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董昆 撰 冯铁金 注译
干瘪和尚碑,立于何处,从碑文看,似立于原丰润县富 家庄(今唐山市丰南区付庄子),准确地点已不可考。《干瘪 和尚碑记》收入清光绪十七年( 1891)出版的《丰润县志》。 碑文记述了一个法名来秀和尚的事迹。来秀和尚圆寂于清康 熙三十九年(1700),其遗骸放于富家庄药王庙中,干瘪而不 腐,所以称干瘪和尚。和尚不是名僧,庙也不是名寺,但由于 碑记主人所处的时代和行藏,这篇碑文也就有了它特殊的价 值。
从碑文来看,来秀和尚本是明末进士,明朝灭亡之后, 誓死不在清朝做官,以至削发为僧,云游四方,最后死于丰润 富家庄(今属丰南区)。清朝人关以后,以征服者的姿态实行 民族高压政策,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如在北京方圆五百里进 行圈地,分给满州贵族和八旗士兵;一些汉族人不堪忍受其压 迫而逃亡,受到清廷的拘捕,轻者鞭答,重者处斩;特别是强 制汉族人剃发留辫,使许多知识分子认为是丧失名节的奇耻大 辱。于是,许多知识分子或举旗抗清、或避居山林,或遁入空 门。明末三大著名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以及来秀 和尚等知识分子作出了反对异族统治的选择。自康熙皇帝之 后,清朝统治者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接受了中国的传统 文化,对汉族知识分子也极力笼络,给他们以很高的礼遇。后 来在清朝为官的许多汉族知识分子,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如奉命主修《明史》的张廷玉、编写《续资治通 鉴》的毕沅、主持编修《四库全书》 的纪均(晓岚)等就是 如此。
所以,我们今天评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时,很难用一 个统一的标准对他们加以评价。在清朝的民族高压政策下挺身 反抗、或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不能说没有道理;在统治者重视 知识分子时入仕为官,从而为中国文化做些贡献,也是应做之 事。来秀和尚在改朝换代之际、面对新王朝的残暴选择了出家 为僧的避世态度是无奈的、消极的;但其为了自已的志向和追 求而义无反顾的态度,又是令人钦佩的。
正因为如此,碑文的撰写者董昆在事隔-一个半 世纪之后 才对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干瘪和尚发出再三叹息:如果来秀和 尚选择了入仕,其事业会大有成就的,即使他退而求其次, 作一个穷教员,也能传道、授业、解惑,总比遁人空门要好 啊!然而,看到来秀和尚的宝像和其所著的经解诗偈,董昆又 觉得他是和尚中的高僧。
董昆,丰润县王兰庄(今属丰南区)人,清朝道光年间 秀才,生卒年不详。这篇《 干瘪和尚碑记》为我们记录下了 明末清初一些汉族知识分子的心态,实为见微知著之文。董昆 还作有《干瘪上人赞》五律- -首。
碑记点校:
县南富家庄(1)药王庙西偏室,旧有干瘪遗骸- -蜕(2)。和尚名来秀,号涵宏,于康熙三十九年(3)二月十八 日圆寂(4),寺僧就其跌坐(5)处置龛(6)。逾二年余, 烟火自发于口鼻中,光焰照彻殿宇。僧众惊救,烟火息(7) 而遗蜕完好如故。乃为位,奉其蜕于素所居之方丈(8)朝夕 事之如生,迄今(9)二百年矣。村中父老犹有约略言之者, 和尚为云贵人,不知其姓氏。或日明末进士,直隶(10)人,怀宗殉国,矢志(11)不仕(12)。至我朝顺治(13)初,其 同年(14)友荐之,和尚乃避而远遁(15)焉。又为州县所搜 求,吏胥(16)所讥访(17),遂脱发为僧,厥(1B)后其 妻携子编(19)寻于山林间,举无所得。将至寺之前日,和 尚预知之,戒其徒严闭寺门,不许一人出入。次日,妻与子 至,将从前所服之衣履(20)及蘺(21)发一束,命人从墙上 掷与之。妻与子绕寺号泣三日始去。
呜呼!吾于和尚悲其志矣。使斯(22)人出而仕也,必 有可观之事业焉。不幸穷而在下,则传道授徒,阐孔孟程朱(23)之绪(24),手著一书,寿之名山(25),传之无穷, 使其言行为天下后世法(26)。即不然,或耕于宽聞(27)之 野,钓于寂寞之滨。如韩昌黎(28)所云,大丈夫不遇于时者 之所为,泯泯(29)以没其世焉。是亦斯人之不幸矣,而奈何 弃乃常道,变乃形体,销声灭迹,逃其身于空虚寂灭之中? 若不稍自爱惜焉,岂洁其身而不顾行者耶?何矫矫(30)若是 也?
昆(31)于道光丁酉(32)岁与翟子觐光(33)读书 寺中,顾瞻(34)遗象,见其洒(35)然趺坐,眼绽青莲; (36),容辉满月,非宝相(37)庄严金色微妙者乎?又时检 其遗篋(38),有手著《法华》(39)、《涅粲》(40)等 经解及诗偈(41)等稿,皆残毁不全。然于一言半偈之间,寻 其理致(42),晶莹透沏,是能参最上之乘科(43),传初祖 之镫(44)者矣。盖其心性高明,智慧坚定,任所向而皆可 造术(45)。设使(46)寻常俗士当之,既能进士,必不能和 尚;既能和尚,必不能圆成。识不真,守不固,斯声华夺之 矣。有熊道士者,指一破鼓谓余(47)日:“此涵宏和尚手制 也。”鼓围丈余,有二孔,大者如盆(48),小者如拳。击之 声隆隆闻数里外。
又二十年,余至寺中,熊道士已羽化(49)矣。寺僧谓余日:“君犹记破鼓之孔乎? 今已无矣。”余熟视之,旧革 果暗相合而无迹可寻,抑何奇也。嗟夫(50),西山之薇蕨(51)方荣,古寺之遗骸不朽,文章事业尽付菩提(52),日. 用彝伦(53)变为衣钵(54),岂斯人之心哉?居今日缅想高 风,惟存一蜕。得勿令人俯仰低徊(55),再三叹息而不能自 已也。耶噫!
注释:
(1)富家庄:清代属丰润县,即今唐山市丰南区东田庄 乡付庄子村。(2) 蜕:道家佛家谓人的死亡如蛇之蜕壳,故 美称其修行者死去为蜕。(3) 康熙三十九年:即1700年, 康 熙为清圣祖玄烨年号,从1662年至1722年,共61年。(4) 圆 寂:佛教语。佛教修行,以涅擊为最终目的。涅擊古译作灭 度,后来译作圆寂,为诸德圆满俱足,诸恶寂灭净尽之义, 故称僧尼之死为圆寂。(5) 跌坐:笔者认为,此处“跌”字 应是“跌”(fa敷) 之误。趺坐:即“结跏趺从”的略称, 旨教修禅者的坐法,双足交叠而坐。(6) 龛(Kan刊) :供 奉佛像或神主的小阁子。(7)息: 通“熄”,熄灭。(8) 方丈:佛寺长老及住持讲法之偏处。(9) 迄今:至今。(10)直隶:清初置直隶省,1928年改为河北省。(11)矢 志:发誓立志。(12) 仕:做官。(13) 顺治:清世祖福临 年号,从1644年至1661年,共18年。(14) 同年:指科举考 试同榜考中的人。(15)遁:逃。(16)吏胥:旧时没有 品级的公务人员。(17) 讥访:察问,稽查。(18)厥: 代 词,其;他的。(19)编:通“遍”,遍及。(20)衣履: 衣服和鞋。履,就是鞋。(21) 薤(ti替):俗作“剃”。(22)斯:这;此;这里;这个。(23)孔孟程朱:孔, 指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人,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古代被称为“圣人”。孟,指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人。在儒家中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古代被称为“亚圣”。程,指北宋二程,即程颢(1032-1085年)、程颐( 1033-1107年)两兄弟,为北宋理学创立者。朱,指朱熹( 1130-1200年),他集二程理学之大成,后世并称程朱。自 元以来,历代王朝科举,均采用朱熹《四书集注》。(24) 绪:世业;功绩。(25) 名山:出自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 序》:“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俟后世圣人君子。”后人 遂用“名山”来赞誉著作不朽。(26)法: 效法。(27) 聞:“闲”的古宇。(28) 韩昌黎:即唐代文学家韩愈(768-827 年),他自谓郡望为昌黎郡,故世称他为韩昌黎。(29) 泯 泯:消失;灭绝。(30) 矫矫:出众之貌。(31) 昆:作者董 昆自称。(32) 道光丁西岁:为道光十七年,也就是1837年。(33)翟子觐光: -位名叫翟觐光的人。“子”, 对人的尊 称,如孔子、孟子等。(34) 顾瞻:顾,看之义;瞻,义为往 前或往上看。(35) 洒:潇酒;洒脱。(36) 青莲:浅紫色。(37)宝相:佛教称庄严的佛像。(38) 篋(qie切) :盛物竹 器大日箱,小曰箧。(39) 《法华》:即《法华经》。(40)《涅架》:即《涅磐经》。(41) 偈(jie ) :佛经中的颂词, 用三至七言以至多言为句,四句合一偈。(42) 理致:思想 情趣。(43) 乘:佛教称解释教义深浅的等级为乘,如言小(下)乘、大(上)乘。(44)镫:通“灯”。灯能指明破暗, 佛家常用以比喻佛法。(45) 造极:达到极限;顶点。(46) 设使:假如;假使。(47)余:我。(48)盗(wan碗) :“碗”的古字。(49) 羽化:指飞升成仙,意谓去世。(50) 嗟夫:表示赞叹。(51) 薇蕨(jue厥):薇,菜名,野豌豆; 蕨,菜名,嫩叶可食,茎为淀粉。藏初生时形状像小儿拳,其 茎紫色,故又名拳菜、紫蕨。(52) 菩提:梵语,意为明辨善 恶、觉悟真理。(53)彝 (yi移)伦:古代青铜祭器的通 称,宗庙之常器。伦,指天地人之常道。伦此处引申为日常用品。(54)衣钵:佛教僧尼的袈裟和食器。 ( 55 )俯仰低徊: 俯仰,抬头和低头;低徊,低头徊惶。
参考译文:
在丰润县城南富家庄药王庙西厢房,过去曾有干瘪遗骸 一具。(主人生前是个)和尚,名叫来秀,字涵宏,于康熙 三十九年(1700) 农历二月十八日去世。寺庙众僧在其活着时 盘腿打坐的地方放置了一个龛盒。过了二年多,烟火自遗骸鼻 口中发出,光焰照彻殿宇,众僧惊救,烟火熄灭,而遗骸完好 如初。于是立为牌位,将其放置于平素居住讲佛法的地方,像 生前一样早晚侍奉,到如今将近200年了。村中父老有能说出 个大概的,据说来秀和尚是云贵人,但不知其姓名。还有人 说,来秀是直隶人,因为效忠明朝而殉国,发誓坚决不在清朝 为官。到了清朝顺治初年,与他同榜考中进士的好友推荐他到 朝廷去做官,来秀为躲避这事而逃往远方。
一州县官府贴出告示搜求他,并让小吏到处察访,不得已 来秀索性削发为僧。后来,其妻携子走遍无数山林寻找他,但 终无所获。将要来到药王庙的前一天,来秀预知他们会来此 处。于是,告诫其徒弟严闭寺门,不许-一人出人。第二天,他 的妻、子来到寺前,来秀将从前穿过的衣服、鞋子及剃下来的 一束头发,命其徒弟隔墙扔给了他们。其妻、子绕着寺庙号泣 三日离去。
鸣呼!我为来秀和尚的行为、志向感到悲壮和惋惜。假 如他到朝廷做官,必然能成就一番可观的事业。退一一步讲,就 算穷得不在朝廷为官,也可以教书育人,传道授徒,阐述孔孟 程朱的儒家、理学学说和他们的事业,并亲手著书,使之不 朽,传之无穷,让自己的言行为后世所效法。再退-一步讲,还 可以耕作于宽闲的田野,或垂钓于安寂的河滨。像唐代文学家 韩愈所说,大丈夫如果没有赶上好时代,其作为就会(默默无闻)消失在世上。这也是来秀和尚的不幸(和高尚之处)。他 为何舍弃常人们认为(做官为上)的道理,且使自己形体发生 变化,销声灭迹,将自己置身于空虚寂寞之中呢?如果他不懂 得自爱,岂能洁其身而不管别人的看法,岂能成为一一个如此出 众的人呢?
我于道光十七年( 1837)与好友翟觐光在药王庙中读 书,瞻仰来秀和尚遗像,见他凛然洒脱、盘腿而坐,眼中绽放 佛光,容光焕发,遗像如此栩栩如生庄严凛凛,难道不是有某 种微妙在内吗?又有一次,检视他遗留下来的盛物竹器,内 有他写的解释《法华经》、《涅粲经》 的著作和歌颂佛经的 诗词,都已残缺不全。然而,即便是一言半偈,也能探寻到 他思想情趣的晶莹剔透,在解释教义方面理解很深,在最上乘 之列,忠实地传承了始祖的佛法。这是因为他心性高明,智慧 坚定,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可以达到顶点。如果是一个寻常人 像来秀和尚这样,既然能考中进士,就不可能去做和尚;既然 做了和尚,就不可能功德圆满。其心不诚,操守不固,好的名 声必然丧失。一位熊姓道士,指着-一面破鼓对我说:“这个鼓 是涵宏和尚亲手所制的。”鼓围- -丈有余,有两个孔,大者如 碗,小者如拳,击之隆隆作响,几里外都能听得到。
又过了20年,我又来到寺中,熊道士已经去世了。众 僧对我说:“你还记得破鼓 上的那两个孔吗?今天已经没有 了。”我认真地看了那面鼓,鼓面上果然无孔,连成了一 体,暗暗相合而没有痕迹可寻,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儿啊。 唉,西山的薇蕨生长正旺,古寺的遗骸永垂不朽,文章事业都 用于明辨善恶,日常用品变为佛教僧尼的袈裟和食器,这是 他的心愿吗?到了今天,缅怀想念他的高风亮节,( 睹物思 人)只存- -蜕,怎不令人俯仰低徊,叹息再三而不能控制自已呢?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