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火匠人及其铸钟技术
孟甫亭
        清咸丰、同治年间,今丰南区大新庄镇小河各庄有一位以铸钟为业的金火匠人,他原名孟复光,号昌祜。祜兄弟三人,青少年时与其共读经书。其兄昌言及弟昌第皆应试中举,唯有祜屡试不第,虽弃文学艺,因其刻苦勤奋,务实求精,终成为名噪一时的民间铸钟名匠,自称金火匠人,且必刻钟于其上。金火匠人所铸之钟重千斤。他雇用揽头数人,奔走四方,招揽生意,洽谈业务,每次开火铸钟,皆按所承揽业务多寡决定铸钟多少,多者,有一次铸十口以上的。
        古代铸钟生产工具异常简陋。金火匠人仅以家宅为作坊,然没有永久性熔铁炉,每次开火前,皆须依铸钟数额决定熔铁多少而临时垒炉。
        熔铁炉用土坯垒成,内外抹泥,炉高依熔铁需要而定。炉之下方留圆形出水口,称瀹眼,堵塞瀹眼需用麦麸子蒸饽饽,蘸上黄米醋方可。炉垒好后,必要修筑钟胎,钟胎筑于地下,钟顶与地面平,金火匠人选好的地面上按钟口直径放尺画圆,用木夸夯突出内胎地面,然后按钟口直径、钟身高度在胎外挖出圆形沟漕,之后下沟修胎。钟胎修好后,须在胎外以钟瓦做皮。
        钟瓦是匠人用泥铸制而成,若干片瓦对好后就成钟的外形,钟瓦泥铸而不烧陶,因在钟瓦内面,匠人须雕刻上钟体花纹、钟饰图案及“金火匠人·孟”字样。钟胎与钟瓦之间,要根据钟体厚度用高粱秫秸瓢断成小段顶好,瓦夕卜用麻辫子盘好,然后用土埋实,在钟胎上端做出水口。然后从钟胎水口到熔炉瀹眼挖好水沟,作为灌注铁水的通道。
        清代民间土炉熔铁,缺乏鼓风的先进技术。金火匠人铸炉仍靠风箱,但它与普通风箱不同,其风箱称为鞴韦,说牛皮制成。风箱的拉手称为拐子,风箱拉杆两边相通,由八个人操作,每边四个人,一边推一边拉,交替进行。操作时,工人要齐喊号子,以使动作协调一致。
在铸钟开火前,金火匠人要安排供桌、香案,摆好供品,率全体工匠焚香跪拜熔炉祖师太上老君,祈祷祖师保佑开火成功,后要点草举火追鬼,之后,关门开火,同时工匠及观众要连喊“好火”、“好火”,以求吉利、平安。
        开火尤忌鞭子。匠人称鞭子为猴头,猴头头进火,则钟音哑,以此忌也。
        据传说,金火匠人铸钟技术之精湛,声誉传方圆二百多里。他所铸之钟,无砂眼,美观大方且钟声宏亮。凡他所铸之钟,均以吓“金火匠人·孟”为记。
        以落破文人敢于冲破封建传统之世俗,弃仕途以求技艺而自立,其勇气超乎寻常;求技艺而终于精,成一代名匠,其毅力亦超乎寻常。故以为士。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