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南在全国占有重要位次的经济社会项目
附录
一、丰南在全国占有重要位次的经济社会项目
        (一)中国北方最早的盐产区
        丰南沿海自古以来就盛产食盐。史载“ 昔夙沙氏佐神农烹海水以食人,人始知味”。丰南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为燕国的重要产盐区。
据明隆庆四年(1570)《丰润县志》记载:距今1500年前的北魏孝昌二年(526),政府为解决财源耗竭,赋税不足,在宋家营、越支一带生产海盐,设盐监司,征收盐税。这里的盐产区古称越支盐场,其范围南至大海,东至曾家湾(今属唐海县)西至汉沽和芦台,北至丰润的韩城和稻地镇,地域广袤达240华里,为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盐产区。
        辽金时期以因后,沿渤海湾-带的盐场统称 “长芦盐场”, 长芦系古代沧州“水旁多芦苇”而得名。到了元代,长芦盐场已发展到24个,整个长芦盐区“所辖诸场,越支课居其半”。这就是说从越支盐征收的盐税,占长芦盐区的一半。到了明代,越支盐场到了鼎盛时期,朝廷在宋家营设立青州盐分司署,管理天津以北12个盐场的盐务,到明万历年间才将青州盐分司署移至天津。清代,在宋家营又设蓟永盐分司署,管理芦台场、济民(滦南)、石碑(乐亭)、归化(抚宁)等盐场的盐务。清 代中叶,越支场年产盐10万吨,占整个长芦盐区的近半数。居直隶省(今河北省)的首位,而长芦盐的生产规模则为全国之最。
        (二)中国北方的“黑金”——“火炬”猪鬃
        胥各庄在丰南建县前,一直为丰润县的一个镇。可是,其知名度特别高,除了这里修建了全国第一条铁路、 诞生了第一个火车头外,与这里是北方猪鬃加工的发祥地有重要关系。“火炬”牌猪鬃,是丰南的传统土特产品,它的商品信誉之高,曾被列为全国猪鬃产品之冠,名噪于国际市场。迄今为止,丰南猪鬃加工业已有140年的历史了。
        猪鬃的主要用途是做擦拭机器和兵器的刷子。因为猪鬃刚韧而富于弹性,和钢铁猛烈摩擦也不致弯曲。它对干燥、潮湿的反映极小,又抗酸、抗碱,任何鬃毛和任何人造纤维质料都无法取代猪鬃,所以它是最理想的制刷原料。加之丰南所产猪鬃原料多来源于东北、内蒙等地,因这些地区气候寒冷,猪种又比较原始,且多喂粗饲料,所以丰南所产的猪鬃尺码 长、色泽好(乌黑发亮)、成分纯,历来取信于国际市场,始终畅销于美、英、法、德、日等国。
        丰南猪鬃加工业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发起人叫赵新,是王禾庄人。他出身贫苦,由于生活所迫到天津一家英国人开办的“高林”洋行当杂役。“高林” 洋行主要收马尾,他们发现中国北方猪鬃很好,就改收猪鬃。“高林” 洋行责成赵新回乡购买。赵新回乡后,立刻筹集资金,四处采购,近在唐山地区,远在东北、内蒙等地廉价收购了大批鬃毛,并开始建厂房,招雇工人,加工猪鬃交给“高林”洋行,不久大获暴 利,家资巨富。因王禾庄与胥各庄毗邻,很快就传到胥各庄及 附近村庄,不久胥各庄就成了猪鬃的集散地。
        猪鬃加工业的兴起,大大促进了丰南的经济发展,最兴旺的时期,加工厂达数百家,以胥各庄为中心,西至唐坊,北至韩城,东至稻地,有近百个村庄从事猪鬃加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由于各帝国主义疯狂扩军备战,猪鬃这个保养军用器械不可缺少的刷子原料成了“抢手货” ,一斤猪鬃可卖上百块大洋,故猪鬃有“黑色金子”之称,每年可换取外汇二三千万美元之多。
        伴随着猪鬃加工业的兴起,出现了为其服务的货栈、钱庄达40余家,经营猪鬃的商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外国人,因此,促进了胥各庄的繁荣。
        由于这里集中了许多猪鬃工人,也成了推动丰南革命的中坚力量。1928年、 1932年、1947年 丰南的猪鬃工人为反抗资 本家的残酷剥削,进行了三次大罢工,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有开滦工人大罢工的影响和支持,三次罢工都取得了胜 利,沉重地打击了资本家的嚣张气焰。
新中国成立后,丰南的猪鬃加工业更加兴旺发达。境内宣庄、稻地、胥各庄周围有许多鬃毛加工企业,由于丰南鬃毛业历史悠久,至今鬃毛质量仍然很好,这些鬃毛加工的经济效益也很可观。
        (三)全国百强县(市)之一
        从1992年到199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连续三届开展评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丰南县于1991、1993年两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1991年位居86位,是河北省唯一的全国“百强”县,1993年位居76位。 2000年,丰南综合经济实力进人全国最发达的100个县(市)行列。2001年,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上,名列64位。“八五”、“九五” 期间,与河北省其他县市比较,丰南是经 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经济总量在河北省处于领先地位。由于2002年,丰南撤市建区,至2004年间,就不参加省和国家的“十强”、“百强” 评比了。2005年恢复全国百强参评后列61 位,在2006年的全省三十强县(市)区评比中,丰南位居第二二 名(迁安第一)。
        (四)全国乡镇企业先进县之一
        丰南四次位居河北省十强县(市)之首,三次跻身全国 百强县(市),主要是靠乡镇企业。到1992年,全县乡镇企 业达12878家,从业人员9.1万人,占农村劳力的40%,总产值 达33.2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76%,税金973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3%。1992年, 农业部授予丰南县“全国乡镇企业先进县”称号。1994年丰南建市后,乡镇企业有更快的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后通过开展工业“百强巨人”工程和“学 国丰活动”,到2001年, 全市乡镇企业已达17241家,完成产值162亿元,交纳税金4.3亿元,分别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79.8%和84.3%,年利税超亿元的企业集团5个,年利 税超千万元的企业集团10个。
        (五)全国最大的纯碱制造企业之一唐山三友碱业(集团)有限公司
        三友碱业公司,位于丰南南部沿海,滨海镇与黑沿子镇 境内,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三大碱厂“之一。于1986年9月15日开始建厂,1989年9月26日 建成投产。设计能力为年 产纯碱60万吨。从1991年起, 连续被列为全国五百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河北省百强企业行列。
        三友碱业公司是远东最大的采用氨碱法制造纯碱的企业之一。设计体现了大型化、集中化、露天化、自动化,工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产品质量在国内同行业中- -直处于领先水平,从1991年起,先后荣获“振兴河北经济奖”、“河 北省最新技术展销会金奖”。1993年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产品已打入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产品出口量一 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2002年,三友碱业集团公司纯碱的生产能力已达100万吨、烧碱5万吨、氯化钙6万吨,年销售收入达25亿元,利润达5亿元。已成了一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化工集团。
        (六)全国最早的精盐生产企业之一丰南唐坊通达精盐厂
        “中华民国”三年(1914)以前,我国虽然海盐生产很多,但都是未提纯的粗盐,食用精盐(洋盐)需要从外国进 口,价格非常昂贵。据“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中国盐政实录》记载:“民国以还, 政府为改良制洋盐计,民三颁布盐特许条例,爱有再制盐、精制盐。特许制造之提倡,风声 所播,于时首创精制盐者,为天津久大精盐公司,由商人景学龄于“中华民国”三年( 1914)七月核准在河北省宁河县塘沽设立工厂,制造精盐。“中华民国” 十年(1921)三月复有 商人王燕泉组建通达精盐公司,于河北省丰润县唐坊建筑工厂,制炼精盐”。
        通达精盐厂的地址在唐坊镇火车站东侧,现唐坊粮站处。第一任经理是王燕泉,山东费县人。第二任经理朱志清,第三任经理吴树荣,冀察政务院委员长宋哲元的部下,传说宋哲元在通达精盐公司还有股份。精盐厂于“中华民国”三 年政府批准建厂,于“中华民国”十五年五月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3万担(每担50公斤),因当时精盐歉缺,销路很好, 远销上海、南京、汉口、长沙、南昌、天津等地。因时局动荡,加之经理系军人出身,经营无方,不仅盈余有限,还欠下汉口义成公司大量外债,经法律裁决,通达精盐厂断给了汉口义成公司抵债。以后,日本侵略者强制接收了通达精盐厂,日本投降后,移交给塘沽“久大”精盐公司代管。1948年 丰南全 境解放后,清收该厂时,厂内尚存精盐12.8万斤。通达精盐厂 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在中国盐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七)人民大会堂的内供酒—“国宴”啤酒
        国宴啤酒系唐山燕泉啤酒有限公司历经三年研制生产, 于2006年2月28日,将生产的第一批国宴啤酒运北京,为全国“两会”(人大、政协)献上了一份厚礼。
        国宴啤酒选料精制,采用沁州小米,加拿大哈林顿麦 芽、捷克波希米亚萨兹高贵的香型酒花、纯净矿泉水,经过密 闭糖化、低温发酵、长期贮放而成。其生产工艺由著名的啤酒 专家和国家级营养专家严格按照色、香、味的表征和营养构成,精心酿造的,适用于中国国宴和人民大会堂其他宴席饮用的顶级啤酒,有着其他品牌不能比的优势,成为人民大会堂招待国家领导人、接待外宾、重要宴会的唯一内供啤酒。
        (八)全国重点职校之一丰南职教中心
        丰南职教中心1991年始建,1992年投 入使用,总投资2300万元,包括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礼堂,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占地160亩。学校开设工业企业、电气化、化工分析、财会、计划生育管理、微机、轧钢、医士、硅酸盐、服装、烹饪、铸焊工、文秘、外贸英语、企业管理等15个专业。
        建校以来,已培训毕业生2万余人,在丰南的经济建设、 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仅被国丰、银丰钢铁公司录用的就达2000余人,有200余人成了技术骨干。
        因职教中心办校成绩显著,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建校以来有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党政领导和教育考察团18批2700余人来此考察,还接待了美国、日本、英国、葡萄牙、香港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考察组。
        1994年以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朱开轩、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都曾来丰南职教中心视察,并称赞丰南职教中心有“良好的校舍、良好的设备、良好的管理”。
建校以来,丰南职教中心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示范性职教中心”、“河北省科技星火培训基地”。1995年10月,申报全国重点职校,通过了省教委、国家教委的验收,跨人全国重点职校行列。
        (九)“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赴中南海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
        1958年4月,文化部抽调中央乐团、民族乐团、杂技团等单位300余人到唐坊地区农村参加劳动锻炼,每当劳动之余,他们在社员中积极开展文化娱乐活动,这对青年男女感染很大,在群众的积极要求下,在唐坊工委、乡党委的支持下,于1958年9月6日成立了“唐坊农民业余百花歌舞团”。
        歌舞团成立后,通过考试,录取学员90多名,由文化部下放干部和昌黎有名的秧歌专家周国宝担任辅导工作,中央歌舞团等几个单位捐赠服装200余套,和大幕、侧幕、底幕及部分道具。由于辅导员水平高,学员情绪很高涨,日夜排练,进步很快,由文化部联系,并取得中央同意,于1958年9月 下旬赴北京参加建国九周年国庆大典。
        歌舞团到北京后,首先在文联礼堂向文化部进行了汇报演出。10月12日又到中南海小礼堂向中央首长汇报演出,当时演出的主要节目有:飞钹、唢呐、歌舞剧、彩绸舞、独唱、合唱等。演出结束后,周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外长会见了全体演员,并和大家亲切握手,还设茶点招待了全体演员。周总理送的点心大家舍不得吃,拿回来与家乡人民共享此殊荣。
        以后又到解放军总后勤部、北京矿业学院、清华大学等单位演出,特别是在天安门广场为广大市民演出时,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全程录像,向全国播放。为满足广大观众要求,又在长安大戏院演出五场,还有外宾观赏了演出。在首都演出期间,《人民日报》记者发表了题为《丰润县唐坊人民公社农民 业余百花歌舞团放出了卫星》的报道。
 
扫码阅读