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
东王家河私塾
朱结晶
东王家河私塾
朱结晶
农村私塾在我县的教育发展史中占有一定位置。但丰润和滦县的地方志都没有为它设节立目,一些有关教育的文史资料也不曾为它记上一笔。然而,在清末民初旧的教育制度尚未彻底废除、新的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的历史时期,农村私塾,作为农村初级小学普及教育的补充,在启蒙、扫盲和开发民智方面是有其特定历史功绩的。以当时的京东名镇稻地为例,从清光绪末时至民国初年,只有三关庙小学、西关三义庙小学、桥西私立小学、二村女学四处,而私塾,包括家庭专教和书馆就达三十余所。又如胥各庄镇,日伪时期,私塾的历史地位已是”气息毫奄、日迫西山”,到1942年仍有私熟四处,与当时的公立小学五处分校并存,分庭抗礼。
我县东王家河私塾,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该村在明代以前立庄,永乐二年王氏祖先来此定居属滦州桥头社。由于王氏家族的繁衍,以追逐科举求取功名为安身立命之本,至清乾隆年代,已成为当地富贵风流的望族了。东王家河私塾就是在清光绪三十年前后,由王氏祖先之一王连希创建的。
东王家河私塾是我的母校。我从八岁入塾至十二岁离开,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四年之久,正是该塾而临解体的末日:“记述一下它的过去,或许对了解我县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有些作用。
王连希,号子元。清光绪年间秀才。性倜傥,喜文学,善与人交,好为人师。因屡次乡试不第,邀于本村设馆教学。官家乡里,均尊他为“河东大老师”。时知州李兆珍为开办农村小学教育准备师资,特举办小学教授讲习会,由落第生员中经复试合格者入会学习,王连希经三次复试不中,打破了他想以此作为进身阶梯的迷梦。清光绪三十二年,值州衙劝学所派员逐乡劝办农村初级小学之际,于每年暑假期内以开办私塾改良传习所的形式,对农村私壑进行改良。王连希即以东王家河私垫主东的身份,在该传习所就业。接受了一些创办现代初级小学的作法。因此,使他的私塾,既有封建的精朝遗老味儿,又有民国的现代教育味儿。成为半私塾半小学的“混血儿”。
首先,他有教室,有操场。这是它不同于一般农村私塾的地方,很有点像农村小学校。王连希家里房子很多,且宅院宽阔。他拨出宅后一明两暗的大门洞内三间倒座作为教室;四周高墙圈进的场完作为操场;漆黑大门两侧半米高的月台作为体罚学生的跪地;教室内设有课桌、黑板和教鞭。而在课程安排和教学活动上则完全是封建私塾的形式:老师授课的讲桌前供奉着孔子的画相。学生入塾时先拜孔,后拜师,不鞠躬,只拱手作挕。塾内分两个学班。东教室为大生班。均为17至20多岁的青年;西教室为小生班,则是8至15岁的少年。大生班读的书以《论语》、《孟子》、《学》、《中庸》、《幼学》、《诗经》为主,小生班读的书以《弟子规》、《名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为主。在课时掌握上没有明确规定,完全由王连希自己决定。小生班一般是每天四个课时,上午两个课时的安排是:第一课时是背书,背诵昨天讲过的课文程序是:用双手捧书躬身行至老师的讲桌前,将书送向老师并翻到应背诵的课文页上然后背转身,面向外背通。背完后,转身收书后退三步,再转身走出;第二课时是讲书,即讲授新课文。其方法是由老师逐句领读,直到会读为止,然后就字面讲解内容,但不作串讲。下午第一课时是习字,俗名“描仿影”。仿影多为笔划少的汉字组成的有趣诗文。如上大人。孔巳己、划三干、七十世、尔小生、八九子;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将这些字用毛笔透纸沾墨描写一遍后,立即交老师看,名为“判仿”。不打分,只在不合书法规范的笔划上,用红笔纠正,从不对学生责罚,因此“判仿”不像“背书”那样紧张,有时还可看到老师蕴含的笑意。第二课时是温书,即将当天讲授的新课文念熟,背熟。此外,每隔十天或半月,组织一次认字,由老师将课文上的生字,用粉笔书于黑板,学生们集中群立黑板前,由老师以教鞭指字,由举手的学生中指认回答,并说出当什么讲,认错讲错,由老师纠正。大生班每天只有两个课时。上午讲书。将老师讲过的书,复讲一遍,包括串讲。然后自习,不背书,下午习字。俗名“临帖”分大楷小楷两种。大楷多临摹柳公权、赵梦俯、华士魁、颜鲁公、王羲之等名人字帖。小楷主要临摹刘春林的石印字帖。所临摹的大小楷均由老师当面口头上给予指正。不作笔划式的判改。此外,每十天或半个月,这个班还有一次吟诗作文。由老师命题,按起,承转、合的八股模式进行评判。
其次,东王家河私塾有别于其它农村私塾的高明之处,是不固守原有的教学内容,反对当时流行的“一部五经四书可以吃一辈子”守旧论调,并随着时代的新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这又有些民国初级小学的气味。记得当时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的《共和国文》和开明书店发行的《平民识字课本》非常流行。王连希毅然在小生班废除《三字经》、《百家姓》等陈旧的一套教学内容,改为教授《共和国文》和《平民识字课本》。我至今还记得那第二册国文的第一课课文是:“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最后一课是,拍“红日将上,小鸟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数童子手噪逐之,鸟闻人声,散入林中”。王连希为了和西王家河初级小学竞争学生,还在大生班开了算术课,特请回家赋闲的富商刘建为教师。废除了下午的吟诗作文,改为笔算和珠算。使用的教材是自选的。如开方、丈地、计息、记帐、九归、九归九除、流法、小六九等。并结合日常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演算示范。这一创举,吸引了季家屯、将军坨、蛮子坨、新庄子、西王家河等初小毕业生,投到东王家河私塾专门进修珠算,学生人数大增,由最初每学年三十人扩大到五、六十人。同时还让他的侄子王育英北京某中学毕业生担任童子军体操教练。兼教唱歌曲《三民主义》。统一了学生的衣着,一律白衫青裤。利用午睡三小时进行队列教练。一时读书声,唱歌声、口令声,不绝于耳,闻之嫣然一现代初级小学!
第三,东王家河私塾有学田五亩。由王连希指拨自家劣地充数。由缴不起学费的穷学生进行农事劳动。以工换缴学费,这又有封建遗宗的色彩。应缴学费的数额,没有统一规定,每年由王连希口头指名向学生提出缴纳数额。于端午、中秋、春节前分期分批缴来。对不能缴来,又不在学田出工,也可以临节送些瓜果蔬桨米面之类,他也欣然接纳,并不讨价还价或指责学生家长。这是使许多具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投到他门下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东王家河私塾没有暑假寒假,学期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一点,不同于民国年间的初级小学,但是它有秋假和冬学之分。每年春旧历二月初二开学至秋收时节为一学期;立冬白菜入窑后再开学,至腊月十五名为冬学。这时,昼短夜长,正是农家子弟田事已毕,举灯夜读的大好时节。由王连希提供紫草煤炭,生火取暖。使学生安于在此夜读,家长乐于孩子在此夜读。
第五,东王家河私塾注重对重点学生的培养。王连希公开宣称对学习用功的人给予偏爱。对小生班以认生字多的为优,奖给十枚铜板。对大生班作文好的,常站在该生背后静听其朗读之声,然后给予个别指导,真有诲人不倦的师长气度、但是他又骂人,常常出口不逊,并要求学生忍辱负重。理由是“师生如父子。父母责须敬听,父母答须顺承”,以封建家长式的威严统治和禁锢学生。虽然如此,仍有很多学生家长送孩子到王连希的私塾读书,一直到1940年他去世。
从清光绪三一年(1905)至1940年的三十多年中,曾在东王家河私塾肆业的学生达九百多人,并有很多成为名医、企业家和国家干部。这些人最年轻的已年近六旬。提起“河东大老师”,都有“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的感叹。故作此文以传,不使泯灭!
1988年8月1日至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