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铁金
咸丰九年( 1859 )
评剧创始人之一的李春盛,出生于直隶省丰润县西葛庄村(今属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
光绪六年( 1880 )
评剧创始人之一的孙凤鸣,出生于直隶省丰润县薄港村(今属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 )。
光绪九年( 1883 )
评剧创始人之一的孙凤刚( 孙凤鸣大弟)出生。出生地同孙凤鸣。
光绪十四年( 1888 )
评剧创始人之一的孙凤凌( 孙凤鸣二弟)出生。出生地同孙凤鸣。
光绪十六年( 1890 )
李春盛到宁远(今辽宁兴域)学唱蹦蹦戏。
光绪二十年( 1894 )
孙凤利、孙凤鸣(字岐山,艺名东发亮)、孙凤刚(字保山,艺名东发红)、孙凤凌(艺名开花炮)到乐亭崔八班学唱莲花落子戏。在戏班中,孙氏兄弟拜王连为师,结识了王邱喜、张玉琛、张一根、张玉树、金菊花、张键、任连会、成兆才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技艺都有长进。孙凤刚回忆说:“我今年73岁 (1955年),丰润县薄港村人,自十二岁(光绪二十年) 学戏,在乐亭崔八班 (双发合)学戏,师父王连,双发合班是两合水(落子、梆子),我兄弟四人都唱戏,孙凤利、孙凤鸣、孙凤刚、孙凤翎(笔者按:《 孙世家谱》为‘凌’)。”这里的“十二岁”是虚岁,除引文外,本文的年龄均指虚岁。
光绪二十一年( 1895 )
丰润县魏家庄(今属唐山市丰南区)人赵寿臣创办莲花落戏班“宝庆堂”班,俗称赵家班。此班共存在了11年,于光绪三十二年( 1906)解体。此班鼎盛时有30多人,其中有丰南人22名。
此班的演出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评剧创立时期的重要人物,如评剧创始人之一的成兆才(后为吉庆班、庆春班领班)、孙恩(后为北孙班班主)、杨继起(后为金鸽子班班主)、孙凤鸣(后为南孙班班主)、杜知义(后为永盛合班班主,后为王凤亭在1917年至1918年成立的班社也用过此名)等都是该班成员。说到评剧,对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这5个人是不能绕开,必须提到的。
光绪二十七年( 1901 )
本年,社会稍加稳定,赵家班的孙凤鸣、孙凤刚、王荣(王大脑袋)、杨继起(金鸽子)、张玉琛(佛动心)等人,组成莲花落班,先后在天津法租界天福楼、马鬼子楼,奥租界东天仙、日租界下天仙等茶园演出。所演节目有《小借年》、《借髫髫》、《小姑贤》、《四大卖》、《拾梅枝》等。
与此同时,白广洁(艺名白菜心,丰南人)、姚继盛(艺名仙动人)、李忠(艺名小白菜)、马虎廷(艺名芭兰花)等,也在天津各小茶园演出。
以上这些人的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但受到了官府的封杀。本年,直隶总督杨子祥颁布“有伤风化,永干力禁”的命令,将正在天津演出的这些莲花落艺人逐出天津。
光绪三十二年( 1906 )
丰南赵家班解散。
孙凤鸣创立滦县义顺班(即南孙班)。
孙凤凌(艺名开花炮)随成兆才、倪俊声、康永盛到营口演出,为旦角。开花炮主演了《老妈开嗙》、《 王二姐思夫》等戏。
丰南赵家班1895-1906年存在期间,孙凤利、孙凤鸣、孙凤刚、孙凤凌(后3位是亲兄弟,孙凤利与他们是堂兄弟)并不是这11年都在赵家班学艺,后期他们还曾到丰润孟光武班当过演员,常与河北梆子演员同台演出。但他们到、离该班时间不详,写在这里备考。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
孙凤鸣、孙凤刚应成兆才之邀,到滦县吴家坡参与莲花落的改革。孙凤刚与金菊花、张化龙等创立了旦行唱腔和板式,为后来评剧唱腔的发展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光绪三十四年( 1908 )
8月16、17日,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双国孝”期间禁止娱乐活动,莲花落被禁演。
宣统元年( 1909 )
春,滦州稻地镇桥西村( 今属唐山市丰南区)人王永富(时为唐山南厂的一名包工头,同时亦是一位知名绅董) ,在众人的支持下,建成一座能容纳近千观众,其规模、设备均在当时居唐山之首的戏园,取名“永盛茶园”,并转交其子王凤亭经营。
4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三),王凤亭邀成兆才率班到永盛茶园作开业首场演出。从此,他俩开始了长达20年的合作,直到成兆才1929年2月8日逝世为止。期间,王凤亭对成兆才从各方面给予了帮助。
《中国萃报》9月27日发表题为《开花炮又来了》的文章,称“俄租界蹦蹦戏所演之戏,……前经河东绅士宋君禀请照会俄署禁止,已将优伶开花炮等逐出境外,不准停留在案。”这说明,开花炮在天津已很有名气。“开花炮又来了”之语,说明开花炮在“双国孝”之前已在天津演出过。
民国元年( 1912 )
本年,李春盛、张玉琛、王荣(王大脑袋)、楚富城(艺名小元宝)等原赵家班艺人和非赵家班艺人张百龄(专工大青衣)、朱景贤(绰号朱小六)、刘子熙(艺名坐地炮)、倪俊生等加入南孙班,壮大了该班实力。
不久,戏班进入天津,在北门外侯家后的义顺茶园演出对口莲花落和“拆出”小戏。剧目有《小王打鸟》、《小姑贤》、《王二姐思夫》、《补汗褡》、《茨儿山》、《小借年》等。
10月,孙凤鸣创办的滦县义顺班解体,在天津成立了以他的字命名的岐山戏社。
本年,孙凤鸣在天津首次招收花莲舫、李金顺、黄翠芳为女徒弟。
民国二年( 1913 )
开花炮到天津,与倪俊声、杨柳青等,在宴乐茶园演出成兆才创作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刘伶醉酒》 等。
民国三年( 1914 )
开花炮在天津,和倪俊声、王福安(东方白)、王万昌(珍珠花)等人合作,在天福茶园演出了《打狗劝夫》、《败子回头》等。
本年,开花炮随营口李子祥共和班,首次到哈尔滨庆丰茶园主演《老吗开嗙》、《王二姐思夫》、《小姑贤》 等落子戏。
民国四年( 1915 )
本年,岐山戏社(南孙班)已成为很有实力的落子大班。孙凤鸣带班先到大连演出,接着又去济南、青岛演出。此时,天津、唐山、济南、青岛、营口等为南孙班的主要演出区域。
本年,开花炮与阚子令、倪俊声等,在天津演出成兆才创作的《杜十娘》、《败子回头》 等。
民国六年( 1917 )
12月7日,《大公报》 载箬翁《半班戏语》的文章,文中说:“半班伶人,以开花炮、月明珠最为著名。开花炮以唱做显,而月明珠则有编制剧本之能。”这说明,此时开花炮比月明珠唱得好,月明珠比开花炮擅创剧本。
12月,天津坤书馆逐渐被莲花落子馆取代。丰南落子艺人白广洁与外地艺人姚继盛、张柏龄、阚子林、贾兰亭等20多人等在天津演出。
本年,后成为著名评剧艺人的刘子熙正式加入南孙班。后他与花开炮和演了《杜十娘》,分别饰演李甲和杜十娘,演出后轰动天津。
本年,丰南稻地镇桥西村人王凤亭任警世戏社头班班主。
民国七年( 1918 )
5月,倪俊声到营口,参加李子祥共和班,在小红楼与开花炮合演《马寡妇开店》等戏。
李金顺、白玉霜都是民国初年在天津向孙凤鸣学过戏的女伶,她俩在本年加入南孙班,正式拜孙凤鸣为师。
民国八年( 1919 )
年初,王凤亭率警世戏社头班抵哈尔滨,在庆丰茶园演出。
夏,孙凤鸣再次率南孙班出关,到辽宁南部演出。其弟孙凤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回忆说:“民国八年, 我二哥孙凤鸣带我们到了东北营口,轰动了营口,又到大连。在报纸上连续刊登了一个多月广告,当时就有”开花炮炮打营口“的说辞。他(指开头炮一引者注)最拿手的戏是《杜十娘》、《珍珠衫》、《马寡妇开店》。后到沈阳,占着光绪帝他姑开的园子——长发园唱戏, 红了”。
民国九年( 1920 )
白玉霜正式拜孙凤鸣为师,学唱评剧。
本年,开花炮在丰南薄港(——说在辽宁营口)病故,享年33岁。
民国十年( 1921 )
春节后,张丽云与另一女孩被张的养父辛国斌一起送到南
孙班,拜孙凤鸣为师学艺。孙给张起艺名叫“筱桂花”,给另一女孩子起艺名叫“筱菊花”。后来筱桂花曾回忆说:“1921年,我14岁时,拜孙凤鸣为师,当时李金顺、白玉露已经成名,筱菊花比我小一岁。也在班里。学戏第二年到过济南八卦楼催卖场小茶馆演出。那时戏班主演白广洁演《后娘打子》、《小姑贤》、《李桂香打架》、《 老妈开嗙》。我16岁就在南孙班顶角了。有筱菊花傍我演小生,我在大连成名。”
在筱桂花之后,又有花玲霞、花小仙、金桂花等入班学艺。金灵芝、芙蓉花也曾来南孙班学过台步和表演。
在19世纪20年代初各戏班普遍以男旦为主要演员的风气下,孙凤鸣下力开办了以招收女演员为主的小科班(亦称女科班) ,这允分显示了孙凤鸣的独具慧眼和胆略勇气,为评剧的发展、壮大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孙凤鸣开办小科班的地点,是他在大连西岗北头不老街租用的一个四合院。
从1912年孙凤鸣在天津招收少量女徒开始,到1936年他招收丽字辈的女徒为止,先后共有4批,都写在这里,以看出其连续性。据《中国评剧之根》载:第一批有花莲舫、李金顺、张翠芬、文金芳、馨洪声、金玉亭、玉蓉蓉等。第二批有白玉霜、筱桂花、筱麻红、雪玉茹、花玲霞、筱翠舫、筱荷花、筱桃花等。第三批有花小仙、筱彩凤、筱金凤、金桂茹、孙玉亭、孙小亭、孙兰亭、孙惠亭、孙恋亭等。第四批有张桂芬、筱丽娟、筱丽珠、筱丽清、筱丽婵、筱丽芙、筱丽莲、小艺蕴、大顺、二顺等。
本年, 丰南评剧老艺人罗万盛,在营口李子祥共和班收女艺徒5人:碧莲花、碧兰花、碧荷花、碧玉花、碧月花时称“五朵花”。
民国十年( 1922 )
春,警世戏社头班班主王凤亭委托李春盛在唐山成立警世戏社二班,时有成员有30多人。不久去奉天、安东演出。至1926年该班解体,先后有50多人参加该班。
夏,南孙班由大连济南八卦楼催卖场小茶园演出。孙凤鸣将河北梆子戏《五女哭坟》改成评剧,分别由白玉霜、黄翠舫、筱桂花、筱菊花、筱麻红饰戏中的“五凤”:大凤、二凤、三凤、四凤、五凤。由5位女演员联唱一大段评剧唱腔,这在当时是一一个创新, 深受观众欢迎。
秋,孙凤鸣带南孙班返回大连演出。筱桂花、黄翠舫主演了《王少安赶船》、《马寡妇开店》、《花为媒》等戏。筱桂花向京剧班的男且学习了耍调子舞,用于《花为媒》中的,“花园”- -场,她边唱边舞,令男观众耳目一新。
同年,孙凤鸣在大连西安建成岐山舞台,既是演出、又是培训场所。
民国十二年( 1923 )
本年,警世戏社头班、二班班主王凤亭委托路成祥、刘金章在天津成立警世戏社三班,王凤亭任班主,成员有20多人。不久去哈尔滨、奉天演出。
本年, 孙凤鸣以每天50块大洋的酬金,将在天津演戏的白玉霜请到大连岐山戏社,与筱桂花、黄翠舫、筱菊花等一同为小科班作示范演出。
民国十三年( 1924 )
本年春夏期间,为扩大大小科班练功、演出的场所,孙凤鸣在大连西岗修成一-座 能容800名观众的长筒板楼,下 面是用砖坯混砌,上面是用木板钉成,内有木制包厢、长条凳的坐席。
民国十三年( 1924 )
冬,孙凤鸣去天津邀筱桂花(本年春,筱桂花的领家辛国斌来大连将其带回天津)到大连演出。由筱桂花任主演,筱彩凤(小开花炮)、筱金凤作配角,演出很成功,多有贏利。辛国斌见筱桂花给孙凤鸣赚了钱,不久又带她回天津,要她为自己赚钱。
民国十六年( 1925 )
本年,孙凤鸣在大连,派张佩云(艺名筱麻红)去沈阳,向正在南市新舞台演出的警世戏社头班的成兆才、张贵学、张乐宾等学习剧目的唱腔和表演。本来,外出学戏大都是主要演员的事,但此时张佩云却是个“跑龙套”的。孙凤鸣之所以派张佩云去,是因为她既能学,又能教。
民国十五年( 1926 )
夏,孙凤鸣带领岐山戏社小科班,从大连出发,到上海大世界演出。这是该班第一次进军 上海,与大世界剧场经理定了20天的合同。演员有小开花炮、筱麻红、小玉凤、小金凤等,小开花炮为主演。演出剧目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桃花庵》、《枪毙阎瑞生》 等。演出获得成功,曾留下“民国十五年小开花炮炮打上海”之说。合同期满后,大世界剧场经理一再挽留继续演出。但因上海天气酷热,- 些演员中暑,孙凤鸣予以辞谢,坐船北归。途中在青岛停留,演出若干天后,返回大连。
本年秋,警世戏社二班解体。
民国十六年( 1927 )
春,南孙班在大连演出。由小开花炮筱彩凤为主演。一次上演《花为媒》,戏班已经贴(撒)出海报。小开花炮突然患病不能演出,打下手的张佩云自告奋勇“救驾”。孙凤刚为她起了个“筱麻红”的艺名。于是,戏班改为“筱麻红接演《花为媒》”。从此,“筱麻红” 之艺名便代替了“张佩云”。
本年,孙凤鸣率小科班去抚顺龙凤坎演出。接着,孙凤鸣接受李金顺的信邀,带筱彩凤、筱麻红去哈尔滨演出。在同乐舞台演出《桃花庵》一戏时,李金顺唱小姑子,筱彩凤唱窦氏,筱麻红唱老姑子。三人配合默契,演出非常成功。著名的京剧演员赵松樵对她们的演出也交口称赞。与此同时,南孙班其他人员则由孙凤鸣夫人孙艳茹带着去开原演出。
不久,孙凤鸣带筱彩凤、筱麻红从哈尔滨返回,与全班人马到沈阳工业区启新大戏院演出。演出前,孙凤鸣找到该戏院楼东梁彩亭说:“ 筱麻红已经唱红,票价就定5块一张,你就接角吧。”梁彩亭听了此话半信半疑,决定头天先不收票钱,让筱麻红打炮试试。这天演出《打狗劝夫》,筱麻红扮大旦,头一句唱“常人说人得喜事精神爽”,就博得满堂喝彩,接唱下去叫好声不断,观众连鼓掌带跺脚捧场。楼东梁彩亭贝此情景对孙凤鸣半开玩笑说:“可别这么整, 我这楼都受不了啦,快震塌了。票价5块钱不行了,得加1块,卖6块够意思了。”筱麻红在启新大戏院越唱越红,成为奉天落子舞台上最红的演员之一。
民国十七年( 1928 )
本年,南孙班主要在沈阳启新大戏院、大观茶园、商埠大舞台等处演出。
民国十八年( 1929 )
3月,以筱麻红为主演的南孙班去长春燕乐茶园演出。
夏,筱麻红应荣利唱片公司邀请去日本灌制唱片。同去者有孙凤鸣(领队)、筱彩凤、花玲霞、孙玉亭等。临行前,每人做了一套新衣服。灌制唱段有《黄氏女游阴》、《金钗钿》、《二县令》、《善恶五义》等。
秋,孙凤鸣带队从日本返回后,出钱重修大连天光电影院,由筱麻红唱主演。不久,又邀王金香人班与筱麻红合作,在天光电影院演出。王金香的扮相、唱功都不错,与筱麻红合作很成功。当时,大连流行着一句话:“听筱麻红的唱,看王金香的浪。”
民国十九年( 1930 )
本年,南孙班的部分演员到唐山演出。孙凤鸣之女孙文淑为主演,钰灵芝(原名高秀潘)曾搭班演出。后来,她回忆说:“我那年十六七岁,是冬天到的唐山。当时唐山还只打子儿,就是每场戏唱个段落后,下舞台到观众席要小钱。我们在唐山搭南孙家班演出。我演《花为媒》,孙凤鸣的女儿孙文淑主演《杨三姐告状》。孙文淑唱得很好,天天满员。《杨三姐告状》这出戏很受欢迎,可我师傅(马虎亭)没这出戏,所以我不会。为了学会这出戏,我就傍孙文淑演杨二姐,边演边记。只几天就把杨三姐的主要唱词和重要节骨眼记住了。然后我重新主演《杨三姐告状》,结果天天满堂,打子儿的钱都用麻袋装。在唐山为了争观众,唱本和戏报上都印着我的戏装照片。
本年,“三架子”孙凤刚曾随锦州张金祥祥顺合班到大连,在三庆舞台(原称福西舞台)演出。
民国二十年( 1931 )
春节后,南孙班的筱麻红等到沈阳大观茶园演出。接着罗万盛、罗万全主理的共和班到沈阳公益舞台演出。
九·一八事变前,李金顺应沈阳中山大戏院邀请前来演出,未和欢众口味。这时,正在大观茶园演出的筱麻红把李金顺请到大观茶园,演出十多天,并主动给她当配角。结果,李金顺在大观茶园红了起来,票价卖到6块1张,挽回了面子,为此,李金顺十分感激筱麻红。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警世戏社解体。
11月,南孙班在辽阳大舞台演出,邀刘艳霞(原姓丁,艺名小客串)人班参加演出。她的打炮戏是《杜十娘》、《花为媒》。孙凤鸣、孙凤利看了她的演出,称她唱功好。孙凤利还教了刘艳霞《盗金砖》、《罗成叫关》、《孙继皋卖水》、《二度梅》等几出戏,还陪她演出了《杜十娘》,刘艳霞扮杜十娘,孙凤利扮孙富。
民国二十一年( 1932 )
春,孙凤利邀刘艳霞到大连中华舞台演出,获得成功,并使她更加走红,使当时很有名气的玉金香退避三舍,挪到大连寺儿沟演出。年末北孙班派崔永顺去营口接她到沈阳,在启新大戏院与北孙班联合演出二十多天。
本年,孙凤鸣与马虎亭将成兆才的剧本《孝感天》加以充实,改编(成只写了前半部),1932年在抚顺,由孙凤鸣夫人孙艳茹首演。
民国二十三年( 1934 )
7月后,南孙班在大连演出。这期间,芙蓉花去南孙班拜会了班中的老艺人,还与筱麻红等进行了交流。
民国二十四年( 1935 )
春,筱麻红应日本宝利公司邀请,到沈阳南市场宝利公司分号灌制唱片。
春末,筱麻红应宝利唱片公司邀请,第二次去日本东京灌制唱片。同去者有孙凤鸣(领队)、筱桃花( 打里子的旦角)、孙玉亭(小生)、姜四(大弦)、张庆(司鼓)、连山(二胡)、马大肚子(司锣)等20余人。灌制的唱片有《卖子孙贤》、《杜十娘》、《烈妇还阳》、《白玉楼画画》、《秦雪梅吊孝》、《盗金转》、《桃花庵》、《珍珠杉》 、《摔镜架》、《 悍妇传法》等戏的唱段。
6月3日,孙凤鸣带队从日本返回大连。后在新世界电影院演出。
民国二十四年( 1936 )
年初,孙凤鸣带南孙班去山东济南第三剧场演出,并在那里过的春节。正月十五因附近小戏园子燃放鞭炮引起火灾,影响了在该剧场的演出。于是,又去青岛五福剧场演出,在青岛期间,开花炮之女小开花炮出嫁,脱离了戏班。
3月,南孙班从青岛回到大连。
春,小开花炮嫁人后,孙玉亭、筱桂凤、筱麻红相继向孙凤鸣提出嫁人离班,未得到同意。
夏, 筱麻红、筱桂凤外逃,并与孙凤鸣打起官司,最后胜诉离班。筱麻红离班后,孙凤鸣又邀王金香、金玉霞、金美玉等加入南孙班,担任主演。这样,戏社的性质便由原来的科班变为业主班,同时,戏社也不再固守大连岐山小舞台这一“根据地”,而开始去各地流动演出。当然,孙凤鸣在带班流动演出时,并未放松小科班的建设,又办起了“丽”字辈小科班。主要有筱丽华、筱艳华、筱丽君、筱丽妹、筱丽娟等,还有没起名字的小银子、小宝、小华等。但由于缺少长驻的固,定场所濒于流动演出,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正规地办班了,故“丽”字辈未出现很有名气的演员。此外,南孙班还招收了一些临时进修的徒弟,如芙蓉花、金灵芝、朱宝霞、王金香、李桂蓉等。
王金香、筱金霞、李桂蓉等名角加入戏班,演出很火,南孙班开始从困境中走出。
年末,筱麻红重回南孙班。在商埠大舞台,她与郑鸿宾合演了《刘翠屏哭井》。筱麻红饰刘翠屏,郑鸿宾饰刘母,二人配合的珠联璧合。南孙班又兴旺起来。
民国二十六年( 1937 )
本年,1939年7月, 南孙班一直流动演出, 到过山东的烟台、青岛,辽宁的本溪、法库、昌图、沈阳等地。由于没有本班培养的主演,加之未聘到名演员,演出呈现走下坡路的趋势。
民国二十八年( 1939 )
8月,孙凤鸣带南孙班到沈阳,进人南市商埠大舞台,邀来名旦角郑鸿宾担任主演,后又接王金香、筱金霞、李桂蓉等名角加入戏班,使南孙班开始走出困境。
民国二十九年( 1940 )
端午节后,筱麻红与魏长春在长春市结婚。婚后他们在当地欢乐地剧场演出了二十多天。
秋,筱麻红随南孙班去立山、海城、盖平、大石桥等地演出。
民国三十年( 1941 )
春,南孙班再去本溪后山戏园子演出。在那里,筱麻红的养母筱兰英加入了南孙班。不久,南孙班又从本溪返回沈阳,仍在商埠大舞台演出。由于此时税种繁多,人心混乱,剧场上座率较低。为打破这种状况,孙凤鸣决定采用分包的办法进行演出。
夏,南孙班调整内部分工,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人由吴奎一率筱麻红等去辽北演出,一部分人由孙凤鸣带郑鸿宾等留在沈阳一带活动。
吴奎-带筱麻红先到了铁岭银州大戏院演出。上座率很高。后来他们自建了一个能容4000名观众的大席棚,场场爆满,收入非常可观。只是演员常受到日本人和兵痞流氓的骚扰。一次,女演员凌素娟在大席棚演出后被日本人侮辱,凌素娟打了那个日本人一个嘴巴。晚上,日本人趁机报复,防火烧了大席棚,烧死4个人,殃及半条街。由此南孙班被当局重罚,白演了三个月的戏才算了事。此后,戏班元气大伤。
10月,孙凤鸣带戏班去黑山、北镇等地演出。.
民国三十一年( 1942 )
年初,孙凤鸣在北镇借款1500元接收了曲连文戏班,并把戏班带到兴域,准备大干一场,再次振兴南孙班。为此,他又做出分包决定,让筱麻红带一部分人在沈阳第一商 场的小剧场演出,他带一部分人在辽南演出。 由于他的借款利息甚高,演出收入难能抵债,陷于窘境。孙凤鸣为此得了头痛病。
2月,孙凤鸣在辽宁兴城逝世,终年63岁。他去世后不久,一个在世间活动36年的极有影响的南孙班也随之解体。但它对评剧的创江和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是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本年,评剧老艺术家刘庆龙病逝于沈阳,享年59岁。
民国三十三年( 1944 )
评剧第一代女演员、孙凤鸣夫人孙艳茹在辽宁北镇病逝。享年不详。
民国三十五年( 1946 )
评剧创始人之一李春盛病逝,享年88岁。
民国三十八年( 1949 )
8月,评剧老艺人李义亭加人“再雯社(中国评剧院前身)”。
作者附记:囿于资料的短缺,本大事记写的还比较简略,并且只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本资料主要源自《中国戏曲志●河北卷》、《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王林主编《评戏在天津发展简史》、崔春昌《评剧奉天落子史》、胡沙《评剧简史》、王乃和《成兆才与评剧》、滦南县政协编《中国评剧之根》、唐山市戏曲志编辑部编《唐山市戏曲资料汇编》(二)、唐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唐山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唐山文史资料》第七辑、丰南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丰南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丰南史志资料选编》(三)等书籍(以上有的书为内部资料),特别是得益于崔春昌《评剧奉天落子史》一书尤多,在此,谨向以上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