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南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李继隆
        丰南地处陡河、沙河下游,平畴沃野,钟灵毓秀。早在辽金时期经济就很发达,大长春一带辽金时期曾建皇帝行,金代,四王庄出了一个王信,因对金王朝的建立功勋卓著,被封为开国侯。元末明初由于长期战乱,境内人民死伤八九成,一片废墟。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以后,便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
        今丰南境内90%以上的居民均为明朝永乐年间的移民。虽然大多数家谱都说迁自山东枣林庄,实际上来自江苏、安徽、江西、湖广、山东、山西诸省,也有来自我省中南部地区的。因为枣林庄是移民点,各地移民都到那里领取凭证,因年代久远,故误认为迁自枣林庄。
大量的移民,实际上起到了各地经济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作用。大大促进了丰南境内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出现了许多名门望族,比较突出的为董各庄董氏家族,宋家营郑氏家族,安机寨高氏家族,稻地田氏家族,西纪各庄裴氏家族,博乐韩氏家族,小集李氏家族等等。
        一、董各庄董氏家族
        董各庄董氏家族,系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迁自中山(今正定县一带),到明朝末年已成了名门望族,从明朝天启四年(1624)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董氏家族出了10名进士、40名举人、10名拔贡、404名秀才。天启、崇祯、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9个皇帝封赠董氏家族官爵的诰命、敕命(即圣旨)55道。计封董氏官爵58人,一至二品的官员4名,其中镇国将军、明威将军各1人,还有台湾总兵1人。六品以上的(知州以上)17人。他们的妻室诰封为夫人(一二品)的8人,淑人(三品)6人,恭人(四品)14人,宜人(五品)10人,安人(六品)7人,孺人(七品以下)26人。董家与丰润的名门望族关系密切,丰润曹雪芹家族的姑奶奶是董氏家族的媳妇。清光绪《丰润县志》有《曹节妇传》。董家的姑娘是丰润大齐坨左都御使张佩伦、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张人骏的祖母。《董氏家谱》就是张人骏给写的序。被封赠的官员中,最突出的当为董果和董榕。
        董果,字毅千,生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武进士,授三等侍卫、甘肃游击、荆州参将,董果深谙兵法,武艺超群。乾隆三十七年(1772),聚居在四川大小金川的藏族土司僧格桑发动叛乱,分裂国家,董果跟随大将军阿桂参加了4年平叛,经过10余战,屡战屡胜,生擒匪首,当时人们以北宋名将杨业与董果相比,称董果为“今之杨无敌"。由于叛乱得到了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也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因董果战功显赫,乾隆四十二年(1777),调任他为台湾挂印总兵(正二品),所谓挂印总兵,就是既管理军事,又管行政。到任以后,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加紧训练将士,又清理财政,整顿吏治。任内3年,东南海疆的防卫得到加强。董果又亲手绘制台湾全境图及军事要塞图,一直保存于董氏祠堂。“文化大革命"视其为“四旧",被抄查,不知去向,实在令人痛惜,可见“文革"的严重破坏性。董榕,字岩恒,生于康熙年间。乾隆元年(1736)取得拔贡资格,赴京参加廷试,名列第一名。历任河南济源、新野县令,郑州、许州、知州,金华、南昌、九江知府,赣宁兵备道等职。
        任金华知府期间,当地有重男轻女溺女婴的陋习。董榕到任后,严令禁止,并规定生女孩者奖粮3石,溺女婴者列人“莠民册"(不是良民)。在九江任知府期间,他捐献俸银,建“濂溪书院",大力发展教育,他自己也著书立说,生著作颇多,有《周子全书》、《庚阳集》、《阳诗集》、《繁露楼诗》。还写了个剧本《芝龛记》,此剧记述了明代女将秦良玉、沈云英抗击外敌、立功受奖的故事。近代著名的女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对此剧本评价很高,并题诗赞颂:“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
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董榕制定奖励生女婴的政策,为女英雄树碑立传,这是很了不起的,尤其是在封建官吏中更属风毛麟角。
        二、安机寨的高氏家族
        高氏家族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湖北德安府安陆县迁到安机寨。从明朝万历十年(巧89),高第中进士开始发迹,到清末,高家出过3名进士,4名举人,5名秀才。官到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的1人,五品至七品的官员3人,其中知府1人,千总1人,七品以下官员5人。有万历、崇祯、康熙三个皇帝封赠高家官爵的诰命、敕命(圣旨)4道,封赠高氏官爵5人,有兵部尚书1人,兵部尚书高第的祖父、父亲也因孙、子贵被封为兵部尚书荣誉头衔。高氏家族中影响最大的就是高第及其高显臣。
        高第,生于明嘉靖末年,万历十年0589)进士,卒于明末清初,初任临颍县令,以为政清廉、洞察民情而闻名。明代规定:地方官员征收赋税有一定数额的税银归地方官所有,名为“耗羡",又名“养廉银"。高第考虑到国库空虚,分文不取,原数上缴。又逢临颍县水旱灾害连年,他开仓赈济,设粥场,发衣服,送汤药,救活百姓无数。
        天启元年(1621),高第任湖广布政使司参政(主管一省的民政、人事)。宦官杜进忠等主管湖广税收,对百姓横征暴敛,贪赃枉法,高第将其撤职查办,深得民心。不久升陕西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天启五年(1625)为兵部尚书。此时,宦官魏忠贤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残害忠良。左副都御史杨连和左佥御史左光斗是忠良之臣,与魏忠贤进行了坚决斗争,魏忠贤肆意将二人逮捕,施尽酷刑。高第甚为不平,在天启皇帝面前陈说宦官专权的危害,极力为杨连和左光斗开脱。魏忠贤身为九千岁,皇帝对他言听计从,当他得知高第与他作对后,非常气恼,谗言天启皇帝斥责高第。正在此时蓟辽总兵孙承宗被免职,后金(清)努尔哈赤加紧进攻。为了清除异己,魏忠贤在皇帝面前奏本,让高第接替孙承宗为蓟辽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时特设经略,职位高于总督,为一品官)。高第乃一介书生,不懂军事,到任后以关外不可守为由,不听主战派袁崇焕等人的苦苦相劝,搞所谓的“坚壁清野",拆除锦州、大凌河前沿阵地的工事,放弃40座大小城池,撤兵关内。魏忠贤的党羽崔呈秀弹劾高第畏敌撤退,被免职。
        崇祯元年(1628),铲除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高第官复原职,二年(1639),因有人参奏他怯敌弃城的事实,又被免职。十二年(1639)回归故里,面壁著书,著有《太极良知》、《抚云书稿》、《簌真》(诗集)等。
        高第有六个儿子,长子向臣为廪生(秀才)。次子应臣为庠生(秀才),任户部官生(相当于民政部工作人员)。子辅臣,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任范县县令。四子灿臣,贡生,未作官。五子翼臣,举人,官至湖广按察使、布政使一品,一省之长)。六子显臣,举人,云南府知府。
        高第的孙子士麟、士爽、士鹫、士羲都是秀才,有两名任过知县。
        高第的子孙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六子高显臣。
        高显臣,顺治年间曾任过知县、知州,康熙十年(1671)任云南知府。此时,被封为平西王的吴三桂镇守云南,手握重兵,形成割据势力。康熙皇帝为加强国家统一实行撤藩。吴三桂面对兵权被削弱极度不满,于康熙十二年(1673)举兵叛乱,自称周王。云南的大批官员慑于吴三桂的淫威都顺从了他,独高显臣不服,吴三桂传他进府,以高官厚禄诱使高显臣投降,高显臣严词拒绝,并说:“我没什么德能,不称职,请求辞职还乡。”吴三桂大怒:“你不接受给你的职务,生死就在眼前。”高显臣要求速死,吴三桂说:“你要求速死,没那么容易,我要让你慢慢慢地死"。于是将高显臣带上镣铐投人监狱。以后从监狱带至大街,重责四十大棍。并将他发配到洱海(在云南大理一带),学苏武牧羊。期间,吴三桂屡派人诱降,高显臣乃至死不从。康熙十四年(1675)七月十三日,因棒疮复发,吴三桂又派人威逼,高显臣无计可施,乃焚香面向京城跪拜,服毒自尽。其妻戈氏悬梁殉节,其女也同时受祸而死。康熙二十二年(1683)追封高显臣为太仆寺正卿。
        三、宋家营郑氏家族
        郑氏家族也是丰南的名门望族,因未找到郑氏族谱,其迁于何地不甚清楚。黄骅市志办郑树彬介绍,据盐山《郑氏家谱》(黄骅是新建市,原属盐山县),清康熙初年,盐山齐家务乡郑家庄郑氏一支迁至丰润县宋家营。盐山《郑氏家谱》记载,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至盐山齐家务乡郑家庄,查清光绪年《丰润县志》,在明代宋家营郑家无一名人,从清代乾隆年间郑源涛起开始发迹,他官至布政使、巡抚(一品,相当于省长,掌管一省的财政、军事、监察)。到清末,宋家营郑家出过进士2名,举人7名,秀才11人。
        郑家最出名的人物当属郑源涛,最高职务是巡抚,他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据光绪十七年0891)《丰润县志》记载,他为官清廉,体贴百姓,在任福建汀漳龙道台期间,下车伊始就清理了四百余件积案,百姓心悦诚服,去任时,百姓攀辕以送。任广东布政使期间,捐献俸禄修贡院(省科举考试的场所)。任山西布政使期间,银库无一亏损。任河南布政使期间,治理黄河,免除了沿河32县的欠款。可是在《清朝野史大观·清朝史料》卷三“郑源涛之案"中,郑源涛是一个贪赃枉法、买官鬻爵的贪官,他任湖南布政使期间,对派去的官员以无缺为名,勒索贿赂,视送礼多少而受任官职。一般都送万两白银,不送或少送礼品的总让候缺,少的等候半年十个月,多的到任满也不分配。如湘乡县知县授任7年,竟等6年零8个月,只上任4个月就任满了。湘潭县知县等候了5年还未分配。他的个人生活也极腐化,家中常年养两个戏班,争奇斗艳,昼夜不停。女儿结婚动用大船12只,旌旗耀彩,鼓乐喧天。他的非法行为虽然其上司有所察觉,但无可奈何,其原因就是他与和冲的关系密切。和是乾隆皇帝的宠臣,乾隆死后嘉庆登基不久就将和湘下狱,令其自尽,抄没了他的家产。因郑源涛是和的亲信,也被抄斩,至今本地还有“抄和湘带老郑"之说。
        除郑源涛以外,官最大的就属郑家麟,他于清嘉庆二十五年0845)中进士,曾作翰林院编修(七品,修国史)、江南道监察御史(六品,察纠州县与在京官署有无违法行为)、青州知府、安徽风颖兵备道(四品,掌管一道军民政务)、按察使司(三卩口,掌管一省司法)、光禄寺少卿(二口口,在朝中掌管宫廷事务)。
        郑倬,为安徽布政司经历(相当于省政府办公厅主任,四品),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攻下合肥,郑倬一家几十几口除一小孙外,全部死难。咸丰皇帝为表彰郑倬的所谓“忠烈'',封其孙世袭云骑尉(从七品)。
        郑锡敞,为郑倬胞侄,进士出身。咸丰年间曾任工部郎中(五品,相当于今中央建设部的工作人员),后升任甘肃省平庆泾道台(四品,掌管一道的军民政务),后升为布政使(二品)。
        另外还有郑僖,为广西候补同知(五品)。郑锡润,为安徽候补布政使司经历(四品)。郑锡攸,为两淮候补盐大使(七品,掌管盐务)。郑元奎为户部候补主事(六品)。郑书翔为候补县丞(八品,县令的助手)。
        四、稻地田氏家族
        稻地田家的前辈既读书,又经商,其发迹始于清末民初,较有影响的有田献章、田锦章、田建章、田绣章、田祖荫。
        田献章,字楷廷,人称田大人,生于清光绪初年,自幼读书练武,光绪二十一年(1895)考人开平武备学堂,光绪二十四年0898)毕业,因学业优异留校任教。以后调人京城,任贵胄学堂(王公大臣的子弟)教习,随之被委任为禁卫军第四标统带(相当于团长)。到宣统初年,升任为禁卫军军咨官(相当于参谋长)。他还八次跟随宣统皇帝的七叔载涛出使德、日、法等国。“中华民国"成立后,在国民军任陆军少将。后因年迈,解甲还乡。1935年,他参加了《滦县志》的编纂校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故于北京。田献章有二子,长子田金良,于宣统二年跟随其叔田锦章留学日本,归国后不久英年早逝。次子田金相,上海同济大学毕业。
        田锦章,字辅廷,称田二人。生于清光绪初年,“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毕业于保定武备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阎锡山、商震等国民党高级将领都称他为“老师",历任民国陆军中将,安徽省财政厅、民政厅秘书,安徽督军驻京办事处主任。上世纪20年代初,因军阀混乱,解职还乡。田锦章
        有二子,长子田金枢,次子田金桓均毕业于北京汇文高中。
        田建章,字立廷,为田献章之三弟,人称田三人。他目睹清末国势的危难,朝政之腐败,感到要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放眼世界,学习外国人先进科学文化,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于清宣统三年0911)赴日本留学,人东京高等师范英语科。“中华民国"三年0914)学成回国。因那时留学人员甚少,多处军政要员争相聘用,并以高官厚禄相许,都被他一一谢绝,执著地选择了不被人重视的教育工作。他开始在省教育厅,不久就安排任省立赵县中学校长。他不遗余力积极整顿校风,提倡科学民主,一时赵县中学名声大振,正当他大展宏图之际,竟积劳成疾,不幸病故,年仅35岁。直隶省(河北省的旧称)督军、省长为表彰他的业绩,特颁“有功教育"匾额一方。
        田建章生有二子,长子田金刚,民国二十年093D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法法律系,初在铁路供职,后到滦县志局参加编纂《滦县志》。
次子田金铭,抗日战争以前考人清华大学,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任地下支部书记,与姚依林为同学,并在同一支部。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田金铭毕业后一直在云南工作,曾任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长、省委副书记,1997年病故。
        田绣章,字荣廷,与田献章为堂兄弟,行伍出身,为阎锡山部下,曾任山西五临卫戍司令,第七师师长。
        田祖荫,字月亭,与田献章为堂兄弟,清朝末年开平武备学堂毕业,曾任过旅长。
        田建章与齐燮元是把兄弟,日本人侵华北以后,齐燮元当了汉奸,担任了伪华北临时政府的治安部总长,并任伪治安军司令。因为田氏兄弟是颇有影响的人物,齐燮元多次找田氏弟兄,以高官厚禄相引诱,让他们出山,田氏兄弟以年迈体弱为由,婉言拒绝,保持了民族气节。
        五、西纪各庄裴氏家族
        西纪各庄裴氏家族原只是耕读之家,谈不上名门望族,只是因为出了裴廷楹、裴文中父子而声名远播。
        裴廷楹字任卿,是举世闻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的父亲。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卒于1930年,清光绪十六年(1890),应永平府试,得中秀才。
        裴廷楹被称为“京东第一人",一是他第一个办了师范教育。清光绪二十六年(1898),朝廷在戊戌变法的冲击下,诏令全国废除科举,改旧式私塾为新式学堂。过去的私塾教师都是尊孔读经,教八股文章,废除科举后,都不知道新学如何教。此时,裴廷楹已有了八年教学改革的经验,为了培训教师,在本村创办了教师传习所,实际上就是一个私人办的新式教师培训班,是冀东师院教育的开端。二是裴廷楹于宣统元年(1909)以41岁年龄,第一个自掏腰包去天津师范学堂,专攻小学单级教法。三是裴廷楹还是一个革命者,宣统三年(1911)冬,为推翻清朝统治,清军新军二十镇(师)第七十九标(团)二营管带(营长)王金铭、一营管带施从云等发动了“滦州起义"裴廷楹多次奔走于天津、滦县之间,参与谋划。起义失败后,裴廷楹被清廷抓获,被判死刑,由于顺直咨议局及京东一带知名人士纷纷具保,陈说裴廷楹“精研教育新法",为“不可多得之才",“北方学子,实当赖之"风雨飘摇的直隶官府怕激起事变,才不得不将他释放。出狱后,从滦州起义失败教训中,他看到了唤起民众,开发民智的重要性。民国元年,滦县成立了师范讲习所,裴廷楹任所长,第一次把“国语文化"和“国音字母"引进了冀东。培养了第一代小学教师,“县内教育为之一振"。为探索新式小学教育的管理经验,他出任开平高等小学校长整整12年,他“苦心经营,人才辈出,声誉闻于远近"。
        他对成人教育进行了探索,在本村办起了“民众夜校'',吸收了20名女青年,在当时封建思想笼罩下,这是史无前例的。对农民业余教育他不仅在冀东是首屈一指的开拓者,即使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他办农民夜校,不但不收学员的任何费用,还为学员捐献图书,扶贫济难,倾家舍命,呕心沥血,7年如一日。因积劳成疾。1921年,骤得脑溢血而逝,终年63岁。
        裴廷楹逝世之后,“海内知交及乡党戚友",“或念施予之德,或感教诲之功,集资建立纪念碑于墓次,以永清芬"。其碑为汉白玉,高丈余。由族人裴绍撰写碑文,老同盟会会员、北大著名教授钱玄同(钱伟长之父)书丹。“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四旧"而推倒,现仍埋在西纪各庄村委会院内。
        裴文中(1904、1982)字明华,举世闻明的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博物馆处处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兼古人类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自然博物协会理事长、中国考古协会副理事长。1957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1979年联合全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史前学和原始学协会名誉常务理事。1982年被选为联合国第四纪联合会荣誉会员。
        裴文中因受其父教诲,自幼就树立了科学民主思想。1919年在滦县师范学习期间,就宣传鼓动师生罢课旅行,险遭开除学籍。1925年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又是北京大学声援平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斗争得组织者之一。
        1927年,裴文中大学地质系毕业,找不到工作,流落北京,穷困已极,在地质所所长翁文灏的帮助下,到周口店参加考古挖掘工作。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了行家里手。1929年,周口店的考古挖掘碰到了坚硬岩石,许多有名的专家认为石层下不会有什么化石,都纷纷离去,而裴文中却持相反观占坚持继续挖掘,并担任了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于12月2日终于发现了第一个中国猿人头盖骨,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揭开了人类学研究史上的重要一页,把人类历史推前了四五十万年,轰动了全世界。
        1935年,在著名的法国考古学家步目耶得一再邀请下,他到法国深造,荣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
        1937年11月,裴文中学成回国,任地质调查所技正兼周口店办事处主任。日本侵略者企图抢夺“北京猿人"化石标本,对他威胁、监视。不管敌人怎样猖狂,他总是说不知道。19年日本侵略者说他“私通八路",竟然将他逮捕,在审讯过程中他甚至和日本侵略者对打起来。
        裴文中不但是个考古学家,还同情人民,热爱桑梓。1947年裴文中的家乡一带,以王子林为首的反动派组织了反动地主武装(伙会),猖狂地向人民反攻倒算。裴文中十分气愤,写了《今日之乡村》一文,揭露了这伙反动派的行为,险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
        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加意气风发,不仅重视理论研究,更重视实地考察,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为考古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裴文中学识渊博,著述颇多,发表了论文专著150余篇部,有350余万字。他还精通文学,写了不少杂文、短篇小说,鲁迅称他是“文学界留不住的人"。
        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科学事业的崇高理想;为人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品格;生活俭朴、平易近人的作风;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六、博乐韩氏家族
        韩家博乐韩家也因出了一个榜眼(殿试第一为状元。第二为榜眼,第三为探花)而成了名门望族。
        韩榜眼,名字叫韩积善,家庭富足。韩积善自幼习武,臂力过人。清嘉庆七年(1802),考取武举,嘉庆十年(1805)殿试一甲第二名,钦点武榜眼,任御前二等侍卫,跟随皇帝左右。后任直隶宣化府游击(相当于营长)、张家口副将(相当于旅长、三品)。因韩积善排行老四,故乡里百姓称其为“韩四榜眼"。韩积善的父亲韩景武、祖父韩珂,因子孙贵而被皇帝诰封为“武翼都尉"(三品)。
        韩积善考中榜眼后,在其家乡韩家博乐建造榜眼府。榜眼府豪华气派,占地约6亩,分3个院落,每个院落前5排正房,所有院子都有厢房,前后相通,各院有角门相连,正院、东院、西院前边都有门楼,正院门楼既大又高,门上镶有两个匾额,一块是横匾,一块是竖匾,横匾在前,竖匾在后。横匾上书“榜眼及第",竖匾上书“御前侍卫府",门前两个石狮子和4杆大旗分为左右,上马石、下马石东西放置,显现八面威风。凡经过榜眼府的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后院有一个花园,有假山、养鱼池、种植树木和奇花异草、水榭凉亭,亭上置石桌、石登,还有东西两条跑马道,鱼池与陡河相通,6条水道布有小桥,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景色迷人。道光年间,陡河决口,将榜眼府冲毁。韩家到清末就已没落。
        七、小集李氏家族
        小集李氏家族于清同治年间因李兰芳娶了小集的滦州教谕(相当于教育局局长)王振名的女儿而迁至小集落户。
        李兰芳为前清秀才,不幸英年早逝,其妻王氏靠自己纺线织布,含辛茹苦地抚育两个儿子,结果两个儿子李大椿、李寿椿均考中秀才。李大椿之子李华甫,字扶实,才华出众,8岁时就能吟诗作赋,1922年以优异成绩考人滦县中学。1935年毕业于唐山交大,毕业后初期从事水利工程建筑工作,1939年在抚顺工学院、合肥工业大学任教。1958年调交通部,主持铁路、公路的勘测设计工作。在安徽,他参与了淮河大桥和温河大桥的设计,深得苏联专家的赞许。
        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诬为“走白专道路"和“反动学术权威"而遭到迫害,下放到安徽某农场劳动改造。直到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才平反昭雪回到北京。回京后虽已73岁高龄,仍发挥着余热。他义务培养中学英语教师数百人。1980年还应交通部之邀,参加了《中国公路交通史》的编纂工作。直至82岁仍笔耕不辍,并坚持每天上班,一次在上班途中惨遭车祸,以身殉职。
        李扶实结交了不少名人,原国民党华北“剿共"司令、起义后任国家水电部部长的傅作义是他的妻兄,1974年傅作义逝世后他做诗哀悼:“代马夜风我惭愧,飞龙破壁君成功。落花时节春归去,剩得杜鹃占占红他与前清末科探花商衍鎏关系密切,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研究书法,他祖母的墓志铭就是商探花亲笔撰文书写的,商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
        清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穌的孙子翁朝庆与李扶实是唐山交通大学同学,毕业后翁朝庆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教授,翁教授很佩服李扶实的才华,并为李扶实夭折的幼子写了墓志铭。
        (此文原刊于《河北地方志》2003年第4期)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