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前,丰南的水井基本上都是人工挖的砖石井,浇地时多用辘辘从井中打水,一天也浇不了一亩地。所以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架子井(俗称“洋井”),这种井多用2~ 3寸无缝镀锌钢管,因为管子很细,出水量很小,所以功效 很低,又因当时钢管很缺、且价格昂贵,所以一般的户不愿用 也用不起,虽然也有人用竹管代替钢管,但使用年限有限。为 解决这一问题,1952年, 丰南县政府建设科副科长董作庭在经过苦心研究打井技术之后,做了加大打井钻锥的尺寸、用陶瓷厂烧制的12寸缸管作井管的试验并在铁匠庄试验一举成功, 用小五轮水车提水,日浇地可达5亩。1955年初,这一成果经河北省水利厅鉴定后国家水电部也同时予以肯定。根据国家水电部、省水利厅指示,董作庭培养了2000名打井技术员,分别派往内蒙、河南、山东、四川等省、自治区推广经验,使缸管井 新技术很快普及全国。1956年5月, 董作庭被评为“ 全国先进生产者”并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董作庭生于1915年,丰南区西葛镇孟庄人。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大学学习农业技术,1943年归国后 在唐山创办“唐山纯种圃”以推广农业技术。抗日战争结束后,任唐山农校教师,1949年调入丰南,1977年离休, 离休后在家乡仍继续进行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