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碑记注释
越支场重立盐场碑记
越支场重立盐场碑记
元·徐世隆 撰 李继隆 注译
经考证,越支盐场的始建年代应在契丹(后称辽)天显年间即公元926——938年间。现存有元代的碑记。
《越支场重立盐场碑记》为徐世隆所撰。徐世隆(1207一1287年),字威卿,陈州西华(今河南淮阳)人。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刚满20岁就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县令。他父亲告诫他:“你少年得志,学问还没学好,不要急于做官,应多学知识,增长智慧,到30岁为官也不晚"。于是,徐世隆辞去县令,埋头读书。到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到山东东平府任书记(秘书)。蒙古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被任命为燕京路宣抚使(经过战争和灾害后,朝廷派出巡视安抚百姓的官员),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任翰林侍讲学士兼户部侍郎,至元七年(1270)任吏部尚书,至元十四年0277),任山东提刑按察使,至元十七年(1280)朝廷还想重用他,命他为翰林学士、集贤院学士(相当于顾问),他以年老辞谢,80岁而卒。
徐世隆,心胸开阔,喜欢结交朋友,愿扶困济贫,熟习历代的历吏典故,特别是精通法律,善于判决疑案。这篇碑记就是他任翰林侍讲学士兼户部侍郎期间写的,载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版《丰润县志》。
该碑文开头先记述了我国海盐生产的历史及盐业对国家兴旺发达所起的历史作用。简要介绍了幽州(今河北省)沿海一带生产海盐后,立即转人了对越支盐场兴衰的记述。虽然越支场在历史上有过辉煌,“所辖诸场,越支课居其半"。但到了元初,由于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灶民几乎出现了暴动,贫困到了极点。徐世隆作为元朝统治者中的一个高官,敢于鞭挞贪官污吏的贪婪和盐商对灶民的欺压,这是很了不起的,表现了作者对灶民的同情。
碑文的后半部分,赞颂了倪德政的敦厚廉平,倪德政于至元二年(1265)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任中都路转运使,兼管盐税事务,正是由于倪德政的廉政爱民,所以越支盐场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当然,由于历史局限和阶级的局限性,徐世隆也免不了对元朝最高统治者歌功颂德。
此篇碑文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文献,河北省境内(包括天津)曾有过24个盐场,这些盐场中只有三汊沽盐场和越支盐场有盐场碑,此碑不但为研究丰南的盐业历史提供了佐证,而且对研究河北、天津的盐业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有关越支盐场的建置年代,《元史》载为蒙古(元)大宗(窝阔台)八年(1235),可是,徐世隆写这篇盐场碑记的时间是至元八年(1271),距离越支场建场时间仅30年左右,碑记的名称是“越支场重立盐场碑记",从“重立"字看,决不是建场不足30年又“重立"。元没有统一以前在河北境内已建18个盐场,这些盐场中只有三汊沽盐场有碑记(三汊沽在天津大直沽),其碑的名称叫《三汊沽创立盐场旧碑》。此碑写于元至元五年(1268)由“创立"二字可看出这是新建的。碑文中有这样的记载:“燕京所辖,有县曰宝坻,芦台、越支畴昔之旧场也"。由此也充分说明越支场是旧场新建。那么,旧场建于何时呢?
据《辽史》载:契丹神册元年(916),唐(后唐)将周德威恃勇不修边备,太宗阿保机陷榆关,据平(少)、滦(州)之地人辽后,遂于永济务(今丰润城关)设榷盐院。
据清乾隆《丰润县志》,“大辽景州陈宫山鸡观寺碑文"载:“北依遵化,为前古养马之监,南邻永济,乃我朝煮盐之场"。加之,辽王朝习南法,奖励农桑盐铁,故形成了宋辽对峙期间北盐南调之势。同时,广设盐屯,寓兵于盐。况且与越支邻近的芦台场已于后唐同光三年(925)设立了盐场,所以辽廷设立越支盐场是很自然的事情。
碑文点校:
海上之国盐为宝,盖天地之富藏,邦家之巨产,民之所常食,不可缺者也。昔夙沙氏0),佐神农烹海水以食人(2),人始知味。厥后(3),帝王继作,因民所嗜,俾姿取之,而无笼榷之禁(4)。逮管子相齐(5),乃请桓公煮渠展之盐,征而积之,粜之梁、赵、宋、卫诸国,获成金无算(6)。权其轻重,以成霸业。由汉以来,废置不一。凡主国计者,必以《管子》0)致齐富强之书为言,时君多从之。岂非事之与古殊而度之倍百,与其加赋于民,孰若收山泽之利为便,盐之有官其以是欤(8)?幽州置盐,始见于后魏(9),历唐以迄辽金,地属京圻(10),生齿既繁,炊镬益众01)。尝设提举司于宝坻,秩视五品,以重其选(12)。所辖诸场,越支课居其半,特除管勾一员以莅之(13)。国初草创,盐政未立,任土之贡一付京官。时土豪张进辈被府檄(14),鸠遗民(巧)数十户,集越支之宋家营以居,复事煎造。聚落末成,京使己旁午06),令大偿巨价债缗,鞭笞逼急,田野为之骚然(17)。末几,以盐司隶征收课税所,众稍息肩。自鬻课之令行,提领诸路者,既自诡增倍,熔山爨海,搜罗殆尽(18)。其征输人官者须厚贿乃获归,且以所费取偿于其属。大抵用值十钱之物,尝估以当数十钱之属,而工本又稽时不给,给则克减,自是灶民困矣(19)。中统元年改分十道(20),宣抚为外台,悉革前弊,然禁甚严。下之估罔利者阴虐无告,民犹为病(21)。至元二年,诏以大中大夫礼部侍郎倪德政为中都路转运使提领税司事,答木丁同知使事(22),宝坻盐使崔岩臣副之。倪公敦厚廉平,且综财谷,稔知民苦(23)。计会同僚公议,凡场户人盐即给,仍纯支宝钞,不折诸物。其尤贫窭者,预贷工资以蜩之(24),存恤百姓。于是富者起,逋者还,乏者足,惰者勤,担者车,步者骑,侨者籍,秤量平,牒诉息,狱犴空(25)。倪公倡之,同僚和之,曾不三岁,盐课以盈,席袋山积,瓦庐相连,牛马蔽野,熙熙然(26),如在春台和气中。咸日:“自再立盐司以来,几五百年末有如今之安静无忧者也"耆老(27)翟安仁暨士人数百,众口一词,愿树监司石(28)以纪政绩。介故人曹君世杰来乞文。余谓人知监司之贤,不知相臣择监司之贤;人知相臣能择人之贤,又不知天子能择相臣之圣。上下惟各得其人,故能利人之病,富人之贫,乐人之乐,忧人之忧(29),使诸路监司皆能如倪公辈之心,将泽遍天下,又岂特越支一场而已哉!若是当有国家考绩之法,此不必谍谍(30)。特采取廉平安宁与人称颂者为之书。
注释:
(1)夙沙氏:《通志·三皇纪》载:炎帝神农时代其诸侯夙沙氏开始煮海为盐。夙沙氏为古夙沙国,居今之山东胶东一带。(2)烹海水以食人:食(四),在此作动词用,可释为,“使人吃"或“给人吃"。(3)厥后:厥(jué觉),其,之。(4)因民所嗜,俾恣取之,而无笼榷之禁:俾(b比),使;恣(姿),听任,任凭。榷(却),专卖。因为百姓都要吃盐,听任他们随便去制盐,而没有专卖关卡之禁。(5)逮管子相齐:逮,及、到。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县名,在安徽)人,春秋初期政治家。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相,尊称“仲父''。(6)无算:无法计算。0)管子:前一为人名,此为书名,相传为管仲所撰,实际是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全书共86篇,今存76篇。其中《轻重》等篇是中国古代阐述经济问题篇幅最多的著作,在生产、分配、交易、消费和财政方面均有所论述。(8)岂非:难道不。孰若:孰,那里;若,象,如孰若:那里象。欤:表反诘的语气词。(9)后魏:朝代名(386—556年)即南北朝时朔的北魏,又称元魏,因皇帝姓拓拔,又称“拓拔魏"。(10)京圻:圻(qi奇),即京畿。(11)生齿既繁,炊镬益众:生齿,指人口、家口。炊镬,炊,烧煮,镬(huo霍),古代的三足鼎,后来称锅。炊镬,指的是煮盐的锅。(12)尝设提举司于宝坻,秩视五品:尝,曾经。提举司,提举,官名,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立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如元代有医学提举、宝钞提举、盐课提举等名号,其官署称“司''。(13)所辖诸场,越支课居其半,特除管勾一员以莅之:课,国家规定数额征收赋税,如课税,又指赋税。管勾,元代的主管官职名。(14)(檄:xi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这里作征召讲。(15)鸠遗民:鸠(jiü究),聚集。(16)旁午:交错,纷繁。07)令大偿巨价债缗,鞭笞逼急,田野为之骚然:缗(min民),也作“緡",原意为穿钱的绳子,也指成串的钱。笞,鞭打,杖击。全句的意思是,令张进等赔偿所欠大量的债钱,并以鞭打逼迫甚急,盐场田野大为骚动。(18)自鬻课之令行,提领诸路者,既自诡增倍,熔爨山海,搜罗殆尽:鬻(yu玉),卖。路,宋、金、元地方区划名,宋金时为一级行政区划。元代也有路,但较宋金的路小,为二级行政区划,隶属于省,相当于州、府。爨(蹿),烧火煮饭,这里当煮讲。殆(di代),几乎。全句的意思是:自从官府下达税收命令以后,各路主管盐务的官员,私自加倍征收盐税,他们恨不得把山都熔化了,把海水都煮干了。把灶民所有东西都搜罗干净。(19)其征收人官者……自是灶民困矣:灶民向官府纳税时,还得贿赂他们才让回来,官府的一切费用都加在灶民身上。收灶民的盐,不给现钱,而是以实物换盐,给灶民十块钱的东西,就得收数十块钱的盐。收灶民的盐,迟迟不给工本费,就是有时给工本费,也一再克(20)中统元年(1260年),改分十道:中统,元朝忽必烈(元世祖)未统一中国前的年号。道,行政区划名,元朝没统一中国前,把全国合成了十道。元统一中国后,废除道,设省,省以下设“路"。(21)下之估罔利者,阴虐无告:估,商贩。罔,牟取。下边那些为了牟利的盐商,肆意侵害灶民也无人敢告发。(22)答木丁同知使事:答木丁,蒙古人名。同知,官职名,为副,如知府是正职,同知府事就是副职。(23)且练财谷,稔知民苦:稔(ren忍),熟悉。而且精通财务粮秣,了解百姓的疾苦。(24)其尤贫窭者预贷工资以蜩之:窭(ju句),贫寒。蜩(zhou周),周济,救济。提前支领工资,以表救济。(25)通者还:逋(bu不),逃亡。侨者籍:侨居这里的人也定居下来。牒诉息,告状的人没有了。狱犴空,犴(an案),牢,狱,与狱为同义词。(26)熙熙然:和平安乐的样子。(27)耆老:耆(qi奇),老,与老是同义词。耆老,是指德高望重的老人。(28)愿树监司石,石,就是碑。想为盐监司立碑。(29)故能利人之病,富人之贫,乐人之乐,忧人之忧:病,可解释为担忧,患苦。句子前边的利、富、乐、忧这几个字本都是形容词,在这里当动词用。这句话这样解释,革除人们的担忧,使贫人富足,为人之乐而乐,为人之忧而忧。(30)喋喋:形容说话多,如喋喋不休。
参考译文:
沿海的国家,盐就是宝物。因为它是大自然的宝藏,国家巨大的财产,百姓日常食用而不可缺少的东西。昔日,夙沙氏辅佐神农氏烹煮海水以制盐,用来给人们吃。从此人们才晓得了咸味。此后,帝王们延续此事,因人们需要食用,所以让人们随意取海水制盐,国家没有垄断专卖。到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时,他才请求齐桓公准许百姓把渠中引进的海水煮成盐,并征收堆积起来,卖给梁、赵、宋、卫诸国,所获金钱不可计算。这是经过权衡孰轻孰重之后而做的,从而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自从西汉以来,对盐实行专卖,时兴时废,措施不 一。凡是掌管国家大权的大臣,一定要以管仲使齐国富强的《管子》一书向君主讲言,当时的君主多听从照办。就盐的事来说,难道不是与古代相差悬殊吗?经反复考虑,与其向百姓加征赋税,哪如开发自然资源更为有利?盐业为国家专卖并设盐官,大概是从此开始吧!
幽州地区设立盐务管理机关,开始于后魏,经过唐朝而到辽、金。由于幽州之地属于京畿,人口的繁衍一天天多起来,从事煮盐的人也日益增加。曾经在宝坻县设立了管理盐务的官署,官员级别为五品,以表示对盐务管理的重视。所管辖的各盐场中,越支盐场的赋税,就占所有盐场的一半,因此,特任命一位管勾(官职名)去主管越支盐场。
元朝初年,百废待兴,盐政还没设立,地方的赋税都委托京城的官员征收。
当时,因盐场已荒废,官府征召土豪张进等人,让他召集数十户原盐场的灶民,在原越支场的宋家营居住,恢复盐业生产。盐堡还未建成,京城的使官纷纷而至,他们责令张进等灶民偿还所欠大量盐债,对灶民鞭打紧逼,盐场的灶民几乎发生骚乱。不久,把盐税征收机关归并人征收课税所,灶民们才稍为减轻了肩上的债务负担。自从盐税改为课税所征收的命令下达以后,管理诸路课税所的官员,以欺诈手段私自加倍征收盐税,恨不得把矿山都熔化,把海水都煮干,把灶民搜刮净尽。灶民向官府交盐纳税时还须贿赂他们才把盐收下让回来,而且官府所有的费用都归灶户负担。官府征盐不给货币,只给实物,大体上值十钱的实物,经常给估作数十钱,而且在计算盐价时,拖延时间,迟迟不给工本费,即使给也一再克扣,于是灶民贫困到了极点。
中统元年(1260),朝廷派大中大夫礼部侍郎倪德政为中都路转运使,主管盐税事务,派答木丁做他的副手,宝坻县的盐使崔岩臣辅助他们。倪德政老实厚道,为政清廉公平,熟悉钱粮的筹办事宜,深知灶民的苦难,召集所属官员商议决定:凡是盐场的灶民交纳盐立即付给现钱,不再折成实物。对那些特别贫困的灶户,可以用预贷工资的方法进行周济。由于实施了这些体贴关心灶民的措施,于是,灶民们富的多起来了,外逃的也回来了,贫困的也富足了,懒惰的变勤了,过去靠担挑运盐的换上了车,靠两条腿走路的换上了骑马。暂时侨居的人就地落户。秤量公平,打官司告状的没有了,监狱也空了。由于倪德政的倡导,同僚的配合,不到3年,盐税收人大增,盛满咸盐的席包麻袋堆积如山。灶民盖的房子户户相连,养的牛马布满田野。一片安乐祥和的景象,人们就像沫浴在和熙的春风之中。大家都说,自从再立盐政以来将近500年了,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人民安居乐业,而没有干扰。
霍安仁老人及盐场中数百人异口同声,要求为监司倪德政立碑,以记载他的政绩。他们介绍我的老朋友曹世杰来求我撰写碑文。我想:人们只知道监司的贤良,而不知道朝廷主管选择监司官员的贤能;人们只知道主管选择用人官员的贤能,又不知道皇上选择用人官员的圣明,从上到下都能各得其人,所以才能革除弊端,使贫穷者富足,为人民的欢乐而欢乐,为人们的忧愁而忧愁。假如各路监司都能有倪公这样的心,将会使恩泽遍布天下,又怎只越支一场呢?像这样的事情国家有考核官吏政绩的法规,这里不必多说。特地选择倪公他们清正廉平使百姓安宁和为众人称颂的事迹,为之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