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绍华
解放前,唐坊东双港村是个佃户村,百分之九十的土地都是天津一个姓宋的庄子地,每年收下的粮食村民们除去交租外,所剩无几,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1948年12月12日我们解放了,1949年开始搞土地改革,真是霹雳一声春雷,来了英明的共产党。赶走了地主和老财,农民当家作了主人。1949年,双港村在土改工作组的主持下,建立了党支部,为了活跃文化生活,以党支部书记侯延田为首筹建起业余皮影剧社、没有资金大家凑,自己买驴皮自己雕刻影人,不会演唱找老师教唱。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1951年,这个业余皮影剧社就正式建成了。一到深秋冬季,地里庄稼收割完毕,农闲了,这个业余皮影剧社就开始唱皮影,用大眼车(铁瓦车)和木檩板子等搭上影台,每到晚上就开锣唱影,用白布做成影窗户,灯光是用煤油灯七八个亮子。文武场齐备,乐器有锣、鼓、钹、镲、板、四弦琴、二胡、唢呐等。皮影戏和其它剧种差不多,影人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臣武将等,是按照古装戏雕刻成。道具也是桌椅公案金銮殿元帅帐,兵器为刀枪剑戟斧钺钩等,都是用驴皮雕成。演唱角色也是按生、旦、净、末、丑划分行当,生行分小生、胡生、老生,老生叫唱髯;旦行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净行就是大花脸,也叫唱大,旦行也叫唱小;丑行分文丑、武丑。唱本也就是影卷,有的是成本大套,如《薛礼征东》、《秦英征西》、《包公案》、《施公案》、《五峰会》,也有短剧叫单枝,如《砸銮驾》等。因为煤油灯比较暗,必须把小字的影卷,用墨笔抄成大字影卷,说唱者记不着词就得一边看卷一边唱,大字好看以免唱错,唱影戏是耍影人的和唱影的要分着,前边耍哪个角色,后边演唱者就唱哪个角色,而且必须配合默契,唱出做派来,耍影人的就要演出做派来,不能含糊。前面耍影人的叫耍线。耍线分上线和下线,演员(影人)一出场叫上线,人场叫下线,必须要两个人耍。管文试场的,一个人同时掌握着几种乐器,这个人又叫撩哄子,因为是本村成立的皮影戏剧社,演员也都是以本村演员为主,有时候也聘请外村演员来唱,如新河庄的、蒲子泊的、义合庄的,也都来过。我记得我们本村唱小的有支部书记侯延田,还有侯荣贵;唱大的有侯云风、齐汝贵;唱老生的也就是唱髯的,有董绍有、侯延明、董晓田,唱丑的有董洪彬等。耍上线的有么文斌,耍下线的有董允。耍上线的每天负责“律影卷"就是明天唱那段,都有那位出场,提前就把影人安排好,该谁出场,伸手就拿来,不能耽误。演唱者也要提前律影卷,免得到时唱错。
我村这个业余皮影剧社是以支部书记侯延田为主操持建起来的,坚持了二十多年。有了这个业余皮影剧社,就显得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好多了。每逢节假日或冬季闲暇时候,就开锣唱,群众一听说村子要唱影,大人小孩都欢欣鼓舞,提前向四邻宣传转告,一开台锣声一响,四外八庄群众都来我村看影,我村各家各户有的接闺女叫媳妇,来村看皮影戏很热闹。当然,现在的农村生活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了,我村有电影机一部,各户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有的户有两三台彩电,VCD、DVD差不多户户都有,电视台播的祖国各地方戏曲,各大剧种多么精彩的剧目都有,丰富多彩。
现在,我村组建皮影戏的这部分人,除少数人还健在外,大部都已做古,但是这项文化史还是不能忘记的。
1948年12月12日我们解放了,1949年开始搞土地改革,真是霹雳一声春雷,来了英明的共产党。赶走了地主和老财,农民当家作了主人。1949年,双港村在土改工作组的主持下,建立了党支部,为了活跃文化生活,以党支部书记侯延田为首筹建起业余皮影剧社、没有资金大家凑,自己买驴皮自己雕刻影人,不会演唱找老师教唱。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1951年,这个业余皮影剧社就正式建成了。一到深秋冬季,地里庄稼收割完毕,农闲了,这个业余皮影剧社就开始唱皮影,用大眼车(铁瓦车)和木檩板子等搭上影台,每到晚上就开锣唱影,用白布做成影窗户,灯光是用煤油灯七八个亮子。文武场齐备,乐器有锣、鼓、钹、镲、板、四弦琴、二胡、唢呐等。皮影戏和其它剧种差不多,影人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臣武将等,是按照古装戏雕刻成。道具也是桌椅公案金銮殿元帅帐,兵器为刀枪剑戟斧钺钩等,都是用驴皮雕成。演唱角色也是按生、旦、净、末、丑划分行当,生行分小生、胡生、老生,老生叫唱髯;旦行分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净行就是大花脸,也叫唱大,旦行也叫唱小;丑行分文丑、武丑。唱本也就是影卷,有的是成本大套,如《薛礼征东》、《秦英征西》、《包公案》、《施公案》、《五峰会》,也有短剧叫单枝,如《砸銮驾》等。因为煤油灯比较暗,必须把小字的影卷,用墨笔抄成大字影卷,说唱者记不着词就得一边看卷一边唱,大字好看以免唱错,唱影戏是耍影人的和唱影的要分着,前边耍哪个角色,后边演唱者就唱哪个角色,而且必须配合默契,唱出做派来,耍影人的就要演出做派来,不能含糊。前面耍影人的叫耍线。耍线分上线和下线,演员(影人)一出场叫上线,人场叫下线,必须要两个人耍。管文试场的,一个人同时掌握着几种乐器,这个人又叫撩哄子,因为是本村成立的皮影戏剧社,演员也都是以本村演员为主,有时候也聘请外村演员来唱,如新河庄的、蒲子泊的、义合庄的,也都来过。我记得我们本村唱小的有支部书记侯延田,还有侯荣贵;唱大的有侯云风、齐汝贵;唱老生的也就是唱髯的,有董绍有、侯延明、董晓田,唱丑的有董洪彬等。耍上线的有么文斌,耍下线的有董允。耍上线的每天负责“律影卷"就是明天唱那段,都有那位出场,提前就把影人安排好,该谁出场,伸手就拿来,不能耽误。演唱者也要提前律影卷,免得到时唱错。
我村这个业余皮影剧社是以支部书记侯延田为主操持建起来的,坚持了二十多年。有了这个业余皮影剧社,就显得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好多了。每逢节假日或冬季闲暇时候,就开锣唱,群众一听说村子要唱影,大人小孩都欢欣鼓舞,提前向四邻宣传转告,一开台锣声一响,四外八庄群众都来我村看影,我村各家各户有的接闺女叫媳妇,来村看皮影戏很热闹。当然,现在的农村生活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了,我村有电影机一部,各户彩色电视机基本普及,有的户有两三台彩电,VCD、DVD差不多户户都有,电视台播的祖国各地方戏曲,各大剧种多么精彩的剧目都有,丰富多彩。
现在,我村组建皮影戏的这部分人,除少数人还健在外,大部都已做古,但是这项文化史还是不能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