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第一条自筑标准轨距铁路—— 唐胥铁路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为掠夺中国丰富的资源, 占据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商品市场,千方百计地攫取在中国的 筑路权,但清政府以“资敌、扰民、失业”为由严厉拒绝。直 到“洋务运动”后期,在李鸿章、唐廷枢等人的倡导和参与 下,开平矿务局在唐山创办成功,为解决煤炭外运问题,中国 铁路建设才获得契机。
        为解决煤炭运输问题,唐廷枢提出从矿地到渤海湾涧河 口之间,修筑一条百里铁路。而恰在此时,1877年8月3日, 当 英国人偷偷在上海吴淞修筑的-条窄轨铁路试行时,轧死了一 名中国人,在铁路问题上一向持排斥态度的清廷立即与英国领 事馆交涉,用二十八万五千两白银,买下了全部铁路,将其全 部拆除,连同铁轨、设备全部扔进了黄埔江。这无疑也拆掉了 唐廷枢修筑铁路的全部梦想,也给李鸿章重重- -击。从此,朝 中上下,人人对修铁路噤若寒蝉。可是,唐山矿已经开始出 煤,为使所出之煤能够运出去,只好将修铁路的计划搁置起 来,改由胥各庄到芦台先挖一条运煤河来代替铁路。然而,在 弃铁路而改河运时,唐廷枢心中仍时刻不忘修铁路的计划。所 以,在挖河时,舍弃了原拟由矿到涧河口的修铁路路线,改由 唐山到芦台的路线,在买煤河地亩时,他已经暗暗为这条今后 的铁路买下了路基。原来挖煤河时,本计划由芦台河口挖至矿地,可是挖到胥各庄后,因至矿地- -段地势逐渐升高,加之流 沙严重,只好到此作罢,因此煤河的尽头才称“河头”。
        为了解决矿地到河头这段运输问题,唐廷枢冒着朝廷禁令,以先斩后奏,甚至招来杀身之祸的胆略,于1881年5月秘 密修筑唐胥铁路。这条铁路东起开平矿务局(今唐山矿), 西至胥各庄煤码头,全长9.76公里,路基宽15.23米,占地面积194.35亩。据《中国交通史●路政篇》记载,该铁路于1881年5月13日兴工,11月工程告竣,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 1435 毫米)铁路。
        唐胥铁路建成之初,以2~4匹骡马拉一节煤车,载重10吨,效率很低,不能适应煤矿生产的需要。1882年,胥各庄修车 厂制造的“龙号机车”投入使用, “运输之力,陡增10倍”。清 廷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得知后,极力反对,说什么“震动 东灵,先王神灵不安”,又说:“黑烟冲天, 有伤稼禾”,勒令 停驶。后来经过李鸿章、唐廷枢二人多次恳奏清廷方准正式运 行。当年煤炭运量达3万吨,1883年增 至20余万吨。
        唐胥铁路通车后,开平矿务局所产煤炭由铁路直运胥各庄煤码头,装船经芦台人蓟运河,顺流而下至北塘。由此,一部分 由海上到塘沽,供应驻威海、芝罘(烟台)的北洋海军战舰,一 部分溯金钟河抵天津。然而随着煤炭产量的增加,就出现了水路 转运次数多、效率低、成本高和冬季煤河封冻、河道淤塞阻碍煤 炭外运等问题,所以,李鸿章才奏请清政府成立国有开平铁路公 司,由开平矿务局收买了唐胥铁路,并于1887年将唐胥铁路西延 至芦台闫庄储煤场,易名唐闫铁路,全长45公里,从而才使开平 煤通过铁路直达蓟运河畔,减少了运输环节、增加了经济效益。
        1888年,唐闫铁路修至天津,改称唐津铁路; 1890年, 铁路由唐城外马家堡、向东北修到奉天(沈阳)皇姑屯。至此,以唐胥铁 路为基础的京奉铁路全线通车,成为贯穿关内外运输的大动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和近代工业的发展。
扫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