944年春,丰玉宁联合县政府本着改善人民生活,以便更好地调动其抗日积扱性的原则,决定实行以工代赈,奖励开荒生产。首先,联合县政府发动挑台田,当时的土地,除大部分为地主占有外,穷人也有少量的土地(多为未开垦的荒地)。是穷人的,则谁挑归谁;是地主的,挑成后,以 三、七分田(即挑十亩,给地主三亩)。这是从统战角度出发的。②联合县政府这次所拨粮食大约为二十万斤。③具体赈济办法是,任务直接分给各村支部;然后按挑台田数发放粮食(所拨粮食均为高粱),即每挑一亩二尺高的台田给粮40斤,挑三尺高的给粮60斤。这样,群众有了粮食吃,不仅挑了不少高产量的台田,而且还开垦了大片荒地。丰玉宁联、合县,在1944年和1945年两年中,每年秋后都要搞这项活动。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此外,每年冬天,丰玉宁联合县在这里还由各区委组织农民搞些副业,如打草、织席,铁南城坨、柳树0邙一带织苇帘子、捕鱼、捉螃蟹等,从而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⑤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虽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 由于当时我县所处地带盐碱地比较多,沿海地区又缺少淡水,因此,生产上还是没有根本性的保障。在发动群众挑台田、开垦荒地的同时联合县政府又通过区村政权,组织部分 人力(多为贫雇农及民兵)开挖渠道,引水灌溉。1944年春末,丰玉宁联合县五区,组织群众在胥各庄以西3公里处挖了一条渠。此渠道引煤河水向西牝方向一直到南孙庄附近, 作为灌溉渠。渠宽5米左右不等,全长20多华里。开渠采取劳武结合的办法,即发给农民一些枪,由他们武装警戒,发现敌人及时鸣枪报警,挖渠群众及时撤离。敌人曾几次岀来干扰,但最终仍然没能中断开渠。渠道挖成后,敌人惧怕失去民心,引起民愤,也未敢填平。清清的煤河水,终于流进了泊南碱地。开渠前,这里只能种高粱,连大白菜都没有,有了甜水后,这里不仅能种多种粮食作物而且还能种蔬菜了。⑥
釆取同样办法,从1944年7月开始,由丰玉宁联合县六区组织农民群众在南部沿海地区通过合法斗争,引用陡河水,从戟门到芦台闸口还开挖一条长达40多华里的灌溉、饮用两用渠。整个工程用了两年时间,开成通水。渠道为东西 走向,最宽的地方有两丈、最深为两米,施工方法为分段施工,按村分段,每村多者投工百八十,少者几十人,这条渠俗称"小柏戟河”,它的作用除用于灌溉外,还可饮用.至今,这条渠还为农业生产发挥着作用。⑦ .
东半县(大体为陡河以东,抗日战争时期曾隶属于迁滦卢联合县、丰滦联合县等)在同时期,我地方党组织及政权,为使广大农民摆脱贫困,支援抗战,在组织农民进行生产救灾方面,也曾釆取了不少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老五区为例(以老五区为中心。由于此地隶属联合县几度更名,一直被划作五区,故得名“老五区”)。1943 年春,迁滦卢联合县开始在这里开辟地区,区划名称为迁滦卢五总区,李常志为区委书记(对外叫主任)。这里,有土 质肥沃的农田,有盛产食盐的海滩,有集聚鱼虾的河渠,有丛生芦苇的草泊,有栖息鸭雁的沼泽。但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和反动统治者的苛政之下,当时的老五区人民却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这里的广大贫雇农深受反动势为的侵。流尽血汗,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苦日子。没有粮食吃,就吃盐碱滩上的黄蓿籽。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一天两遍汤.,响午烙着"乍一听,这里的生活还不错呢! 一天吃两遍汤,中午吃烙饼。其实,这句俗语却是描述了农民下地干活的痛苦情景,即每天早晚下地要蹚两遍水中午不回家,日头烤(格)着。
多年来的革命实践证明,要想发动群众,必须首先关心他們的切身利益,改善他们的生活,这和革命的目标是一致的。
为此,五总区党政组织开始发动群众晒盐、打鸭雁等,以便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但是,事情并不象预想的那样顺利。当群众一所要晒盐、打鸭雁,却都很害怕,说什么也不干,因反动当局早有规定,不准百姓干这些事情,更不准他们保存武器,群众怕处罚不但不敢晒盐,连自己的火枪也都深埋起来。针对这种情况,五总区委又积极组织力量,深入群众做工作,向他们表示,抗日政府一定要为他们撑腰,让他们放心去干.没有火药,就动员群众去乐亭海滩铲稍,回来自制,把铁锅和旧犁铧砸碎泼枪沙。
一场群众性的生产高潮掀了起来,男女老少齐出动,晒盐打猎,搞得热火朝天。区委、区政府及时帮他们找销路,和路北群众联系好,和他们用小米换盐,打的猎物,到芦台、唐山、天津去卖。这样,家家都有了粮食吃,并且有了零用钱生活状况明显好转,群众情绪十分高涨,纷纷感谢共产党八路军。
群众的抗日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及时组织民兵队伍,把那些有火枪的青壮年编成民兵队,敌人来了打敌人,敌人不来打鸭雁.很多人都踊跃报名参军,并献了枪,这些枪除了打猎的火枪外,还有马金钩,老套筒等步枪,孙家灶有一户一次就献出了四,五支枪。
随着条件的成熟,到1944年秋,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雇工増资和减租减息的斗争又在这里开展起来。至此,我县范围内的抗日斗争又掀起了一个高潮⑧
注:
①根据彭宏、赵光、武汉兴回忆;
②根据彭宏回忆;
③根据江汉回忆;
④根据彭宏回忆;
⑤根据彭宏回忆;
⑥根据彭宏、赵光.武汉兴回忆;
⑦根据李连福回忆;
⑧根据李连胜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