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振斋
一、传统婚嫁礼俗
在传统的婚嫁礼俗中,传统婚聘是有一定程序的。古来就有传统婚聘程序“大礼"之说。那就是纳采、问名、纳、纳征、订期、迎亲大礼。
解放前,中国盛行包办婚姻,年轻男女没有自主权。到当婚当嫁的时候,男家家长便会请媒人向物色好的门户对者提亲。“纳采"是传统婚聘程序“大礼''中的第一步,就是“纳其采择之礼"的意思,即男家请人向女家说明缔结婚姻的请求,相当于今日的所谓“说媒"、“提亲"。
纳采既准,接下来就是婚仪的第二步一问名。这就是请媒人持帖去问女方姓名及其年庚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请八字"。古人阴阳等信仰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一旦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解放以后,大多数地方,都把纳采、问名合为一次性进行。男女两家收到这种八字以后,有的要烧香供在神佛、祖先灵位前放三天。假如在这三天期间,家里发生吵架、失窃、摔坏东西及其他意想不到的突变事故,就都认为是不吉的凶光,那这门亲事就不必谈了,反之如果三天期间,男女双方家中都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事故,就被认为是出于神佛和祖先保佑,乃是大吉之光,这门婚事就可以继续谈下去。
我国传统的婚姻不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依据,而且也把“天神之光"做为依据。问名之后的工作,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考察双方缔结婚姻的可能性。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合婚,也就是说“批八字",是礼俗的第三步一纳吉。这时,男女双方都要找算命先生来“批八字"看看男女双方当事人相性、属相如何,如果相性好婚事可做,一项不好,婚事就告吹,就此拉到。
纳吉之后就是礼俗的第四步一纳征。纳征即男女双方缔婚之后,男家送聘礼给女家,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下彩礼"、“过大礼"。现时民间基本上没有这一说,而在农村则实行“相门户"或“蹬门坎",这时男家要宴请亲友,同时要丰盛款待女家宾客,表示两家结成秦晋之好。此后,男女双方都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婚姻的中止,要经过双方的协商或外人的调解。
纳征完结后,接下来就该迎娶过门了。而此前的准备工作就是礼俗的第五步一请期。所谓请期就是男家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请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就是现在人们说的“探话"、“下日子"、“送日子"。这时男家一般要送女家四色礼品。如:斗米、斗面、八斤酒、八斤肉等。占卜吉日良辰,民间一般来说“逢双不逢单",选双月双日。“双休日”当然这是不科学的,现在还流行着“节假日"较多。嫁娶月份一定不能犯男女双方的属相忌讳,否则“犯月”;迎亲、送亲的也不能犯属相的忌讳。
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经男女两家同意结婚日期之后,男方准备上门迎亲,在礼俗中这叫“迎亲”。
解放前后,民间婚礼多为三天,大典之前的一天,男方要组织人员及交通工具到女家搬运嫁妆,以便布置新房。搬时交通工具上常张贴“双喜"字,物品上也有红色吉祥剪纸。在嫁妆搬出女家和搬入男家时,有的还放鞭炮。中间的一天是迎亲日,迎来新娘后要拜堂合卺,这是正式的婚礼大典;次日回门。今天大多数的地方,也有在婚礼正日,从迎亲到回门只用一天完成的。这时指距离娘家不太远的。这是因为民间有句迷信话“暗暗摸生查哺(天黑回来,比较有生男的希望)”
女方在男方迎亲到来之前还要做很多的工作:
(1)挽面——“绞脸”。也有的地方叫“开面"、“开脸”。按照旧式风俗习惯,妇女除非结婚,绝对不可以剃掉脸上的汗毛。唯独在结婚的前夕,也就是在“上头戴髻"之前才能开始人生第一次“挽面",方法是由一名具有“挽面"经验的妇女,手拿一条坚韧的细线,用两手使线呈两角交叉状,紧贴在出嫁女子的脸部,然后用手一驰一张,就可以拔掉两部的茸毛,使脸部光彩明净。负责挽面的必须是“全靠人",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子女俱全的人。
(2)“上头戴髻”——“上盖头”。就是男女两家各选一个黄道吉日,分别在自宅同时举行“上头戴髻"。男方要坐在自宅正庭中央,面对神佛祖先的灵位,请一位“全靠人"从新郎后面给其梳三次头,然后再穿上结婚礼服,带上礼帽,祭拜神佛祖先。女方也要在同时举行“上头戴髻"的加冠礼,俗“蒙盖头"。女方的加冠礼要在自宅正庭中央面向外坐在一把椅子上,象征着女方即将离开娘家出嫁,所以才和男方采取相反的方向。女家也要请来一个“全靠人"给新娘梳好头,再插上象征女子成年的发簪。梳头插簪的仪式完了,再穿上结婚礼服,戴上“盖头",向神佛祖先祭拜后,还要给父母各敬上一杯茶,然后回闺房,静候男家的迎亲。现时,上述这些活动就没有了,而女方要在迎娶之前先沐浴,还要请化妆师给其美容化妆,女子出嫁由兄弟姐妹等送之,一般男女各两人,称之为男高宾,女高宾。
解放初期,亲迎都要在黄昏或凌晨。现在大多数都在午前。新郎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提前要备好花轿或马车,现在都流行用汽车。新娘的花车要披彩红放花篮,各个车上都要贴“双喜"红字和挂彩球,讲究一些的还要搞录象。到了女家要燃放鞭炮。女家听到娶亲的鞭炮声并不立即就迎进门来,而是将院门紧闭,这叫拦门。这时,便要娶亲人喊“开门、开门,别误吉时",女方隔着院门向外喊话,让娶亲人唱拦门喜歌,拦门到一定的时间;娶方才能进门,娶方要不会唱拦门喜歌,就得向院内撒放“红包”,这样才能放娶亲方进门,新郎进门要献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区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女家要设宴款待娶方。不过,这是纯粹礼节性的。宴后,新郎要把新娘背、抢到花车上,迎往家中。离别时,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这不犯忌讳,新娘哭哭啼啼上轿或上车,人们反而认为是大吉大利。据说,新娘哭得越响,娶家越有财。有的地方,娶亲的车、轿离开以后,娘家人要泼一盆水,表示女儿如泼出去的水。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的时候要绕着重路走,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另一家娶亲的,新郎要双方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宝财啦!”娶亲的回到男家时,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把喜轿或花车关在门外,俗称此为“憋性子”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些。喜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习俗。解放初期要有这些仪俗,现在基本上没有了。
(一)“跨马鞍”。喜轿落轿新郎新娘要跨过门前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这个仪俗的意思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平安安。还有的说“新人跨马鞍,一生得平安"
(二)撒谷豆。即在喜轿进门以后,撒谷、豆、草节等,用意是辟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 ,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在新娘下轿都撒花红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吧。
(三)“迈火盆”。跨过马鞍后,新郎新娘还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迈过,意思就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日子越过越红火。
(四)拜堂——就是“拜天地”。新娘人洞房之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那就是拜堂,俗称“拜天地"。行结婚大礼,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堂的仪俗较多,五彩缤纷。有的地区有所谓“拜人”,所拜的都是来客中放礼钱的诸如姑、姨、舅、叔、伯等,只要比新郎辈分大或同辈年龄大的,都要受拜。拜人时,司仪按预先拟好的礼单唱名,然后由接礼的找所唱者接礼,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礼。
(五)进洞房。新郎新娘人洞房后,仪俗也是一系列的。诸如:“做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屋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撒帐",这项仪俗是指亲朋在新人人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向合欢床上,一般常见的是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吃“子孙饺子"的仪俗。旧时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做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或者干脆饺子煮得到半生不熟。吃饺子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也可让新娘自己说“生"。“讨口彩"是生孩子的吉兆。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来吃。
拜堂以后,男家便是大宴客。婚宴自然有极多讲究,比如坐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以此营造气氛,抒发情感。新郎新娘坐于首席,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奉陪,吃馒头表示“满口福",吃丸子表示“团圆"“圆圆满满",饭尖、菜尖还要让给新郎吃。
晚上流行“闹洞房"。闹洞房逗乐之外,还有其他的意义。诸如把洞房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旧时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并不熟悉,闹洞房能够让他们丢掉生涩之感;闹洞房还可以使亲友熟识起来,显示家庭的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邻里间的和睦。俗语说:“新婚三日无大小。”就是说,新婚未过三天,都可以找新娘子逗笑、戏耍。在这时候,姐夫与小舅子、小姨子之间,长嫂与小叔子、小姑子之间,这种关系更为随便,可以嬉笑逗骂,不能变脸、恼怒。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过后,人际关系以及婚嫁双方的生活又正常起来。
婚典后的礼仪,不容忽视,其中突出的仪俗是熟识姻亲双方的家族。传统婚礼的此类仪俗有成妇、成婿、认大小、试厨、回门等。
成婚只是完成了男女的结合,所以除了前述一系列的“成妻”,“成夫”仪式外,还要举行“成妇"、“成婿"礼。古来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拜见丈夫家的尊长,还要新郎带新娘一起到祖坟烧纸供祭。
婚嫁之礼以男家为重,但女家也要庆贺一番。“回门”仪俗及“成婿”的存在就是证明。回门也就是婚典的第二天或第四天,当然现在也有当天回门的,新郎新娘回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宾客。照例这天女家的亲友们也要戏耍新郎,热闹一番。新郎也要象新娘在男家认大小一样,在这里也叫拜尊长,认认大小。回娘家“作客"也有在婚后第九天的,这是人们常说的“十天九住",最迟是一个月或六个月。普通都是一个月左右。回娘家是由娘家弟弟和妹妹迎接。陪着姐姐姐夫一起回娘家,因此特别叫作“双人返”。时间长了也有娘家老父亲接闺女回家的,俗称“会亲家”
二、现代婚嫁礼俗
1.选择婚期。
结婚是人生中的大事,选择婚期,过去人们称为“择日”,即商定结婚的日期。由于受传统婚嫁礼俗的影响,有的人把选择婚期理解为什么“黄道吉日"或什么“逢双不逢单”等等,这都是不科学的。一般来说选择婚期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看婚前检查结果,每对青年结婚前都应进行体检,了解双方的健康状况。检查中无异常择日结婚。
(2)看女方月经期。选择婚期应避开女方的月经期,最好选择在下一次月经未潮前的一周内结婚,因为这段时期为安全期,可以避免结婚当月怀孕,有利于优生优育。
(3)看时节。一般来说节假日或农闲季节结婚比较事宜。
(4)婚期一般应选在春秋或冬天。春天生机勃发;秋天金风送爽,都是结婚的佳时。
(5)考虑工作任务是否繁重,婚期最好挑选一个工作较轻松的日子,使婚礼举行得从容些,甚至还可以有一个短期的蜜月旅行。
2.结婚礼仪
婚礼,主要是指为庆贺婚姻关系的确立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婚礼毕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举行适当的婚礼是合情合理的,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是受社会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的。具体地说,婚礼同人们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素质、道德教养、社会责任感、风俗习惯、家庭环境、个人职业、经济收人以及社会风气等各种因素有关。
仪式应是健康的、高雅的,烘托出婚礼快乐、热闹的气氛,给人增添无限喜悦之情,实质是在一种庄严、神圣、幸福、愉快的气氛中,向新朋好友宣布婚姻关系的确立。不管举行什么形式的婚礼,都必须本着文明、健康、节俭和力所能及的原则,反对铺张浪费。那种讲排场、摆阔气、大肆挥霍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现代婚礼仪式逐渐趋向文明、简朴、生动、活泼,形式呈多样化。目前社会上通行的婚礼,大致有下列几种形式。
(1)家庭婚礼;(2)集体婚礼;(2)旅行婚礼;(4)舞会婚礼。
三、传统丧葬礼俗
旧时办丧事有报丧、告祖、祭奠、出殡、送葬等程序。并有做“道场"、唱“夜歌"以及孝家披麻带孝、下跪下拜等习俗。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火葬,只有在农村火化后还有搞土葬的,葬礼偶有见之。下面按整个丧事的操办作如下分叙。
1.丧之礼俗。
(1)临终。
病重临危之时,要为死者剃须剃发穿寿衣。称“张穿”,也就是“套衫"的礼仪。古时有贵贱之别,现时没有这个说道。统一购买寿衣。不过男女有别就是了。“套衫”有的地方叫穿“装裹”。
“套衫”之后,则要将死者由卧房移至中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称“搬铺”,也叫“搭床”。我国民间习俗认为,凡人享有50岁以上因老、病而死的,凡男女成人,有配偶子嗣谓之寿终称之为“喜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喜事”。而依古礼,男移正寝,女移内寝。男移正庭右侧,女移左侧。移至正庭,认为死者能在家中最好的地方死得安宁。未成年者夭折,虽不移正庭,也要移至床前地上,家有长辈亦不能移至正庭而移侧屋,接下来就是“初哭”。在确认亲人已经去世的时候爆发性地哭。有的地方有给死者袖内手中放小面饼(俗称“打狗饼")、纸钱(俗称“买路钱")的,饼是去冥府的路给拦路的狗吃的,钱给拦路鬼。另外,俗说去冥府的路上要渡河、过桥、都用得着钱。
“报丧"指丧家向亲戚朋友邻里等报告死讯、丧期、葬期。报丧的形式有口头的,也有讣文的,还有用电话通告的。无论是至亲还是好友,接到讣告以后,都要及时地赶到丧家参加丧葬活动。
接下来是“成服",也就是穿孝、戴孝。旧时的穿孝、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礼制,不允许有所差错,所以叫“尊礼成服”。
成服最基本的“礼”,即传统的所谓五服制度。“五服"之制是我国周秦时代就基本定型的丧服制度。这种制度不仅见于丧葬,也是亲族关系远近亲疏的标志,与礼仪规制或实际的权利、义务关系多有联系。就丧礼而言,它规定了何种关系应该属哪一服,这一服应该穿什么样的丧服,服丧多长时间。相反,见到所着丧服,也就能知道服丧者与死者之间关系的远近亲疏,并且大略推知服丧人相互间的关系。
(2)装殓。
装殓是指把死者装裹,放人棺木。古礼装殓分大殓、小殓。三日小殓,五日大殓,或次日小殓,三日大殓。大多临终时穿好寿衣,次日便装殓人棺,装殓前,事先火化,火化回来才装殓。
(3)发引。
丧礼的前述一系列仪程以后,渐进尾声明即发引、下葬了。其步骤是首先装“馅食罐",就是把最后一次祭奠的饭食装到罐中出殡时由大媳妇抱着,最后埋在棺材的前头。接下来是转棺出山即将棺木移出门外出殡。出殡之前,先要吊祭辞灵。发引起杠的时刻,还有两个仪注。一个是把死者生前所用的枕头抓开,放在棺木上;另一个仪注是“摔盆",即把灵前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摔碎。这盆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摔盆的应该是死者的长子或长孙,即遗产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如果无儿无孙,由别人来摔盆,这一仪俗就要把摔盆者和死者的关系陡然拉近,确立起财产继承关系来。摔盆讲究一次摔破,越碎越好,俗说这盆是死者的锅,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瓦盆一摔,就如一声号令。杠夫迅速起杠,摔盆者扛起魂幡,驾灵而走。
(4)居丧。
居丧的基础是考与亲情,即孝子们在其亲人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节制其生活的许多方面,以表示对已亡人的哀悼、思念。传统的观念是:小孩子出生后三年不离母亲的怀抱,时刻都要父母的呵护、照料,因此,父母亡故后,儿子应该还报三年。实际上,没有居丧三年的,最长的也只有四个月,在这期间孝子们也不准穿新衣服;不得剃头、洗头、梳头,忌夫妻同床,不能举办婚事。停止一切社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