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穿的手工布鞋
李俊胜
        我童年是穿着母亲做的手工布鞋长大的,现在穿上了气派的皮鞋、旅游鞋、休闲鞋,颇有些得意,母亲的布鞋也开始逐渐走出了我童年美好的记忆。
        小时侯,我常常在下雨天,看着母亲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几块,天放晴后,母亲就找块木板,把浆洗过的旧布块一层一层地用稀浆糊糊在木板上。根据做鞋的需要,有的糊两层,有的糊三层(一般做鞋底用的糊层,做帮用的糊两层),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鞋用的“夹纸”。这是做布鞋的第一道工序,称之为“打夹纸”。
        第二道工序是开鞋底、鞋帮,这时,母亲会从箱底翻出一大叠各式各样的鞋样,有父亲的、有爷爷奶奶的、有外公外婆的,还有姑姑和小姨的,当然更多的是我的。母亲把鞋样铺在大块“夹纸”上,照样裁好所需的鞋底、鞋帮的夹纸毛坯。再把各自的鞋底、鞋帮摆放整齐,查看对错,多废少补。
        第三道工序是粘鞋帮、鞋底。这粘鞋底当时还分“常穿的”、“省穿的”两种粘法。“常穿的”比较简单,就是把鞋底毛坯夹纸比齐三层或四层粘在一起, 再用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纤边而成常穿鞋底。这样的鞋底叫毛边鞋底。省穿鞋的鞋底粘法就费点事了,得把先裁好的鞋底夹纸毛坯,周围边沿用白棉布条包好(包边白布条的宽度为一寸宽分三等份)。然后,再把这包边的鞋底毛坏三层比齐粘在一起,上下用白棉布盖面才成省穿鞋底。这样的鞋底当时叫它“白千层底”。
        粘鞋帮的布料也分“常穿的”、“省穿的" 两种,“ 常穿的”布鞋面在建国初期,一般都用家织的土布,当时称“大粗布”黑鞋面。“省穿鞋” 黑冲服呢或礼服呢等高级的面料。当把鞋帮粘好后,鞋帮的里口和外边包好,用针线细细地纤好。里鞋口用黑布条呢,外边用白布条。在做鞋口中开始分两种,尖口的、圆口的,以后又发展了两种,方口的和松紧口的。
        第四道工序是纳鞋底。纳鞋底是用线绳把鞋底一针一针有规律的缝好,根据鞋底的耐磨程度大体分两种纳法。一是由前尖至后跟,一行一行地纳,针角儿尤如小蚂蚁,缝纳的错落有致,密而不乱,看起来横竖成行。二是由外到里一圈圈地象跑道式纳法,这样纳法不耐磨,多用于“省穿鞋”。纳一双我穿的鞋底,妈妈得用两天的时间,可费工夫啦。
        最后一道工序是把鞋底和鞋帮绱在一起,一双新鞋就做好了,妈妈给我做一双鞋,打“夹纸”准备阶段的时间不算,快着也得用三整天时间。怪不得现在市场买一双手工布鞋得上百元。
        当过年过节,穿上妈妈给做的“省穿鞋” 时,白白的鞋底,黑黑的鞋帮,鞋面不事雕琢,不加修饰,如此黑白相间,充满个性与灵气。更重要的是,穿在脚上特别抱脚、软和,走起路来真是健步如飞,美极啦。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