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任卿先生纪念碑记
裴绍 撰   朱继经 注译
        裴任卿先生纪念碑原树在丰南区西纪各庄村委会院内,"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造反派推倒、砸碎,现仍埋于该村委会院内。裴任卿,本名裴廷楹(任卿为字),既是反清斗士、早期的革命者,又是冀东近代教育的奠基人,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的父亲。清同治七年( 1868 )生于滦州纪各庄(今属丰南区),自幼接受科举教育,“刻苦自励”。 清光绪十六年(1890)考中“州学生员” (俗称秀才)。后因家境贫寒,辍学教书。此时,西方的近代文明已传入中国,裴廷楹时刻关注世界大事,忧虑国运民生。他在教学实践中,深感当时的旧式教育内容陈腐、方法呆板、误国误民,因而尝试着改用新法向学生灌输新知识。
        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清廷在在戊戌变法的潮流中,提出改私塾为学堂,各省、道、府、州、县皆宜有学堂,京城、省会有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乡镇设启蒙学堂。光绪三十一年( 1905),清政府又明确提出了废除科举。一旦放下四书五经,八股策论,书该怎么教呢?教者学者都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时人称之为“士林惶惑”。而裴廷檻此时已有八年的教学改革经验,所以“独能应时务之需”。他大力提倡新学。当时滦州一-带的教师纷纷向裴廷楹讨教新学教法,有的来信,有的登门,有的随客旁听。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裴廷楹干脆在本村建立了一所“教习传习所”(当时称教师为教习)。这个传习所实际上是冀东第-一个私人创办的新式教师培训班,为冀东师范教育开了先河。
        裴廷楹在教育学生和培训教师的过程中,深感革新教育任重道远,光有实践经验不行,非系统钻研教育理论不可于是,宣统元年(1909),他41岁时仍前往天津师范学堂就读,专攻小学单级教授法,甘愿研究被权贵们嗤之以鼻的小学教育。他的执著追求,受到社会开明人士的敬重。学术上的长进,教学方面的成就,品德上的魅力,使裴廷楹以锐意教学改革而被推荐为顺直省咨议局议员。
        1912年初,裴廷楹因参与辛亥滦州起义的策划而被捕。被捕后受尽摧残,并被判为死刑。顺直咨议局及滦州、天津的各界知名人士得知裴廷楹被判死刑的消息后,纷纷具保,陈说裴廷楹深研新法教育,是“不可多得之才”,“北方学子, 实有赖之”。清政府迫于当时形势,恐激起重大事变,不得不将裴廷楹释放。
        滦州起义失败后,裴廷楹进一步看清了唤起民心,开发民智的紧迫性,提出“民智不开,共和难保也”!出狱以后,他辞去议员职务,回到滦州,就任滦州单级师范讲习所所长,为冀东各县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他引进了两种新的学问,一是讲授“国语文法”,摒弃了过去私塾教育中的“句读之学”,把语文教学引上了科学化道路;二是推行“国音字母”,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速度和效率。民国年间出版的《滦县志》曾有这样的记载:“经廷楹指导, 咸知以新法教授,县内教育,因之-一振” 。为摸索新式学校的管理经验,1912年末,他又自荐担任开平高等小学校长。用6年的时间,陪新生从-年级到六年级毕业,细心总结学生掌握各种知识的规律,探索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方法。以后又对取得的经验进行验证、补充和提高。他在开平高等小学担任校长11年,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苦心经营, 人才辈出,声誉闻于远近”。
        1923年,吉林省特邀裴廷楹去吉林创办教育。裴廷楹毅然前往,很想在东北为开发民智千一番事业。但当时的东北战乱频仍,所办学校难以正常开课,他不得不辞职回乡。回到家乡,他仍潜心教育,为提高家乡人民的文化水平,倾尽家产,先后开办“补习社”和“男女民众学校”。他所创办的“男女民众学校”首批就学的就有男生100人,女生20人。1930年,正当他为学校教学日夜操劳时,突发脑溢血,溘然长逝,终年62岁。
        裴廷檻-生为开创新式教育呕心沥血,孜孜以求,他的精神和学识都为后人所深深敬仰。裴廷楹逝世后,家乡人民和他的弟子在墓侧立了一座汉白玉纪念碑。
        该碑文的作者是裴绍,裴廷楹的同村人,也是他的学生。碑文的书写者钱玄同( 1887一1939年 )中国近代文字、音韵学家、文学理论家。原名钱夏,宇德潜。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与革命党人有交往,并加人同盟会。留日期间曾从章太炎学习国学,开始研究中国文学、音韵、训诂。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 运动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等人曾轮流编辑《新青年》,并发表了很多倡导文学革命、反对封建文化的文章。他为“国语”统一,汉字改革作了大量工作。由他起草的《第- -批简 体字表》成为历史上由官方公布的第-批简化汉字。 这么一个大学问家、大学教授竟然为一一个乡村教师书写碑文,说明了裴廷楹不仅在冀东,而且在全国也有影响,也看出了钱玄同与裴廷楹交情之深。钱玄同也是书法家,此碑用隶书书泻,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碑文点校:
        裴任卿先生讳廷楹,河北省滦县纪各庄人。生于前清同治七年,殁于中华民国十九年。享寿六十有三。先生殁后,海内知交及乡尚喊友(1),或感施与之德,或念教诲之功,因集资建立纪念碑以传之。先生幼年苦读,光绪十六年入泮(2),后因家贫遂于各地设馆(3)糊口。清末废科举立学校(4),先生独能应时势之所需,提倡新学,并于本村创立教师传习所,以期革新教育。宣统初年(5),先生更赴天津专攻小学单级教授之学,同时被选为顺直咨议局议员(6) 。时近畿荒馑(7)。先生提议禁止酿酒以维民食。得大会通过实行,灾民因以得生者无算(8)。后先生由津返县,为县立单级师范讲习所(9)所长。小学教师得先生之指导,知以新法教授,县内教育因之-振。民国元年,先生改任滦县开平高等小学校校长,苦心经营,人才辈出,在职十余年,声誉闻于远近。民国十二年辞校长职,远赴吉林执教,旋(10)因战乱退居乡里,乃又首办补习学社,继创男女民众学校,事务繁冗(11),经费困难,先生终日奔走,勤劳任事。代输款项,捐助图书,窘而不吝(12)。至民国十九年秋,先生正计议续办民众学校事,忽得脑充血症,一病不起,志未竟而身已逝矣。
        先生生平勤俭好学,对于国语文法及国音字母(13)算学颇有研究,与人至厚,扶贫济难,惟恐后人。虽先生居乡之日多,然受先生之惠者,实不仅限于乡也。先生有三子一女,长子作中,女名淑华,次子全中,三子文中。长次子皆弱冠殂谢(14),惟文中(15)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研究地质学,年事虽轻,已驰誉于当世学者之林,桑梓之光实先生有以成之也(16)。
        后之人亦将闻风兴起,持宁静以修身(17),励贞固而干事乎(18) ?则先生之生为不虚,而檀石之议(19),庶几(20)有裨于后世也。
        同邑族人裴绍撰文吴兴钱玄同书丹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一日.
 
        注释:
        ( 1)乡尚: (dδng党),与党同。周朝基层体制500家为党,1.25万家为乡,以后的乡党即乡里的意思。(2) 人泮:泮,是春秋鲁国的水名,在其上建有宫殿,称为泮宫。后成为说经讲学的学宫,入学的秀才称为“入泮”。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时因学宫中有半圆形水澈称“泮”。录取的生员,即秀才称入泮。(3) 设馆:馆,旧时指私塾老师教书的地方。设馆,在私塾或别人家里教书。(4)废科举立学校:科举,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考试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清政府下诏“废科举以广学校”,统治中国1300年的科举制度才宣告结束。(5) 宣统:清朝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 溥仪的年号( 1906- -1911年)。(6)顺直咨议局:顺直,指顺天府和直隶省。顺天府,明永乐元年( 1403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永乐十九年( 1421 )定都于此,改称京师。顺天府的治所在大兴、宛平,辖境相当今河北长城以南,遵化、丰南以西,拒马河、大清河、海河以北。直隶省,明清两代称河北省为直隶省。顺天府所属州县比一般府多,但也属直隶省,顺天府因是京师所在地,其级别高于一般府,故称顺直省。咨议局,宣统元年( 1909),清政府伪装预备立宪在各省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选派一批官绅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当议员。规定该局有讲座本省行政兴革和公债税收等权,实际上只能提出建议供督抚采纳,不能监督地方行政。1911年武昌起义, 许多省的咨议局曾策动督抚宣布独立。(7) 近畿荒馑:畿,国都附近的府州县,河北省所属的府州县都称畿。馑,一般和饥连用,称“饥馑”,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荒馑,就是闹饥荒。(8)无算,算,作数讲,无算就是无数。(9) 县立单级师范传习所,主要是培训小学教师,共办了两期,每期1班,学员40名,5个月毕业,裴廷楹为所长兼教员。1913年停办,改办师范讲习所。1914年 又改为县立师范学校。以后又改成省
立师范称河北第三师范,通县师范为省-师, 保定师范为省二师。(10)旋: 随后;不久。(11) 繁冗:冗(rong荣),繁琐、冗杂。繁冗,指事务繁杂。(12)窘而不吝:窘,贫困。吝,吝惜,舍不得。(13)国音字母: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前通行的为汉字注音和学习普通话的一套音标。 1913年由 读音统一会制定, 为40个字母。(14) 弱冠殂谢:弱冠;《礼 记.曲礼上》“二十日弱冠” 。弱,年少。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于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殂谢:殂(ca醋) ,死亡。谢,调落。(15) 文中:即举世闻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生于1904年, 逝于1982年。(16)桑梓:《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这里是说,见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以后用作故乡的代称。(17) 持宁静以,修身:宁静,来自诸葛亮《诚子书》中的“宁静致远”,这是读书人道德品质要求的高境界。(18) 励贞固而干事:励,磨练。贞固,坚贞不一,指能坚守正道,始终如一。(19) 檀石之议:檀,落叶乔木,木质坚硬。这句话是指裴廷楹那些观点和主张,就象檀木和坚石那样不可辩驳。(20)庶几: 差不多。(21) 书丹:起初,雕刻碑文都是用红笔把字写在碑石上,以后虽然都是用墨笔先书于纸上,但书写碑文仍通称书丹。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